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形象
13854500000013

第13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

2.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分别

“天价葡萄案”事件发生以后,迅速被各种媒体广泛报道,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但是,作为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几个偷食葡萄的农民工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组织没有任何控制能力,只能听任各种媒体对于他们媒介形象的再现和塑造,在他们和媒体之间的关系中处于完全弱势和被动地位。类似的情况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弱势群体的媒介形象,等等。

与此相反,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以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国家实力迅速增强,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作为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普京在媒体面前并不是居于劣势或被动地位,相反,他居于主动和优势地位,媒体再现的普京形象基本上就是普京想要传播和表现的。虽然媒体在报道普京形象的时候也存在主观能动性,但是,他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引导这些媒体逐步塑造了一个坚毅、果敢、铁腕的大国领袖媒介形象。类似的情况也包括了温家宝平民总理媒介形象、赖斯温柔铁娘子媒介形象,等等。

当然,更多的是一些既不像农民工一样的被动,也不像普京一样强势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所以,也可以依据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关系来对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进行分类。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类型

依据个人、组织、群体以及其他一些事物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关系,并且根据是否“公众人物”的划分原则,我们倾向于把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分为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和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三大类。

1.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社会群体,也可以是社会组织。

作为个人来讲,被动被传播者主要是指一些社会公众人物。按照绍志择的理解,社会公众人物至少包括两大类:一是公共官员,一是社会名流。公共官员是指经过选举或任命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是指一些虽然没有社会公职,但或是由于和重要的公共决策有密切的联系的人,或是由于他们的名声,能吸引社会注意的人。总之,是一些能够很容易接触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个人和社会阶层。

作为群体来讲,主动被传播者主要是指一些社会强势集团群体,如社会富裕阶层、高级知识分子阶层等。

作为组织来讲,主动被传播者可以是一些强势社会组织,如执政党、政府、战争期间的军队,乃至一些强大的企业组织等;也可以是一些具有超强地位的国家组织、国际组织等等,如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联合国等。

总之,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公众人物、强势群体之类的个人、群体、社会组织等被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形象。

2.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指人们对于被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并且在再现过程中居于部分主动地位的人或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其形象主体(部分主动被传播者)的资本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大致相当,并因而具有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部分影响力和控制力,使其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其媒介形象的时候居于部分主动的地位。

3.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是指人们对于被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并且在再现过程中居于被动地位的人或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其形象主体的资本远远低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完全不具有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使其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其形象的时候居于被动地位。

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可以是个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也可以是一些自然和社会事物、现象等等。

作为个人来讲,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主要是指一些“完全非公众人物”,也就是说既非公共官员,也非社会名流,是一些难以接触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人们。

作为群体来讲,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主要是指一些社会弱势群体。

作为社会组织来讲,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可以是一些相对弱势的社会组织,如在野党、小企业组织等;也可以是一些具有相对弱势地位的国家组织、国际组织等等,如战乱频仍的伊拉克、内乱不已的苏丹等。

作为自然和社会事物、现象,由于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其媒介形象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主动性可言,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被动被传播者。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媒介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载体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产品,但是又不同于传播者媒介形象中的产品形象,而是被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认知的自然形象和社会形象,并且通过特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来实现的形象再现,是形象的形象。

三、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关系

作为媒介形象系统仅有的两个子系统,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而且,谈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必须联系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一起考虑,否则就会陷入像“离开脚来谈论鞋”一样的困境。

传播者媒介形象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体现在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

1.二者都是媒介形象系统的子系统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共同构成了媒介形象系统。

2.二者都是认知信息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认知信息的总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二者都是认知信息。

3.二者都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而产生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认知信息的总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并且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产品来获知的。如果离开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它们都是无法产生的。

4.二者之间有交集

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等知名媒体人既是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也是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

5.传播者媒介形象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转化为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当大众传播媒介组织本身成为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时候,传播者媒介形象也就转化成为了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比如,当中央电视台因为春节晚会节目调整、广告招标再创新高、《新闻联播》增添新主持人等事件而成为其他一些媒体或中央电视台自身报道对象的时候,其传播者媒介形象也就变成了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6.二者互相影响

传播者媒介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

简单来说,良好的传播者媒介形象会使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具有更大的形象力;较差的传播者媒介形象会使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形象力大打折扣。比如,拍摄了一个关于你自己的电视纪录片,你自己又很满意节目的制作,那么,你是希望在地方台播出还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呢?很明显,同样的一个节目,在地方台播出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差别还是很大的,不仅是覆盖范围和影响力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的“晕轮效应”还是很强的。

反过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对于人或事物的媒介形象再现的质量、数量、情感和价值取向,也同时体现了传播者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体现着传播者的品格,也就是说,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同时也在体现着传播者媒介形象。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传播者媒介形象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更体现在它们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1.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形象系统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一种组织形象系统,其资本形象一般主要包含六个形象主体要素,即人的形象要素、物的形象要素、过程性形象要素、关系性形象要素、精神性形象要素和次级组织形象要素;其子系统主要有通讯社媒介形象、报刊(社)媒介形象、广播(电台)媒介形象、电视(台、网)媒介形象、互联网媒介形象,等等。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一种再现形象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三个子系统。

2.认知主体、形象主体都有分别

对于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而言,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认知信息的总和,体现的是形象主体、认知主体二者之间直接的关系,具有“直接”的性质。比如,我们通过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接触其工作人员、观察其办公场所等获得的中央电视台媒介形象就是“第一手”的,是一种直接的认知,是形象(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避从其他渠道获得对于传播者媒介形象的认知信息,或者说从其他渠道获知的传播者媒介形象就不是形象,而仅仅是作为区分的一种强调)。

对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而言,它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的认知信息,体现的是认知主体、形象主体、再现者(也是传播者)三个方面的关系。其中,再现者(传播者)本身首先作为“第一轮”的认知主体,形成对于形象主体的“第一轮”认知,然后再用特定的语言表述出一个“新的”、“第二轮”的形象主体;这个“第二轮的形象主体”,才是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认知主体认知的对象,而这时的认知主体相对于再现者(传播者)而言,也是“第二轮”的。所以,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具有“间接”的性质。比如,我们通过其他报刊、广播、电视等渠道获得对于中央电视台媒介形象的认知,显然就是“第二手”的,具有“间接”的性质,是形象的形象。

3.二者的外延不同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认知信息,形象主体目标锁定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的认知信息,它的形象主体目标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当然也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在内。

4.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有分别

一是不同介质的传播者由于“语言”的不同在再现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时候具有不同的特征。

语言本身包含了权力。比如,一个报刊或者广播电台率先报道了一条独家新闻,电视台发现后,也对这个新闻做了电视报道,这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就会发生:因为电视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很多观众都会以为是电视台最早报道这个新闻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新闻可以说就变成了电视台的独家新闻,因为观众不会去查找谁是最早的报道者。再比如,对于一个古建筑的再现,即便是一个优秀的报刊记者、配以许多的版面,其形象性也很难超过一个普通的电视记者、在比较短的时段内用镜头对它进行的描述。所以,用不同的语言再现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不同的地位——一些新闻同行抱怨,电视记者在采访中常常会得到更好的待遇,就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然而,文字崇拜也照常存在,在中国的媒体圈里就流传着“电视人没文化”的说法——电视节目小孩子也能看得懂,所以电视人不需要很高的文笔功夫,而且事实上一般电视人也很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些都成为了支持这种判断的借口——几乎没有人批评报刊记者没有文化,虽然他们也未必都擅长电视文化。

二是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时效性上有分别。二者相比较,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影响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改变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

总之,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当然,在这些关系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那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产品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关系问题。

四、传播者产品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关系

传播者产品形象也就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产品认知信息的总和。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往往会被某些人误以为是传播者产品形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传播者产品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确实有很多相同点,容易引起大家的误解。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1.二者都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产品来认知的

如果说传播者产品形象是传播者媒介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产品认知信息的总和,那么,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也是生成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产品之中的。

2.二者都能体现传播者媒介形象

传播者的产品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中“物的要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传播者产品形象是传播者媒介形象要素中“物的形象要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体现了传播者媒介形象;正如上文中曾经论述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传播者媒介形象,当然,它也是因为首先体现了传播者产品形象才体现了传播者媒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