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13853200000045

第45章 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1)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进步,舆论监督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得愈加重要。舆论监督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思考的热点。可以预见,未来的舆论监督力度会进一步加强,监督对象将更加集中与突出,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将逐步加大,媒介自律也将同步增强。

第一节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与原则

近年来,舆论监督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的热点。在民主法制不断得到加强的今天,舆论监督被看做是增强媒介权威的关键、揭露社会弊端的利器、正确决策的先导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动力。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机制有一系列历史性转变,舆论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强,监督方式更加灵活。实践证明,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旗帜鲜明地同官僚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把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是深得党心和民心的。因此,不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监督。正确的舆论监督将在新的时代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第一,舆论监督具有规范作用。它与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协同运行,能够监视政治、经济运行中的异常现象,监督管理部门或经济领域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监督各种无视或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起到制约、规范的作用。第二,舆论监督具有导向作用。它对社会生活运行中出现的偏差行为进行敏锐地报道、揭露和抨击,常起着敲山震虎、杀鸡儆猴的警示和导向作用。第三,舆论监督具有定势作用。舆论监督往往是制定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使有关社会行为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第四,舆论监督具有保证作用。舆论监督是“社会雷达”,是“人民精神随时睁开的眼睛”,对社会运行起某种保证作用。

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进行舆论监督?怎样的舆论监督才是正确的,才是帮忙而不是添乱?

正确的舆论监督应做到“三个必须”:第一,必须以有利于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团结为目的,而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搞乱社会、搞乱人心,也不可像西方的“揭丑”报道那样进行人身攻击。第二,必须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大多数人的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并形成正确的舆论,而不是利用虚伪的报道和虚伪的舆论,来混淆是非、蒙骗视听。第三,必须是提供事实、平等讨论,而不是把“批判的武器”当成“武器的批判”,给人打棍子、扣帽子,干预甚至代替司法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说:“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也应进行揭露和批评,但这种揭露和批评是‘恨铁不成钢’,目的是以同志似的态度帮助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就是说,进行揭露性舆论监督报道,其目的是为了向犯错误的人及时敲响警钟,帮助他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从而把工作干得更好。因此,舆论监督在观察社会、揭露问题等方面起着警世、鞭挞作用,对关注民情民生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起到督导、督察作用。

第二节舆论监督的对象、机制与定位

学术界一般认为,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介利用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优势,代表公众对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党派团体等的活动和社会中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监督。新闻媒介通过舆论监督的力量,对政府和社会机构及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以促进社会机制正常、健康地运行。

1.舆论监督的对象

应该强调的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权力制约机制、政策检验机制和社会民主机制,它的客体究竟是什么呢?舆论监督应该是监督一切权力,而监督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公众的生存环境的改变。这种监督包括对决策人物产生的监督和对决策人物行为的监督,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对决策效果的监督。但是,今天新闻媒介似乎对权力部门和决策人物的“表面文章”兴趣甚浓,而对“真相信息”却很少有人问津;对演艺界人士的隐私津津乐道,而对政界人物的丑行却缄口不言。它们实施舆论监督的视域似乎有点模糊和偏移,定点、定位也不太准确,时常沦为行政监督的附庸,群众监督的尾巴。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振奋精神,走出误区,找准坐标,瞄准并锁定真正需要监督的对象。这既是媒介的权力,也是媒介的责任。

2.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及批评报道的关系

有人认为,国家既然提出“帮忙不要添乱”,强调要正面宣传,那么就不应开展舆论监督和进行批评报道。其实,以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排斥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也未必就是添乱而不是帮忙。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揭露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警醒世人,从正面显示党和政府及其新闻舆论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决心,密切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党的形象。

我们不能把舆论监督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立起来,“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反映成绩,宣传经验,歌功颂德,而舆论监督就是暴露阴暗面、助长消极情绪”的观点是错误的。舆论监督是弘扬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倡导功能又有抑制功能,对于它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如何搞和怎样搞的问题,是倡导什么和抑制什么的问题。

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介的一种报道形式,所针对的对象包括社会方方面面的不良现象。舆论监督是广大劳动人民通过新闻媒介实现当家做主的一种方式,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权力部门和政党活动。舆论监督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批评报道,但不是所有的批评报道都是舆论监督。批评报道是对现实中缺点、错误或问题的报道。但应该认识到,因为新闻事业的性质不同,中国的批评报道不同于西方的“扒粪运动”和“调查性报道”。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批评报道的目的也不在于“扒粪”、“揭丑”,而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进行批评报道的时候,记者应该从正确的立场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冷静、全面地分析问题,慎重选择批评对象,适当注意批评后果,这是记者或媒介减少民事诉讼的基本对策。

3.舆论监督要灵活掌握批评时机,准确拿捏批评分寸

舆论监督要灵活掌握批评时机,在操作中要注意三点:一是对于批评时机。要看情境适不适合,事实可不可靠,是不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对于批评分寸。要看立场是否正确,态度是否公正,方法是否合法,报道是否准确,要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避免讲一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讲究批评的策略。三是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处理好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关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处理好舆论监督与社会效果的关系,有利于事物从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使被监督对象受到教育和警戒;要处理好监督权利的主体与监督权利的代言人的关系,即监督权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新闻媒介不仅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且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做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总之,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既大胆展开批评,又善于开展批评;既要掌握时机,力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又要注意反馈,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4.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是媒介引导舆论的具体化,是指通过新闻媒介传播舆论信息以影响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进而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活动。它与舆论监督不只是定义的不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从舆论研究的论文中,我们可以将舆论研究界对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宣传基调概括为“四个为主”: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为主;以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大力宣传进步和光明的一面为主;以真实地反映重大成就、科学地宣传重要典型为主;以反映党和政府解决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