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体创意与策划
13853700000051

第51章 后记

改完这本书稿的最后一行字时,2008年的寒假已经差不多过完了。又是一个并不轻松的假期。此时此景,作者的心情是既欣慰又沉重。

让我感到欣慰的,首先是总算完成了一项有趣但并不好干的工作。2008年在中国人心目中,应该是很特殊的一年。能够在这一年,做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应该是可以留下点记忆的。

其次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根据深入的考察研究,发现中国的大众传播时代已经真正来临,借着第五次传播革命的东风,媒体的产业化也已经颇具规模。传播的大众化与媒体的产业化相互促进,已经开始在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中国媒体的发展势头不错,发展前景向好,有可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提升这个古老大国的现代文明程度上充当前驱。

当然最让我欣慰的是,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写作,我知道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创意与策划对于媒体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很多年轻人在学习和参与媒体的创意与策划,使这个行当得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充满了朝气和希望。

在全球化、数字化及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传媒业要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好的微观基础、好的市场环境和好的宏观管理。中国传媒业一定要以创新的精神,通过观念、体制、机制、技术手段、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不断自主创新,形成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主要表现为媒体的质量。而要提高媒体的质量,就必须从媒体的权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广度和亲切程度入手。媒体怎么才可能具备权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广度和亲切程度?首先就得依靠媒体的创意与策划。只有更加注重媒体创意与策划,以此为龙头尽快提升媒体的自我变革能力和适应性,媒体才可能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编撰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立意。希望这个立意,能够让本书所有的读者体认到,并且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中国媒体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把书稿交到出版社的时候,我也感到了惶恐与沉重。

首先是担心自己的水准和努力都不够,辜负了太多一直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友人们。其次是知道这本书一定有不少疏漏之处,诚惶诚恐地期待着一切建设性的批评与指正。

关于本书,要鸣谢的人很多。特别是北京印刷学院和出版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乔东亮教授、王关义教授、张志林教授、魏超教授、李频教授、李治堂博士、范继忠博士、刘益副教授等等。对他们的关照与砥砺,笔者将永志不忘。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学界和业界不少同仁的研究成果,获益良多。在此不及一一列举,但仍然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笔者编撰和修改,雷芳参与了部分初稿的撰写工作,刘金菊帮助收集提供了许多案例,这两位研究生的工作,特别是雷芳的贡献,为本书增色不少,对她们的辛劳是要特别鸣谢的。

陈勤

2009年2月于北京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