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13852400000050

第50章 中国科普博览——0和1的科学世界

黎文 王闰强 肖云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网络科普教育中心,北京,100190)

摘要:中国科普博览作为国内最早建设的科普网站之一,创新地提出以虚拟博物馆群的形式向公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科学知识和内容。本文从中国科普博览网站起步、发展和展望三个阶段深入阐述了中国博览网站建设的理念、技术和内容,重点介绍整个网站的未来发展规划——构建一个由0和1组成的科学世界。

关键词: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科学教育网络科普

在Google的搜索框里键入“科普”两个字,点击搜索,返回的第一项结果就是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点击进入,分布“生命奥秘”、“地球故事”、“星宇迷尘”、“科技之光”、“万物之理”和“文明星火”六大展区中的61个图文并茂、丰富系统的虚拟博物馆吸引着人们驻足浏览。“科学大讲堂”里百余场科学报告为人们讲述科学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科学影院”中上百部影片揭示着大千世界存在和变化的奥秘,“科学动画城”中几十个动画深入浅出地呈现出各类自然现象的科技原理,“科技奥运”、“神舟七号”等科普专题及时与人们分享各类科技热点问题……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历时9年为公众奉献的一场科普盛宴,也是中国科普博览团队为公众精心打造的一个0和1的科学世界。

一、起步——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0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互联网上的信息急速增长,但其中的中文科学信息却极度匮乏。如何利用自身在运营中国科技网(CSTNet)和进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中积累和掌握的大量科学信息资源的优势,团结中国科学院数以千计的学科领域专家和年轻的IT技术人员,共同进行科学普及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科学传播,为我国的科学普及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自1998年起就义务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网络知识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研人员面临的紧迫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全面调研和精心准备,1999年初,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出利用中国科技网为平台,采用Web技术及相应的虚拟技术建立基于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信息资源的,辅以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多媒体技术的国内最大、最具特色的虚拟博物馆群——“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专家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各专业研究所的大力配合下,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研人员的积极努力,1999年10月25日,中国科普博览发布了最初的4个虚拟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内容科学、系统,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很快就得到了广大用户(主要是青少年及其师长等)的好评和认可,也得到了同行和各级领导的认同。之后,中国科普博览迅速发展,到2000年发展了10多个虚拟博物馆,总数据量超过1GB,总网页数超过15000个,总图形文件超过20000个,并且有大量的动画与虚拟现实以及多媒体文件。可以说,中国科普博览在国内开辟了构建基于web的虚拟博物馆、利用网络媒体系统地进行科学传播的先河。

二、发展——分享科学过程的科学中心

经过初期的探索性工作,证明基于中国科学院良好的资源、技术和人才队伍,利用网络进行科学传播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广阔的前景。为了使“中国科普博览”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成为国内最大、最权威的科普网站,真正成为中国科学院与公众进行科学交流的一个窗口,2001年,科学院将其纳入“十五”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专项给予稳定支持。接下来的五年里,中国科普博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以中国科学院各专业研究所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领域、各学科的科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工作,“中国科普博览”累计建立中文虚拟博物馆61个,并以中文虚拟博物馆为基础,加强国际合作,进行资源的共享与共建,共同开发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的13个英文虚拟博物馆,内容覆盖了自然科学的绝大部分学科和社会科学部分领域,成为国内最大的虚拟博物馆群。

2.技术应用日益完善

以信息内容为基础,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根据博物馆的内容需要进行多媒体与交互式应用的设计、开发,重点建设一批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应用,包括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虚拟现实、互动性游戏、视频、音频等,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为用户提供更加真实的虚拟环境。

3.科普理念逐步发展

网络全新的信息集结和人类交互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科普中信息由科学家向公众单向传递的局面,不仅为公众学习科学知识提供渠道,更为科学家与公众分享科学过程提供了可能。中国科普博览吸纳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领域专家,积极开展科学探究类网络科普示范应用,开发建设了《大熊猫探秘》、《生态小博士》等新型网络科普应用,逐步发展成为与公众分享科学过程的虚拟科学中心。在这样的科学中心中,以用户参与科学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目的是使用户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可以灵活迁移的知识技能,同时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对科学探究和发现过程的内在兴趣。

4.社会影响更加巨大

“中国科普博览”因其富有创意和权威的内容先后获得中国网络文明工程组织委员会授予的2004年“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2005年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普网站及栏目评选“优秀科普网站奖”和“技术奖”,以及2005“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The World Summit Award)”。这些成绩标志着“中国科普博览”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中国科普博览发展和形成了一支包括策划编辑、设计制作、应用开发和运行推广人员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网络科普专业团队,在科学院和国家网络科普领域承担着重要工作——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办公室依托单位、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学术组单位。

三、展望——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

在“十五”信息化应用专项“中国科普博览系统”良好工作的基础上,面对我国迅速壮大的网民群体对科学信息的迫切需求,为把握政府支持和鼓励在今后15年内着力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重点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的良好机遇,树中国科学院一流形象,中国科学院“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科普,以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为依托,联合中国科学院相关的科普网站与资源,充分挖掘中国科学院科普资源与科学家等资源优势,建设国家级网络环境下公众科学传播平台。

2008年7月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项目正式立项并启动。其重点任务包括整合建设网络科普资源体系、建设网络科普共建共享平台、构建“中科院网络科普门户——专业科普网站——所科普网站/栏目”服务体系。全面履行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科学传播责任,充分发挥互联网这一新型大众传媒在科学传播领域的突出优势,实现中科院网络科普资源的共享,促进网络科普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交流和共用,加速中科院整体网络科普水平的提升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展示和宣传中科院知识创新,打造中科院网络科学传播品牌,在国家网络科普工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成为国家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普博览作为网络科学传播平台的门户,将为科学院与公众分享科学而构建无障碍的0和1的科学世界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