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13853300000006

第6章 引论:群众工作———党报工作的重要内容(6)

第三篇是《新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着力点》,该文论述了新时期党报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如何做好新时期党报的群众工作等问题。

通过“百度”等在互联网上搜索,查询到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研究的文章也不多,剔除与期刊网重复的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有1篇,即《党报群众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特色》,该文认为,认真编辑群众来稿,充分刊发群众稿件是党报群众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是党报群众工作的一项特殊任务;培养和建设通讯员队伍是党报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联系和建立专家型作者队伍是党报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有关社会服务工作,是打造党报形象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举办各种群众性活动,是党报密切联系群众不能缺少的环节。

另外,通过相关项的搜索,输入关键词“报纸群众工作”和“新闻群众工作”,能够查询到的文章也不多。代表性的有两篇。一篇是《报纸群众工作在新时期的六个作用》,该文认为这六个作用是:第一,正确引导热点,消除疑点,化解矛盾,赢得群众对党报的信任;第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当好群众的“法官”;第三,建立联系基点,保持党报的“主销区”;第四,积极提倡多项服务,善于开展个别服务;第五,组织来稿,反馈报道效果,为新闻宣传提供全程服务;第六,组织社会公关活动,提高党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篇是《“新闻群众工作学”简论》,该文从力图构建新闻群众工作学学科的角度,论述了新闻群众工作的特点、新闻群众工作与新闻采访工作之异同、新闻群众工作的任务、新闻群众工作学研究的相关论题等问题。

通过对党报群众工作研究成果的梳理,当前的研究文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研究成果整体偏少。1994年到2008年这15年间,在中国期刊网能收录的文章中,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文章仅有14篇,平均每年不到1篇。就是这14篇文章中,还有一篇《全国党报群众工作研究会在福建召开》是一般的会议新闻不能算论文;而同期关于党报的文章则有2002篇,关于党报群众工作方面的文章占关于党报文章的比重为0.549%。50多年来,我国关于党报党刊群众工作研究的书籍也只有一部,是一本个人工作经验文集,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党报群众工作的专著。而这么多年来,我国关于新闻群众工作方面的专著也没有。

二是研究文献比较陈旧。在中国期刊网收录的11篇文章中,有4篇是1996年的,2篇是1999年的,1篇是2000年的,2篇是2001年的,2篇是2006年的,4篇2007年和2008年发表的论文中有3篇均为本课题阶段性成果。而能够查询到的两本书籍,《报纸编辑部的群众工作》是三联书店1950年出版的,距今已经快60年了,而苏联人写这些文章肯定在我们出书之前好几年;《党报群众工作四十年》也是1996年出版的,距今也有10来年的时间。

三是研究思路不够系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也有从新闻热线角度和工作经验角度论述的,还有从地市党报等角度论述的,研究思路显得比较分散。这些研究成果中,很少有论文对党报群众工作进行系统研究的。

四是理论深度比较欠缺。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党报群众工作业界的编辑记者撰写,很少有学界专家对党报群众工作这一命题进行研究。因此,现有研究成果多是党报群众工作方面的业务探讨,就事论事总结经验教训的多,而较少从社会转型、民主政治、传媒发展、党报改革等宏观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理论深度比较欠缺。

那么,如何研究党报群众工作呢?针对党报群众工作研究状况存在的不足,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去下工夫。

1.现实研究的思路

尽管党报群众工作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资源优势,但是当前党报群众工作的整体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而且不少党报在群众工作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党报群众工作的不少问题跟党报发展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从制约党报群众工作的角度来看,目前党报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行量下滑。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都市类报刊的勃兴,党报受到严峻的挑战,发行量逐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发行量下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报社的收入下降,读者面狭窄,影响力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党报群众工作搞得再好,也缺乏足够的接受对象。二是传播渠道不畅通。与发行量下滑相对应的是,不少党报在传播渠道上也不畅通。在以行政发行为主渠道的党报发行体制中,很多机关事业单位订阅了大量的党报,而不少党报被大量积压在资料室、图书馆、办公室,有的甚至还没有阅读就被当成废纸卖掉。“零阅读”现象,是党报传播渠道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而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基层群众希望看到党报,可是由于公款订阅党报的经费不足,或者由于订阅单位党报流转渠道不畅,使得许多基层群众看不到党报。这种“阅读盲区”,也是党报群众工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三是内容远离普通群众。按理说,党报要搞好群众工作,必须要有相当分量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即使不是群众题材的也要符合群众的阅读口味,这样才能吸引广大群众来阅读党报。可是,当前不少党报整天围着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活动转,会议简报、文件摘编、资料堆砌是家常便饭,官腔、专业术语、冷僻字词屡见不鲜,这样的后果是广大普通群众越来越远离党报。没看头,是许多普通群众对党报内容的基本评价。四是报社重视力度不够。群众工作在党报的新闻宣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讲,报社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划分专门的版面。可是,当前不少党报对群众工作这块重视力度不够,有的报社群众工作部几经调整形同虚设;有的报社群众工作任务一会儿归这个部门一会儿归那个部门,到后来哪个部门都没搞好;有的报社没有专门刊发群众工作稿件的版面,即使有也常常因为时政宣传、组织策划、广告调版等原因挤占群众工作稿件的版面。这些问题,是当前党报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搞好党报的群众工作。

现实研究既要分析问题,又要总结经验。就分析问题而言,党报群众工作存在不少现实问题:近年来许多党报纷纷撤销群工部,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对党报群众工作有没有负面影响;舆论监督是党报的强项,缘何一度低迷,除了体制和机制层面的因素外,在操作层面该注意些什么;除监督外,服务也是党报群众工作在版面上的重要体现,怎样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实在的服务;新闻线人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通讯员队伍面临挑战,党报如何改进通联工作;与都市报热线红火相比,党报接待室多了几分冷清,党报如何改进信访接待工作等等。

如果这些现实问题不解决,党报群众工作就很难打开新局面。

就总结经验而言,尽管当前党报群众工作普遍不理想,但不少党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城市党报推出了24小时新闻热线,全天候受理群众投诉和新闻报料;有的党报实行报网互动,把网络拓展成党报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有的党报推出了QQ等新型的沟通渠道,记者编辑随时在线跟群众互动;有的党报与高等院校联手搞社会调查,更全面、准确地掌握群众需求;一些城市党报群工部门结成联盟,搞群众异地接访活动;有的党报与政府部门合作办栏目,借助行政权力推动舆论监督;有的党报与电台、电视台合作,搞媒体联动,扩大党报群众工作的社会影响等等。像这些成功的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并大力推广。

2.历史研究的思路

我们说党报一直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若要进一步问,党报群众工作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今天的党报有什么借鉴意义,恐怕要给出个全面准确的回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对党报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缺乏必要的总结传承。

在上文对党报群众工作研究的文献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到,我们对于党报群众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传承是相当不足的。如果以1848年在德国科伦创刊的《新莱茵报》算起,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历史已经有160年。如果以1869年创刊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人民国家报》算起,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的历史已有140年。如果以1912年创刊《真理报》算起,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也有近百年。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新青年》改组成中共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同时创办了中共中央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的历史至今也有近90年。显然,对于党报100多年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需要好好总结。

那么,如何总结传承党报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经典文献和报刊实践中总结国外党报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具体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精辟论述,重点是苏联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二是总结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具体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精辟论述,重点是革命战争年代党报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三是结合当前党报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释历史经验的当下意义。

3.学科建设的思路

在前面的文献梳理中看到,目前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见。“新闻群众工作学”的概念虽已提出八年,但其最终研究成果迟迟未面世。至于“党报群众工作学”的概念,还很少有人提及。鉴于党报群众工作的重要地位,因此,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很有必要。当然,本课题不可能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对党报群众工作进行研究,不过这种系统思维会贯穿课题研究始终。

三、当前搞好党报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

除了学术意义外,当前搞好党报群众工作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群众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群众工作搞得好,对其他各项工作都有促进作用,而且群众工作本身就与其他各项工作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虽然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9月发布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只有16.3%的人认为“我国各个社会群体间没有冲突”,67.9%的人认为有冲突,其中有44.9%的人谨慎地认为有一点冲突。这说明,原本可能潜在的群体利益矛盾正在逐渐显化,成为被意识到的社会利益矛盾。在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城乡关系、脑体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社会关系中,在“群体差异”方面50.68%的人认为贫富关系差距最大,但在“群体冲突”方面有28.26%的人认为干群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是最容易出现冲突的社会关系。报告认为,我国现阶段和谐稳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来自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此次调查中发现,对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的十大社会问题依次为“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养老保障问题”、“教育收费问题”、“住房价格过高”、“社会治安问题”、“城乡/地区差距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报告认为,这些含盖民生、发展、社会安全、社会差距的问题都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容易引发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不满情绪。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当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还比较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决定》明确指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如果那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其他问题的解决,进而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等方面的因素外,群众工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