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13853200000008

第8章 舆论传播研究的历史、现实与趋势舆(2)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愚民政策,严酷的压制舆论,禁止舆论研究,实行舆论一律,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在形式上也设立了舆论制度。这些舆论制度总体上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舆论机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设立的,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只是一个装饰品。人民一旦触犯了统治者的戒律,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文字狱的盛行则是其典型的体现。这种严酷的舆论压制导致了封建社会舆论研究的薄弱,只有风谣、清议等舆论现象偶然涌现。但顾炎武还是勇敢地在《日知录》中对言论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为沉闷的封建社会的舆论局面增添了少许亮色。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群众舆论冲破封建统治的“言禁”而兴起,舆论研究才从长期被压制的情况下解放出来,在梁启超等我国舆论研究先驱的带领下取得较快的发展。

在与封建阶级的交战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把制造舆论作为革命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辛亥革命时期,舆论宣传的形式已经趋于丰富多彩。作为当时的舆论领袖,孙中山在积极进行革命运动的同时,有意识地利用报纸等大众媒介进行革命宣传。他在积极参与办报的过程中,提出了舆论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民党统制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舆论进行了严酷的压制。他们残杀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破坏民众的舆论宣传机构,实行舆论一律,所有的舆论宣传机构必须臣服于它,否则就会有灭顶之灾,在中国历史上制造了又一个“有口不能说”的黑暗时期。这样的一个时期,进行舆论研究自然是不可能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摸索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但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引下,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我国的各项事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舆论学研究也顺应这个开明的时代快速发展。1981年前后,刘建明、陈力丹等人的一些舆论研究论文陆续发表,标志着我国理论舆论研究的起步。我国理论舆论学研究真正进入高潮的背景,一是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舆论监督的问题,这为理论舆论学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理论舆论学研究围绕舆论监督日趋活跃,掀起我国舆论学建设的一个高潮。二是社会科学研究者认识到舆论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甘惜分教授等知名学者多次呼吁建立中国社会主义舆论学。80年代末,我国的理论舆论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出版了第一批学术专著,其中主要有《基础舆论学》(刘建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声张自我的艺术——舆论社会学》(杨张乔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孟小平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舆论学通论》(李广智等编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当代舆论学》(刘建明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我国的舆论测量机构也随着理论舆论学的快速发展而成立。1986年10月是令人瞩目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相继成立。中国社会调查所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社会调查和民意测验的公益服务型科研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是带有较强学术性的舆论研究机构。1987年5月,第一个全国性的民意调查研究机构——中国社会调查系统正式成立,主要侧重有关改革课题的舆论调查。之后,又成立了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和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社会调查中心。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日益完善,社会决策也越来越需要以舆论为依据,社会舆论日益受到重视。而我国的舆论学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还不能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策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创造性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第三节舆论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舆论传播研究日益得到重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使舆论研究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我们伟大的事业是创造性的,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依靠的只能是舆论所表达的人民的意愿。只有把政策和策略的制定、计划和行动的决策建立在符合国情民意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舆论测量和研究是保证决策正确继而保证社会安定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建设越是深入,越需要科学的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

长期革命实践的锻炼,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积累,使我国人民在政治上日益成熟,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大众传播媒介在知识教育和议题设置方面的作用,使得人民素质普遍提高,思想异常活跃,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加强,为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许多边缘学科的创立,为舆论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政治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法学、行为科学等学科都不同程度地提供了舆论研究所需要考察的内容;管理学、决策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等新兴学科为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多学科边缘地带的新兴学科,舆论学不断地吸收有关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开辟出广阔的发展道路。

调查研究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的实践为舆论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群众等原则,典型调查与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在现代舆论研究中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大规模舆论调查的展开和舆论调查专门机构的建立,把传统的调查原则与方法同现代调查的先进方法与工具相结合,把群众性的调查研究与专业调查研究相结合,实现了由传统调研向现代调研的转变,为舆论研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所有这些,都将促使舆论研究在我国的改革开发的进程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二、舆论传播研究面日益扩大

舆论研究面的扩大,包括舆论研究的主体队伍的壮大、舆论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民主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民主能力不断提高。舆论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舆论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舆论研究已由少数人的个别行为演变为多数人参与的社会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期是一个舆论真正勃兴的时期,社会舆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为舆论的主体,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关注社会舆论,由以前舆论研究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这不仅使人民群众能够主动地参政议政,积极地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且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地把个人意志同民情民意联系在一起,根据民情民意调整自己的意向和要求。这使舆论研究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随着对民意测验的日益重视,舆论调查和研究机构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在80年代初期设立的舆论调查机构多属民间性质,它们的成立和大规模舆论调研的结果,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一些依据,也为党和政府、社会团体建立自身的调研机构产生了促进作用。随着社会舆论的日益突出,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与部门把舆论研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社会的各个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以及基层的企事业单位也群起而效之,把舆论调研纳入到各自的领域。这些舆论调查机构,在不同范围内,从不同角度对舆论进行调查和研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调研的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在调研范围和对象上却是互相交叉和重合的。随着舆论调查的不断展开,不同层次、不同机构的舆论研究必然向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协调和配合的结果必将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舆论调查、舆论研究的主体交叉网络。舆论测量的量化数据为舆论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另外,大众传播、网络传播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各国人民“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跨国传播的日益加强,信息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我国的舆论研究的视野必将转向全世界。在注意吸收不同性质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国民情民意的构成及其特点,将成为我国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他国丰富的舆论思想更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的舆论研究者正放开眼光,把他国的舆论研究精华为我所用,使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舆论。

舆论研究内容方面,特别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一些课题,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建立在广泛调查基础上的实证性研究也开始陆续出现,调查的结果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导向性作用。研究者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道德滑坡”、世风不正的情况进行了思考,他们首先肯定舆论应该得到尊重,“然而舆论的自发、混杂和舆论形成中可能的‘媚俗’现象,又需要理智的引导”,认为“在舆论形成中让公众多一些独立思索而少一些盲目从众,使舆论增添些理智的成分,这应当是舆论导向的本来意义。”

这里不但提出了应该注意舆论质量的问题,而且提出了舆论导向的问题。应该如何进行舆论导向,是当前我国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不断注重结合中国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学,使舆论研究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确立自己的地位是很有益处的。

三、舆论传播研究科学性日益增强

现代调查技术、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电脑在数据分析中广泛运用,是舆论测量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正确的舆论测量数据是保证舆论研究科学性的基础条件。而舆论测量涉及的范围广,对象多,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有很多科学方法和现代工具的支持。随着研究人员对舆论测量和舆论研究的先进方法和设备的熟练掌握及运用,使得舆论研究的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舆论测量和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被调查对象也将逐步熟悉和掌握现代舆论测量的基本过程与研究方法,这必将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行使民主的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建设,离不开科学的舆论研究。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同时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人治的政治传统是根深蒂固的,舆论研究必须时刻关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舆论现象,及时为党和政府提供准确、科学的研究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当家做主、参政议政,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不断拓宽,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的制度、政策、措施也不断地得到完善。随着纪检、监察、信访、监督、举报等制度的不断健全和落实,舆论研究制度化的进程很快进入整个社会的运行轨道,为舆论研究的科学化提供了保障。

总之,舆论研究将会日益得到重视,它的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入,许多国外的舆论学理论会被引进,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到改造和利用;其实践研究,特别是民意测验将进一步加强,为舆论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量化支持。舆论学将发展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将在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发挥它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