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文化学
13853000000019

第19章 开放的系统:动画文化本体探索(7)

文化产生于互动,赛伯空间的特殊性使动画不再拘泥于封闭的单向度传播,开放的多向度传播方式使得动画文化成为一种交互式的文化。生命的丰富性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会让人对动画领域更感兴趣,并更多地参与其中,这一点在网络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宽带(科技的成熟)的普及将让这一互动成为可能,并将开启新的平台,从而使动画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而非封闭的文化。随着宽带愈加普及,特别是无线宽带的普及,游戏将被传送到更多平台上,包括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和个人数字助理(PDA)等,这将为动画文化提供更多的载体和传播途径。

数字化媒体也在逐渐成为动画呈像的主流。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让动画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视听文化,一种互动的文化。“新的传播媒体造成了某些传统艺术行业如剧场艺术的衰落,现代声像技术冲击并消解着部分民间民俗艺术。而计算机艺术科技应该不仅只是绘图呈现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媒体,对人类思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深远。计算机艺术是沟通文化与科技的桥梁。计算机艺术创作者不该只利用计算机艺术作品来呈现理念或者作为思考表达的辅助工具。”Holtzman(1997)指出,计算机艺术不但具有承袭传统艺术媒体的本质,而且具有作为信息社会沟通媒体的功能。因而我们必须重新认真审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艺术对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形构作用,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体制,制定新的更合乎文化创新的当代文化保护政策,接受并且使用数字媒体,发掘其对意念表达所能产生的作用,建立新的文化运作方式。

用动画作为媒介来传递内容,传达信息,能够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因为,动画设计在表现方法上生动有趣、流畅自然、耐人寻味,在表现内容上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把复杂的内容、抽象的概念,用高度集中、简化、夸张的手法加以形象化,它能准确、深刻、形象、具体表达现象的本质,是传递信息的强有力的手段。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画为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以及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艺术想象力的空间,电脑动画是电脑技术与美术基础的完美结合,妙趣横生。

二、多元化与兼容性

从艺术的激情中捕获灵感,诠释人类古老的梦幻,古典主义的细腻,浪漫主义的唯美,写实主义的直击心灵,达达主义的曼妙灵空,印象派的斑斓绚烂,野兽派的狂放不羁,让动画文化以很高的起点活着并且光彩照人。然而,这又是一个可以称之为“工业”的艺术,高度的社会化,对于技术理性的依赖和工具的要求超出了传统艺术。她用艺术作为灵魂,借助技术的外形、媒介的翅膀,用不同的方式随意地组合着,组合久了,便达到了“融合”的程度。正如“每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历史”一样,动画在不停地吸纳、融合,也在不停地被吸纳、同化着。整合是必然的,艺术创作的呈现性、模拟性、互动性以及计算机艺术中数字图像的传达性、多元性、互动性,都证明了整合的意义所在。因此,动画文化并非独立存在的,而要把它放到文化的母系统中进行考察。

动画本身也是一种兼容性十分强的艺术形态,一方面,动画用其想象力的无极限呈像方式,表达着日常生活中渴望但不可及的审美范式,这一范式拼贴着各种狂欢理想。在《怪物史莱克》中,电影拼贴的手段以颠覆的形式推倒了人们之前所习惯的童话故事的一切,除了兼容了许多影像的经典段落之外,还兼容了许多艺术形态的表现手法。可以说,动画艺术如同一块磁石,吸纳“变形、神似、夸张、象征、比喻、拟人、虚构、合成”等手法,创造出现实生活中难以呈现的虚幻生命和世界,给人以感官享受、视听刺激或震撼,愉悦观众。另一方面,当现在的受众能够通过媒介直接接触各种外来文化时,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自觉同化就常常走在了创作者的前面,他们乐于将多种文化予以比较,乐于接受异域文化所带来的优秀价值观。这就是说,多元文化的碰撞能够拓展受众的文化包容性,使得他们能以平衡心态选择和接受各种文化。同时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受众的审美标准、艺术需求水平,教会了他们“看的行为”,确立了“什么是优秀动画作品”的评价坐标,也在推动着动画创作的不断创新。[16]同时,在多元化文化发展中,动画文化架构的是一种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同在的体系。在深层次的交融上,不仅规定了动画艺术与各种艺术形态乃至科学、宗教、社会、性别等复杂形态的整合趋势,而且也呈现出一个文化的双向选择结构。在动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的文化先后被容纳到这种文化之中并为其服务,同时,这些文化也通过动画文化异彩纷呈地呈现出来。多文化的融合使动画文化的羽翼丰满起来,内涵丰厚起来,手法更加多样化。

三、全龄化与衍生性

动画的受众相对特殊是由于动画文化的特殊性。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提出: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一种新的能力,新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更使人们看到一种新的文化在群众中的发展。通常,电影通过分级制度来确定其受众的年龄段;电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相对广泛的收视群体,大众性和全息性的特点使电视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普及性更高。“电视创造了一种迅速而又逼真、生动、可感的及时影响社会的传播方式,因而形成的电视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反应敏感、思想活跃、激发想象的文化。”[17]纸媒对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尚有一些要求,传播范围和时效性也逊于电视,受到的影响因素如地理、交通等较多,但是往往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无线电广播的影响力在近年来逐渐淡化,没有图像的局限性不适合“读图时代”的需要。动画文化区别于以上文化类型是因为动画不仅依靠电影和电视传播,还依靠第四媒体、第五媒体传播,动画的高度综合性不仅涵盖了影视艺术,而且具有极高的科技因素,不仅综合了传统艺术,而且把现代艺术纳入其中。

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孩子们来说,能够在放了学、写完作业之后,看一集精彩的动画片是生活中总会期盼又十分开心的事情。动画片,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长大成人。从《葫芦兄弟》、《鼹鼠的故事》到《黑猫警长》、《西游记》,再到如今已经难以计数的动画片,孩子们的世界日益丰富着,那些动画世界中的精灵们也在壮大着,成长着。而那些经典的动画形象,却永远不会衰老,永远精力充沛。

如今,许多成年人像孩子一样看动画,买动画的衍生品,并非因为他们是长不大的孩子,而是因为他们有梦想,有永远未泯的童心,他们释放童年时的矜持,更重要的是,动画片是他们生活的风景线。许多动画早就开始面向成人世界了,那些孩子们无法体会的微妙世界,有细腻的情感,生活的艰辛,人生的冷暖百态,温情的讽刺,黑色的幽默,现实的小小不满,这一切都是这些大孩子们生活的调味品,他们已经离不开生活中这样绚丽却又不华丽的风景线了。

动画领域内,目标受众群的年龄分布呈金字塔状。处于基层的是青少年,尽管各方在尝试着“全龄化”卡通路线,许多优秀动画电影中深刻的寓意和波折的情节以及充满哲理的想象,是老少咸宜的,部分新媒体艺术作品温情的微讽和对后现代语境的结构与消解只有成人才可以理解,但是那绚丽多变的画面和变化多端的节奏同样会吸引喜欢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在动画中,儿童看到的是童话般超越现实的故事,喜欢幻想,天马行空,孩子们在纯净的梦幻里悄悄长大;少年看到的是成长,成长所要承载的责任和成长带来的欢乐;成年人看到的是梦想,某年的某一天,在动画的世界里找寻到了儿时久违的梦想;老年人会笑着回忆遥远的童趣,遥远的童年。

动画的受众遍及各个年龄层次,这也是为什么动画承载着许多文化因素的主要原因。许多只有成年人才能读懂的动画作品,饱含着生活的经历,社会的变迁,人生的冷暖,在这些动画片中,人们更在意去寻找一个情感的皈依地,去寻找一个一直以来都在向往的精神家园。对“家园”的渴求,是每一个人发自心底的向往。

基层受众年龄层次较低的动画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从Xday一代[18]开始,儿童就是在动画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受到动画人物的熏陶,接受动画的教育,耳濡目染,在动画的世界中走向成熟,长大成人。虽然现在不少动画频道为了扩大动画的“目标观众群”,特意划分“核心观众”以及“次核心观众”,但是“核心观众”首先还是以青少年为主,“次核心观众”是指中年观众。所以说,动画是儿童心智成熟的第一站(当然不排除许多的动画电影和电视系列剧都是老少咸宜的)。Xday一代由于自身显著的时代特性,可以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技术文明的崇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狂热,互联网和电子游戏也在这一代中广为流行,而这些都是动画文化的载体和方向所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反映新新人类生活时代特征的搞笑娱乐片继续占据着广大网民的视野。Xday一代对于文化有着独到的理解,在网络中他们借助动画来诠释着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期望,给网络动画也赋予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动画受众们仍然关注着文化的延续和进步,在近年来的主题中,除了填补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虚以及后现代主义的题材外,同样也涌现出大量反映现实,呼唤和平、团结、环保等带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公益类作品。SARS事件、二次海湾战争、印度洋海啸等促使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借助工具表达自己对于当代社会的见解,依然保持着对人心灵和视听的强烈震撼。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盛是和Xday一代的成长同步的,动画的观念体系通过动画文本和动画行为得以体现,从直观的表象层面到抽象的精神层面,派生出动画文化的隐性体验。与后现代文化精神内核相契合,动画思维把这种独特的审美感知提升到了观念层次,独特的审美感知使动画文化又不断地派生出许多体系,这些体系只有在动画中才是真实的。对于真实世界的感性描摹,抽象的动画场景和天马行空的动画人物,营造出一个只有想象才可以到达的时空,这个时空有时候不会被前一代人所理解,会被他们误解为“儿童游戏”,但确实为新新人类所钟情,所追捧,所沉溺,并模仿。年轻一代的动画受众陶醉在COSPLAY中时,动画文化正凭借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用电视动画、网络动画和动画电影以及交互动画、动画广告、电子游戏等,共同构筑了一种难以忽略、不得再轻视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在一种相对缓慢、相对松弛的生活中,人们有较多的余裕去浅吟低唱、品尝玩味,去细细咀嚼、推敲和寻索那些潜藏在话语和概念背后的意蕴,那些隐喻性、象征性的东西,从而阅读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使得印刷文化有可能大行其道。但是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已经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从而概念退位、形象登场成为当今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文化转折。”[19]这也道出了许多成年人喜爱动画的原因。在全龄化的受众视域里,可以看到,从动画策划到生产和消费,动画文化从内涵和本体层面上正在逐步地完善,而动画文化本身也应该步入文化大盘的概念股和强势股的行列,不仅与电影电视文化平起平坐,还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引领数字时代的文化现象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