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文化学
13853000000056

第56章 喧哗与反思:动画的华丽转身(6)

三、行者无疆的中国动画

1927年,有声电影诞生,从此,视听文化逐渐繁荣起来,这种最符合人们接受心理的文化便一发而不可收,占据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50年代,电视开始撑起一片天空,电视的出现给了普通人欣赏艺术的权利。从此,艺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去传播,艺术与普通人的距离变得更近了。走下圣殿的艺术借助电视得以普及。一场“文化狂欢”把高贵的艺术放到了“广场”之上。今天,很难说没有视听艺术,人类该如何在芸芸众生之中找寻愉悦,丰富生命。然而,动画作为新生代的视听艺术,却始终没有在理论层面上呐喊出自己的声音。

应当说,中国动画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动画年产量的不断攀升,动画专业频道的落地,动画发展扶持、鼓励措施的不断出台和扶持资金、配套政策的逐渐完善,都表明了中国动画犹如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风驰电掣地行驶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在迈出了“动画大国”的坚定步伐之后,中国的动画产业如同整个国家的发展一样,正在告别粗放经营的时代,而对“动画强国”的冀盼仍旧需要几代动画人扎实的探索和努力。以下几个方面是中国动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中国动画人持续关注的几个议题。

动画产业的统计与衡量

中国动画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毋庸置疑的。2008年我国原创动画片的产量达到249部131042分钟,同比增长28%。目前,全国与动漫有关的机构达到6463家。其中,少儿频道数为34个,动画频道4个,日播国产动画片约8000分钟,收视人口超过6亿。除了在产量时长上相对精确的统计,以及对动画产业总产值的计算外,动画衍生产品的统计目前仍旧没有统一的指标核算体系和产业评估体系。

对于未来动画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说,动画产业本身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动画产业本身与三产之间进行嫁接的同时,如何衡量以动画为核心的庞大产业形态创造的产值将是一个核心问题。例如,在服务业中,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可以发现,在查出的1.3万亿元GDP增量中,服务业漏统的占93.7%,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大问题。第一,动画的衍生产业与服务业密切相关,在衍生产品环节的统计数据上存在一定的漏洞;第二,动画企业的状况与服务业类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真实数据难以得到正确的反映。同时,对于动画产业本身来说,其最主要的利润空间是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良好的动画产业盈利模式建立在完备的产业链基础之上,以形象授权为核心,通过不同层次的衍生产品构筑完善的产业链,获取利润。第一个层次是动画片本身的制作播映市场;第二个层次是动漫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第三个层次是动画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包括服装、玩具、饮料、儿童用品、游乐园、主题公园等。现实情况表明,目前中国动画市场的发展更多集中在第一层次上,二、三层次虽然出于市场调节,进行着自发式探索和成长,但是由于统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这两个层次的具体产值很难有一个较为清晰准确的定量统计,因而也影响到了动画产业链的系统构建。

因此,着眼于动画产业链条的要素梳理,建立符合动画产业和动画市场生态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下一步努力的重点。

动画市场的调控与改革

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类似,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在政府、市场和民间的力量中博弈,从而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动画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市场的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粗放的增长阶段,显露出因为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带来的增长潜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是政策的调整。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人才引进政策等,从宏观上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前进。

截止到2008年12月底,全国共建设了77个动画产业基地(园区),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杭州等25座大中城市都建设有动画(动漫)产业基地,有20多个城市提出要打造“动漫之都”,制定了大力发展动画(动漫)产业的规划。一方面,我们看到动画市场升温,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在动画产业发展的区域实践中,政府的干预往往被扩大化,剥夺了市场机制内在的调节。如产业政策问题,本应是一种有限的政策导向,对产业发展是指导性的,但是在实践中却演变为强制性的,使本应当由市场发挥的调节作用失去空间,而真正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又不到位。因此,容易忽略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难以应对市场作出敏捷的反应。

动画集群的融合与扩张

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在试图通过实施集群战略,建立动画产业园区或基地来推进区域动漫产业发展。集群化战略无疑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手段,对于目前的中国动画来说,集群化无疑正在经历着一个蜕变整合的过程。从最初的产业自发集聚,到政府进行主导性推动,动画产业园区不断取得数量上的突破,同时,作为产业生态集聚的集团化建设逐渐成为下一个阶段的重点。除了动画产业集团化建设的战略性推进之外,文化产业集团的建设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许多跨省文化产业集团的考察团已经开始行动,集团化的蓝图也已经跃然纸上。

未来的全球市场上,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转向以及文化市场的活跃,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集群的组合逐渐进入自觉调整期,集群化仍将是文化产业区域进程的主要方式,而产业进行集聚的路径将由“地理集聚”逐渐向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跨区域、跨行业的“产业集聚”转变,从而形成若干文化产业的集团式竞争体龙头企业,它们将真正成为集群的竞争主体。

对于动画产业集群的探索,本书也进行了浅显的探讨,但其力度和深度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动画集群融合与扩张的速度是远远不能匹配的。而在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动画集群又是其中较弱的一个环节,在研究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现有的产业集群研究是否适合移植到动画领域,为动画产业集群的融合与扩张提供可供参照的范本,仍旧是值得探讨的议题。

因此,集中于动画产业集聚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产业链及功能互补之间,动画产业的外部经济效应以及社会网络和氛围之间的生态研究,是下一步的重点所在。

动画品牌的塑造与成长

从2006年8月8日起,每年的这一天被定为“中国品牌节”。品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只有赋予其文化内涵,才有它独特的地位。作为我国的知名品牌,必须具有它独特的民族文化。相较而言,美国、日本的动画仅从符号上就具有民族识别性,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且经久不衰。一部迪士尼动画可能就会诞生一个动画明星,从动画明星到动画品牌,以及该品牌相关的衍生品开发,继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迪士尼的形象授权产业中,其影视制作的回报80%来自品牌衍生品。

动漫卡通产业属文化产业,做的是形象和品牌,企业和产品的核心价值内涵就是品牌,品牌对于产业发展和企业的竞争极其重要。目前,中国的动漫产业处于启动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强势品牌,更谈不上品牌标准,现有品牌的内涵非常单薄,生命力非常脆弱,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动画仍旧不具备与世界知名动画品牌抗衡的能力。品牌运营成功的例子在国内鲜有,因此提到品牌,业界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几只“猫(虹猫、蓝猫、神探威威猫、黑猫警长等)”身上。优秀的动画形象并没有转换为动画品牌进而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因此,塑造中国动画品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使国内品牌能与国外品牌相抗衡、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根本出路。我们常常把民族化与品牌化结合到一个理论高度,但在实践中,却很少能够将品牌化与民族化的理念运用自如,因而也就很难形成真正的个性化品牌。在未来动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专注于动画品牌文化的探索,致力于动画品牌形象的塑造,并且持续不断地为品牌的后续发展注入动力,让品牌在动态中成长并发挥无形的价值,对于中国动画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动画文化的深入与浅出

本书对动画文化的探讨涉及的诸多方面,都是较为浅显的,相对于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动画艰难曲折的跋涉求索,动画产业的步履维艰来说,远远没有摹画出动画文化真正的意义和力量。在时代的变迁中,动画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样,充满了变革与创新。作为文化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理所当然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巨大的变化,并且作为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特殊文化艺术形态,见证着每一次社会的变迁、思潮的流变和市场的走向。

观看影视作品抑或解读内容产品,我们常常会发出不假思索的、大众意义上的评价——“文化是灵魂”。这相对于无数影评人、创作者和文化人再熟悉不过的语汇,却因为“灵魂”的特殊分量而变得抽象起来。动画文化本身同样是抽象的,她以一种倔强的力量,坚强地前行,并且蛰伏在每一部属于作者,又属于时代的影像里。

对于动画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继续探讨,将延续以文化为主线的文本解读方式,对动画作品进行剖析,“深入”与“浅出”的文化解读,无疑是艰难的,也是令人期待的。

结语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动画产业的发展,对于刚刚走过起步期的中国动画来说,并非“亡羊补牢”。当一代代动画人在中国动画行进的宏伟队伍中进行开拓性探索时,每一个这项伟大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观望者,都可以说是无比自豪的。重新认识动画的文化生态范畴,合理规划动画经济的下一步棋,从动画文化发展的脉搏中感受中国动画的内在精神,从而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动画,将会是一个让许多人思想“归零”的过程。因为对动画文化的重新认识,将改变人们以往对动画的诸多看法,每每夜深人静时,静静倾听动画里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童年最真实的诠释,那些充满光线质感的梦想,将让人们在心底喜爱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