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13853200000024

第24章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舆论传播研究的状况(3)

二、舆论的形成原因的分析

舆论的形成研究是舆论研究的基本点、出发点,与舆论研究的视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贝纳特对流现象”可以十分形象、妥帖地表示舆论的形成过程。在一个平底容器里盛满水,然后从下面均匀加热。由于热传导的关系,水中会出现一些对流。但这时如果加热不够,对流会自生自消,从整体上看,水仍然是无序的。只有当加热到一定程度,超过某个临界点时,无序的水才忽然有序化,自动产生非常规则的蜂窝状对流。无数个对流液体,一改原来的混沌状态,组成高度有序的花样或图像。只要保持相应的热量,对流就会持续存在。热量消失,对流也就消失了。这就是著名的“贝纳特对流”。如果我们把公共事务当成“贝纳特对流”中的热源,把公众当成“贝纳特对流”中的水,“贝纳特对流”就形象地说明了舆论从无序到有序,由议论纷纷到倾向一致这个过程。然而,对这一过程进行理论化的探讨并不简单,因为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浮动意识,它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更牵涉到舆论形成的理性、非理性模式。舆论形成的理性模式基于“人类是有理性的、有才智、会思考,有较强分析能力”的认识,把舆论形成概括为“个人的理性判断—合理讨论—意见一致”的过程。它强调个人理性,忽视感情对人们的态度的影响,否认舆论领袖的作用。而非理性模式认为人类个体是非理性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十分有限,极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接受外来信息而形成态度。它的建构模式是“立体型的认知—组织领袖对符号的操纵—情绪统一”,这不免使人联想到传播模式中的“枪弹论”。确实,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感情和理智都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所以舆论的形成应该是人类的理性为基础的“合理讨论模式”和非理性为基础的“舆论操纵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这就是我国综合性舆论研究模式的一种反映。

我国的综合性舆论研究模式可分为两类,即阶段法和因素法。

阶段划分法是一种对舆论形成过程加以概括的方法。这种方法略去舆论形成过程中某些千差万别的细节,试图把握具体的舆论产生、形成、发展、消失过程中的某些可以观察到的转折性特征,并据此划分舆论形成的阶段。阶段划分法一般有四个共同的标准:一是公众关切的问题的发展程度;二是参与讨论和争辩的公众范围;三是权力组织的介入时机;四是舆论作用的实际结果。阶段划分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使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应用理论模式,捕捉舆论动向,观测舆论发展的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因素分析法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公众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因素分析法舆论研究中,采用较多的是多因素法。这种方法集中研究了几个因素,并进而通过相关分析来确定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我国舆论研究较多运用在阶段划分基础上进行的因素分析法。实际上,这是我国理性模式和非理性模式在舆论形成研究上的反映。

舆论形成的具体模式可分为会议模式、人际模式、媒介模式、人际—媒介模式、制造—操纵模式、表决—公意模式、测量—综合模式、征询—反映模式、沉默的螺旋模式、舆论宣传模式。会议模式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模式;人际模式是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模式;媒介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控制信息的筛选与报道设置议题;人际—媒介模式是人际舆论与媒介舆论的联合,使舆论的传播和效力无限扩展,但是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舆论,需要合理地把握好两者的关系,防止相互脱离或一味迎合;制造—操纵模式是人们按照某种意图制造、利用公共事务,组织、操纵议论过程,以形成符合自己意图的舆论的模式;表决—公意模式的方法包括举手通过和投票表决两种;测量—综合模式是通过民意测验以量化形式赋予一种意见以舆论的身份;征询—反映模式是领导尊重民意,把决策建立在群众意见基础上的工作模式;沉默的螺旋模式表述了“一种舆论的生成很有可能是压力从众机制造成的”的思想;舆论宣传模式是以宣传为起点和终点、服从并服务于宣传的模式。对于舆论形成模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运用最适合实际工作中的模式,来高效地形成对我们各项工作有利的舆论。

我国对舆论形成阶段的具体划分上相对比较简单、粗放,不像国外那样复杂。如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者张咏华把舆论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个人意见的表达与问题的提出阶段;社会讨论与舆论圈形成、扩大的阶段;舆论获得权威的阶段。周晓虹在其《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把舆论形成的阶段潜伏期、酝酿期、成熟期。

在所有舆论形成的具体阶段的划分中,影响最大的是刘建明在其《基础舆论学》中把舆论形成分成个人意见、社会联系、评价指导和获得权威四个阶段。

个人意见阶段是舆论的酝酿阶段。个人意见阶段的研究是对舆论形成的其他阶段的关键,因而受到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分散的、无序的个人意见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产生了舆论。在个人意见的形成过程中,个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而且这种“私见”是纯粹自觉形成的对客观事件的态度,以多样化的局面呈现的,“具有游移不定、莫衷一是、意见纷纭的特性,意识的发生与演变完全处于不规则状态”。然而,个人意见也绝非单纯个体的意见,个人意见的萌生过程,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两者相互交织着,相互影响着,促进态度的形成和意见的产生,每个意见都与个人对社会的主要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有关。在众多的个人意见中,凡是正确的个人意见都能构成舆论的潜伏性,为舆论的产生奠定基础,因为“一个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尽管一次再次或甚至多次被压息下去,但在悠悠岁月的进程中一般总会不断有人把它重新发现出来,直到某一次的重现,恰值情况有利,幸得逃过迫害,直至它头角展露,能够抵住随后再试图压制它的一切努力。”

社会联系是舆论产生的中间环节,它形成“舆论圈”、“舆论场”,使意见的传播与讨论得以实现。舆论圈的形成一般来自舆论中心向外围意见的扩散,共同兴趣、空间相邻等因素促使舆论圈在自发状态下形成,这种舆论圈是社会舆论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舆论中心最先形成某种意见,并由主要舆论人从事激烈的舆论行为,使得舆论充满说服力和吸收力,并迅速地培养新的舆论人,不断造成新的舆论圈。而“舆论场”正是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无数个人的要求、愿望、主张、态度,只有在一定场的制约下,经过多方位的交错、协调、组合,才能形成一致意见,舆论便成为场的产物。”在舆论场的支撑下,舆论圈得以融合。“在这个议论场中,每个人都在考虑别人的意见,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偏离常态),同类的合并、异类的分化(涨落)”。当某一个人的意见被多数人承认,就会通过街谈巷议、几方会晤、会议讨论的方式向四周扩展,迅速传播,并在考验中更趋完善、深刻。

评价指导阶段是舆论形成过程中又一明显的阶段。因为“在同样等级的社会群之间,交往容易,个别成员很快被接受,接待正常而不窘迫。但是在‘较高的’社会群与‘较低的’社会群之间进行接触,总是互相犹豫,有一个微弱的不适合意识的不同。”舆论领袖的评价指导能够把不同层次、不同社会环境的舆论圈连成一个整体,使局部意见转化为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舆论领袖善于考察和集中各种不同意见,使各舆论圈的差异逐步消除掉,使社会分散的意见在他们的评价指导下形成完整的舆论。舆论领袖的评价一般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传播到群众中。他们借助报刊发表评论、重要文章,借助广播电视发表重要谈话,或散发传单、出版小册子,甚至直接向人们发表演说表达见解。但无论通过哪种形式,在舆论领袖与人民群众之间大都有一个中间组织者,即舆论人。舆论人具有多样的社会角色,他在不同舆论圈内把个人知道的事件和意见向其他人转达,其影响力或大或小地发挥出来,从而不断纠合成新的舆论圈来关心和讨论,扩大舆论社会讨论的广度和深度。舆论领袖向社会或舆论人发表意见为“源”,而这些为数不多的分散在各地的舆论人成为“流”,把舆论领袖的评价到处向广大群众传达,使广大公众纠正自己原来认识中的差异点,消除各舆论圈中公众个体知觉的差别,形成广泛的共同认识,把舆论由一种单纯的意见转化为人的社会行为,甚至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运动。达成共识、社会认可、群体制约是舆论形成的标志,舆论的权威所产生的社会压力造成无形的强制,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接受舆论的支配。这是整体社会认识对个体知觉产生慑服心理的反应。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这样论述到:“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三、舆论结构形态的研究

国内对舆论结构的探讨,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结构两种。

从微观角度对舆论结构的研究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认知理论,把舆论意识分为见解(认知因素)、偏好(情感因素)、意向(意志因素)三个要素。舆论所包含的认知因素“是指舆论主体对舆论客体的了解和评价”,包含了感觉、知觉和理性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生理基础看,感觉是舆论的第一个、也是最先出现的因素。感觉是由刺激引起的神经传导过程,即在接受外界刺激的同时,向大脑中枢传导神经兴奋的过程;知觉是对神经兴奋的识别,是在大脑中枢展开的媒介过程。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感觉是主体对客体的局部的刺激反应;知觉是主体对客体的整体反应。知觉具有直接性、整体性、选择性和心理惯性。知觉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组合起来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理性是人们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征。显然,这是从心理学的、内向化的角度对舆论认知要素的认识。而作为这种内向化的认知要素外向化的表现是什么?研究者把见解作为舆论认知要素的核心,认为“见解是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要素,是其他意识要素赖以存在的依托和前提,构成着舆论的主体。”

就情感因素而言,任何一种舆论都是在一定的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情感,情感因素是指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所产生的、与认知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也就是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的情绪反应。社会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心理过程,能对社会行为起发动作用、定向作用和社会关系的纽带作用。情感在舆论中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它可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言行,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但又可以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产生越轨行为。由于人们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同一事件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而不同的情感对舆论的方向和强度会发生不同的作用。偏好是情感因素的核心,决定着舆论的基本色调,不带感情偏好的舆论几乎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