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13852400000026

第26章 生物类数字博物馆建设模式探讨

张展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青岛市,266100)

摘要:数字博物馆是博物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将以数字海洋生物博物馆的建设为例,分析生物类或类似的专业特色博物馆的建设模式,以期有所启示。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海洋生物建设模式可持续发展

数字博物馆的大量建设和开通运行在互联网上实现了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社会教育职能的延伸,使不同身份的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主题博物馆进行学习和探讨。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在建设模式和表现形式上必然是各具特色和多元化的。

由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承建的科技部“中国数字科技馆”子项目“数字海洋生物博物馆”在提高公众海洋文化素质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该项目建设立足海洋生物学这门独立学科,以科普面向大众为导向,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设模式。本文简要透视其发展的经验,以期对其他生物类或类似的学科博物馆建设有所启示。

一、数字海洋生物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海洋是地球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宝库,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因此,了解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需。海洋科普工作也成为很多国家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海洋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海洋生物知识的普及无论从普及范围还是内容程度上都有待于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仅仅依靠传统的组织参观涉海学校及科研院所,以及商业性经营的海底世界或极地海洋馆等实体博物馆;或者是依靠报刊书籍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已不能满足公众日益迫切的知识需求。

现代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实现知识的远程传播和及时交流互动。建设海洋生物的科普网站成为海洋生物科普工作新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的海洋生物网络科普资源普遍存在受众目标单一、信息量不足、分类体系混乱、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难以吸引大众主体。因此,建立一个内容科学权威、管理规范完善、涵盖种类全面、知识体系系统并且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数字化海洋生物博物馆无疑是必要的。

二、数字海洋生物博物馆的主要设计思路

数字博物馆就建设方式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实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另一类是纯粹虚拟的数字博物馆。基于实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将博物馆现有的藏品和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等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互联网呈现给公众访问浏览。而纯粹虚拟的数字博物馆是建立在数字空间之上的博物馆,没有以特定的实体博物馆为依托。

在海洋生物博物馆建设初期,我们就建设方式进行了论证,决定采用不依托实体博物馆的建设方式。生物类型的数字博物馆和一般的文物类博物馆有较大的区别。对于文物类博物馆,尊重历史文物的本来面貌,科学准确不差毫厘地表现文物本身的特点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就实体博物馆所陈列文物本身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以达到尽可能不失真的要求。而生物类数字博物馆则不同,因为生物本身的特有性质,读者最感兴趣的是其有生命特征的生活状态,如果完全采用和文物类博物馆那种基于文物本身数字化的建设方式将使博物馆的趣味性大幅度下降。所以在建设中要考虑脱离实体博物馆,多采用自然状态下拍摄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

三、数字海洋生物博物馆建设核心内容处理技巧

1.物种多样性的处理办法

生物类博物馆建设在知识组织上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表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生物学学科分类,如何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物种中遴选有科普价值的种类并做到妙趣横生的展示,直接决定了数字博物馆的科普层次和吸引力。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有文字记录的就有50多万种,隶属于5个界44个门。如此庞大数量的物种不可能在海洋生物数字博物馆中一一介绍。复杂的专业分类体系显然也很难符合科普的要求。因此,在建设中我们首先对涉海生物物种进行梳理,优先选取有代表性的、公众喜闻乐见的以及部分珍稀物种进行重点介绍,以这些知识点为骨架构建整体内容,兼顾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我们有意剔除了一些较深奥难懂的知识点,尽量选择那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点来表现。在物种分类上我们以学术分类为基础,按照受众的理解程度、阅读习惯等将海洋生物分为了鱼类馆、贝类馆、虾蟹馆等九大通俗易懂的门类,在每个大门类下,又有机结合了本类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设置了小分类。这样整个虚拟展馆部分既摆脱了传统生物学分类法的繁杂深奥,又做到了分类明确、层次清晰,使得科学性和科普性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

2.生物物种共性的展示方式

一些专题知识内容能够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每个生物物种除了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物习性外,不同物种之间在某些功能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还体现出很多共性的特征。比如,生物的共生、生物的再生能力、生物的变色,等等。这样一些共性使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展示知识内容成为必需。专题专栏的设置有助于读者在比较中获得知识,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海洋生物博物馆的内容规划中专门设置了“高超的生存技巧”、“复杂的生存关系”等专题栏目,以满足读者不同层面的知识取向。

3.知识点内容展现风格探索

生物类博物馆的建设不能脱离生物的生存环境介绍物种。生物的活动离不开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一些重要的生命活动如迁徙、栖息、求偶、生育、抚育等更是与物种彼时彼刻所处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介绍不同物种的各级知识点时,将生物放在表现此项生物学功能时所处的环境中来体现知识点内容更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此外,大多数生物与环境、资源和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抓住这些有机的结合点来介绍生物物种也会有助于读者更深入了解这种生物,更加激发读者热爱和保护生物的兴趣。

四、项目的组织和协调

1.项目的团队组织

项目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与组织。承接本项目建设任务后,我单位成立了专门业务部门,组织了拥有海洋生物专业、网络技术研发、艺术设计制作等多方面工作人员的专业队伍进行项目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基本按照前期规划的项目定位、受众人群、技术手段和内容框架逐级实施。对于知识点的组织方式、表现形式及其制作质量的不断改进与提升是随着项目的不断进行与深入,由学科专家、设计人员、编撰人员、制作人员经过反复推敲和商榷,不断进行优化的。

2.项目建设的工作流程

五、可持续建设的设计构思与前景展望

为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快的要求,在海洋生物博物馆的设计中,我们设置了每期一星栏目,用于放置近期热点关注生物物种,或者放置一些普遍关心的生物问题、生物学现象等。每期一星定期更新,可以保证博物馆内容动态变化,常富吸引力。在虚拟展馆栏目的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物种的多样性和不断更新的问题,不但在分类设置上兼顾了物种的全面性,还采用了框架式结构保证可以灵活添加新物种以使博物馆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建设数字博物馆的核心任务是展示并普及专业知识。对于生物类数字博物馆,尽可能展示更多的生物物种并对其知识点内容做全面、系统展示是体现“博”的重要途径。但除少数大众喜闻乐见的生物物种外,大多数不为公众了解却又值得推介的生物物种都存在知识信息少、知识点深奥难懂等现实问题。如何在把握好科普精神的前提下,对专业知识做深入浅出的阐释是知识内容可持续建设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承担博物馆建设的科普工作者,包括策划、编稿、网页制作和美工等都应当勇于承担对知识内容做科普加工的责任义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国家日益注重海洋的深度研发、利用与保护的今天,以建设海洋生物数字博物馆为契机,总结项目建设经验,对未来进行其他海洋类学科的科学普及必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