书城社科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13855100000017

第17章 广播电视媒体的华语译名统一问题(1)

陈京生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在华语译名上存在很多问题。同一个外语名称,在转换成汉语时,会出现各种译法,出现不同发音。这些不同译名的出现,极易造成理解的混乱。广播电视媒体由于越来越多采用现场直播方式,在遇到外语名词时,会在第一时间面对译名问题,因此,解决译名问题对广播电视媒体而言,显得更为迫切。

一、华语译名的现状

华语译名是指将外语的人名、地名及各种专有名词转换成汉语,包括汉字和规范的普通话发音。对于不使用语音的平面媒体,主要是文字译名,对于使用声音的广播电视,主要是声音译名。由于电视使用字幕,也同时涉及文字译名。由于文字译名与发音直接相关,因此,文字译名与语音有着密切关系。在各种译名中,人名和地名的译名使用最多,对人们的影响最大。

华语译名的现状是混乱的。且不说在世界范围的华语圈子,译名不统一。在包括港澳台的大华语圈子内,译名也不统一。甚至在内地各种媒体间,译名有时也不统一。一人多名,一地多名的现象比比皆是。

译名混乱在以声音为主的广播电视中产生的问题比使用文字的平面媒体更为严重。文字出版可以有斟酌确定的时间,而广播电视中越来越多的现场实况,要求播音员或主持人随时使用译名,在没有规则可循的情况下,译名随意、一名多译的情况更常见。这种情况在新闻事件转播和体育节目转播中出现的频率已经越来越多。

华语广播的外国人名、地名的译名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华语广播。同一个人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译法,形成一人多名。一些常见的旧有人名和地名,人们了解各地译法的不同,知道两个名字是指同一人或同一地,还不至于造成误解。但一些在媒体节目中刚刚出现的新人名和地名,译法不同,造成一名多译,严重时会使人产生误解,影响传播的效果。

华语的译名分歧,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世界范围,使用华语的各地区传媒机构,对译名没有统一原则,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其中大陆、台湾和香港是3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地区,其他地区的华语媒体,多是参考三地的译法。当存在译名分歧时,其他地区的华语媒体多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取一种译法。尽管各个传媒机构本身会保持译名的统一,但对于接受不同华语媒体的受众,译名是不统一和混乱的。

另一方面,在国内大陆地区,对译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译法。在信息快速传递的今天,过去的一些习惯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因此也出现了译名混乱。

译名混乱对使用文字媒介的报纸、杂志有影响,对日益发展的广播电视影响更大。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快速的特点,使得各种现场直播的数量大大增加,我国改革开放的局面使得国内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广播电视所涉及的国外地名和人名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记者和节目主持人都要在看到和听到对方的名字后,立刻翻译成中文,如何准确地翻译,应当遵循什么原则,使用什么方法,目前都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译名混乱对于华语广播电视的交流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两地广播同步联播或对话交流时,涉及外国地名人名时,使用哪种译法,不仅涉及能否听懂,而且关乎是否尊重对方的习惯。

对于混乱的译名问题,很多学者和广播从业人员都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在2004年初举办的“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上,香港电台普通话台总监杨吉玺先生和日本NHK国际放送局华语组主任中村治先生都对统一译名问题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得到解决。杨吉玺先生说:“假如有一天香港普通话台跟内地同业转播皇家马德里和中国足球赛事,请问这位人物怎么称呼他?内地叫贝克汉姆,香港叫碧咸,我们主持人到底喊碧咸还是贝克汉姆?要不要统一,用什么标准统一”(杨吉玺,2004,p.89)。中村治先生对日语名字中的平假名如何翻译感到困惑,他们在广播中对日语姓名中的汉字按汉字发音,但名字中的平假名部分没有汉字对应,只好采用日语发音。造成一个名字,混合了两种译法(中村治,2004,p.112)。

二、译名混乱造成的危害

译名混乱造成的最大危害是误解。当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有两个以上的名称时,如果不熟悉,很可能被认为是两个人或两个地方。由此产生的误解会由于当事人与该译名的关系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有时可能产生巨大影响,造成重大损失。在国家改革开放逐渐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员和机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译名这一看似并不重要的语言问题,可能会给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甚至麻烦。

据媒体报道,香港一公司委托新加坡一广告公司制作一条到内地电视台播放的广告。制作完成后才发现,广告中某一国外体育明星的译名与内地译名不同,制作公司采用的是新加坡译名。最后不得不重新修改,多花费了制作费,还耽误了播出时间。

译名的混乱还造成了社会成本的损失,人们要为一个人或某一地叫什么去争论甚至争吵,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荷兰人阿里·哈恩担任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主教练后,国内媒体面对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关于他的中文译名的争论。中国足协对外的正式说法是,主教练名字应是“阿里·汉”。足协有关人员解释,这是根据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发音来翻译。而国内专业体育媒体《体坛周报》则根据新华社出版的《世界人名大全》,按荷兰名字译法,译为阿里·哈恩。而《足球》报先使用“哈恩”,后又改为“汉”。为避免混乱,国内权威媒体新华社在内部通报中规定新华社有关这位教练的报道均使用“哈恩”这一译名(《北京晨报》2002.12.26)。

类似的混乱也出现在地名上。自2001年底开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软禁”在自己的官邸中,而官邸所在的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就成为世界各国媒体注意的焦点。在这个城市的中文译名中,也存在着不统一的现象,新华社译为“拉姆安拉”,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却称其为“拉马拉”。

重要的人名地名尚且存在译名混乱,那些不重要的名字就更乱了。据报道,2004年7月,当参加亚洲杯比赛的伊拉克足球队抵达北京后,由于译名的混乱,竟然出现了一个球员3个中文名字的怪事。伊拉克队19号球员,中央电视台现场解说员称其为“阿里”,而另外两家体育媒体称他为“阿克拉姆”和“埃吉拉姆”。类似的混乱也出现在其他几名球员身上(《新京报》2004.7.29)。

在全球华语媒体的大圈子中,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就更混乱了。以美国总统布什为例,内地译为“布什”,香港部分媒体译为“布殊”,台湾媒体则译为“布希”或“布斯”。

对于华语译名的混乱,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到了想办法解决的时候了。著名学者启功在谈到译音时说,要让汉字译音绝对准确很难,但译音译字还是应当统一规定一下(启功,1999)。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发起华文统一译名活动,纯洁祖国语言文字。他说,世界各地有众多华文报刊,同一个国家的总统,不同报刊有不同译名。地名、事件名也有类似不统一问题。海外侨胞有这方面苦恼,希望统一译名。译名统一是语言统一的重要方面,此事不宜迟,希望从舆论做起(《解放日报》2003.3.14)。

三、译名混乱的产生原因

造成译名混乱的原因并不复杂,缺少相应规定和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是造成译名混乱的主要原因。

对于如何将外语的人名地名转为中文,长期以来没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通行的做法,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选择中文发音与外文相近的字,进行转写,也就是音译的方式。

在转为中文音译时,有两种需要转换的方式,一种是由书面文字转换,主要是在各种书刊、报纸的翻译过程中使用。在由外文转换中,几种情况会造成译名的混乱。

第一种情况是译者从名称的书写形式不能得到准确的发音依据。例如,使用罗马字母的语言有许多种,同一字母在不同语言中发音不同,而使用罗马文字语言名字的书写形式在其他罗马文字语言中的书写形式不会改变。如西班牙语名字Samuel,在西班牙语和英语中发音不同,如果该名出现在英文文章中,英文译者不知其来源,按照英文发音来译,会出现与西班牙文译者不同的译名,造成一名多译。

在使用罗马字母语言中,这种由书写形式相同,但语言发音不同造成的译名混乱十分常见。不仅要进行文字系统转换的中文译者难以判断和把握,即使是使用相同文字的西方译者,也很难把握使用同类文字其他语言的发音。他们不存在译名问题是因为在文字转换中只需原文照写,不必顾及发音问题。而中文翻译要有以发音为基础的文字系统转换,如何获得正确的发音,成了最难于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西方人尚有难度,对于中国人就更难了。不要说获得所有罗马字母语言的发音知识,即使主要罗马文字语言的发音也需要了解多国语言。这对于一般只了解一两国语言的译者,确实十分困难。这是造成中文译名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世界范围交通日益便利,人员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语言人名、地名的相互混杂的确给各种语言的翻译带来极大的不便。

另一种情况是获得准确的发音。在文字系统转换中由于缺少统一规则,译者可能将同一名称译成不同的中文名称。由于中文发音不可能与外文发音一一对应,只能采取相近的原则,因此会出现认识上的差异,出现同一名称不同发音的译名。另外,译者在选择译名时,由于依据的语音读音系统不同,使用汉语方言读音,也会造成采用的汉字不同。由于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即使是同音,也可能使用不同的字,造成音同字不同的译名。

还有一种情况是音译和意译的选择。采用音译和意译的不同方式,会造成不同译名。在地名翻译中,常采用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式。专用地名采用音译,通用地名采用意译,如“戈兰高地”,“戈兰”是音译,“高地”是意译。但在使用中,由于对其他语言不了解,很难判断某一名称本来的含义,因而无法判断哪些音应当意译。

另外,有一些外国人自己有与本国语言无关的汉语名字,如果不知道,可能会从其原有外文名字直译,造成一人两名。

由于历史原因,英语现在是世界第一大流行语言,我们接触的大量信息都来自英语。而在英语中出现的大量人名、地名,除了英语地区自有之外,还有很多是来自其他语言。使用罗马字母的语言通常采用照搬方式,但使用其他文字系统的语言,都要进行罗马文字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原有的语音成分会发生改变或变形,如中文的名称在以汉语拼音方式进入英语系统时,其语调标记已经丧失。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我们不应以字母的英语发音为依据,而应以原始中文发音为准。但从转换后的文字外形上,人们已经无法判断其原始中文名称的特征,这种语言转换的不可逆性,使得“名从主人”的原则很难操作。

四、从事例看译名产生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例,看看一个中文译名的产生过程,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译名形成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2006年2月3日,埃及发生了一件让世界震惊的沉船事故,一艘装载了1000多名乘客的渡轮在红海海域沉没,造成了上千人死亡。据较早报道的美联社消息,该渡轮名为“Al-Salam Boccaccio 98”。在之后的报道中,美联社和其他英文通讯社均使用这一名程。从报道中了解,Al-Salam是轮船所属船运公司名字,显然是阿拉伯语的罗马字母形式。Boccaccio是意大利语,是该船的意大利语原名。此船是在意大利建造,后来转让给埃及。经查,boccaccio的普通话发音接近“波卡齐”,是常见的意大利人名。最著名的当属创作《十日谈》的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boccaccio还是国内某服装品牌的名称,中文名字为“宝路”。名称中的“98”是船编号。除了此船,该公司还有与此船类似,在原有船名上加上公司名和编号的船只,如Al-Salam Carducci 92,Al-Salam Manzoni 94,Al-Salam Petraca 90等。显然,Al-Salam Boccaccio 98是该船的正式名称,正式译名应以此为准。

国内首先报道这一消息的是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在2月3日18点的快讯中称该船为“致敬98(Salam 98)”后面播发的几条新闻也使用同样名称。

到了21点30分,中新社电讯稿改称该船为“和平98”。22点的电讯稿使用英文“Al-Salam Boccaccio 98”没有转成中文译名。2月4日上午,又使用“和平98”。2月4日晚,引用新华社电讯,改称为“萨拉姆98”。之后的电讯稿中改用“萨拉姆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