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13852400000016

第16章 值得期待的专业数字化博物馆

王晓静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北京,100005)

摘要:博物馆数字化,是当前一项非常有意义且切实可行的系统工程。专业类博物馆具有显而易见的独特优势。例如,邮政历史与邮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可以弥补展品不足的缺憾和陈列形式的单调,并满足珍贵邮票保护的需要。本文强调文物资源共享。将真实的文物与建筑景观虚拟数字化,更加深了人们对它们的兴趣,强化了人们的感性体验。

关键词:专业博物馆数字化网络3D技术共享

一、引言

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各种信息附着在小小的电脑显示屏上,充斥着人们的眼睛乃至大脑,从而催生了“足不出户,遍览天下”的网络一族。博物馆,作为人类历史文明集萃之地,无疑拥有最为优质的文化资源,却并不是所有网民都很容易或者经常光顾的。从博物馆的角度看,却未免有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惆怅,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博物馆数字化,将科学与文明的美妙结晶推向尽可能广泛的空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系统工程。卢浮宫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络的博物馆,3D敦煌也已出现在屏幕上撞击着人们的眼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类博物馆具有显而易见的独特优势。例如,邮政历史与邮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弥补了文物不足的缺憾和展陈形式的单调,并保护了珍邮。本文试图阐述的是专业博物馆与数字化陈列结合的划时代意义及其可行性分析。

二、珍视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使文物与博物馆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1.虚拟数字博物馆为传统博物馆提供了理想的传播空间

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曾赋予卢浮宫博物馆一个华丽的定语——“充满信徒并且永远不会荒芜”。这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意象,来自“博物馆”的法语字源本义:Musee,意为“缪斯的神殿”。18世纪之前,博物馆是抽象地泛指研读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场所,也可以指文字的和书面的资源。到19世纪,随着欧洲公共博物馆的数量持续增加,它才演变为实体机构,最终与物质性的建筑结合为一体。数字虚拟博物馆的出现,从字源意义上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回溯,即从实体机构回到它最初的原生形态——一种智性的资源。这是由社会进步和网络科技发展造就的自然回归。

传统的博物馆,本质上定义为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美国著名博物馆学者斯蒂芬·威尔(Stephen Weil)却认为,博物馆过于强调功能,忽视了它存在的目的,那就是“为大众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并以研究、教育及娱乐为目的”。如果大多数人利用不到这种设施,享受不到它的资源,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虚拟博物馆强化的正是大众教育和自我学习部分。并且,如果以威尔的定义来考量,虚拟博物馆显然以小于建造实体博物馆的投入而使收藏的目标得到最大限度地扩大延伸。

(1)传统博物馆的局限

传统博物馆囿于时间、空间限制,真正能够欣赏了解它的人非常有限。诸如各种临时特色展览更是不能及时推广,实在是辜负了举办者的苦心和辛勤劳动。所以它只是为少数人服务了,而且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因为时间或者精力不允许你很详尽地研究玩味每一件文物,很深入地了解每一个背景。

向有“邮政橱窗”雅称的邮政专业博物馆,始终负有宣传教育服务的职责。19世纪末,德国邮政总长史蒂芬首次于柏林筹建“德意志帝国邮政博物馆”以来,迄今全世界共计有百余座。仅在法国就有10座,其中巴黎高11层的邮政博物馆最为宏博,存藏的邮政文物也最丰硕,在全球首屈一指。为使全国各地民众能观赏邮政古代文物,法国邮电部当年曾设置了一种大型轮车来托载,车内存置的数百件邮用器物形成巡回展示的“流动博物馆”。每年巡行30余处,每地停留约一个星期。这是一项多么繁杂浩大的工程,人力物力耗损严重。如果跨越到今天,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这种展览便可轻易地走进世界每一个角落。

(2)数字博物馆的优势

如果说18、19世纪的博物馆确立了艺术品从私密领域进入公共空间展示的形态转变,那么今天的博物馆则是借助国际互联网,正在试图完成虚拟和现实之间的随意转变。数字博物馆可以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共享。人类著名文化遗产及文明优秀成果尽数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

因此,传统博物馆展览陈列模式亟须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端科技手段来加以改进。目前,国内已有多家研究机构致力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和多媒体展陈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围墙藩篱,使得博物馆的展览走进偏远基层、农村成为可能。

2.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异常活跃,数字博物馆将广泛吸引眼球

网络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全世界近8亿网民,无数的眼球在搜索着令自己感兴趣的博物馆中的各国历史与文物。

(1)跨国和连锁是博物馆为了扩大影响力而选择的出路

同类别的博物馆资源共享是扩大其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网络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得力保障。法国波多电信博物馆是世界电信博物馆协会(IATM)的发起者,早在1995年便邀请我国邮电博物馆加入世界电信博物馆协会,参与实施“GO GLOBAL PROGRAM”(走向全球计划),却因当时技术不成熟而未能实施。如今,我们应该可以有勇气地面对这种挑战和机遇。建立新型的数字化科技历史类博物馆,的确是一个积极有趣且可行的课题,它代表了当代中国的文明程度,也无疑会为中国的文博事业增加新的色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学技术博物馆建设标准的文件,科学技术不分国界,全世界的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都可采取同样的形式和共同的语言。世界电信博物馆协会(IATM)是国际博协(IACM)的一个分支组织,它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着手建立世界各邮电博物馆之间的可行性网络。这个走向全球的合作计划,目的是使加入该组织的博物馆能够通过展示最现代的电信技术来吸引观众。将这种模式推广开来,利用互联网进行合作可使同专业博物馆魅力无穷。

(2)数字博物馆会聚各民族历史精髓,是供网民随意品味的文化盛宴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各地区、各国仍然保留着本地区基本的文化历史传统。这些精髓大多保留在当地的博物馆中。如果没有互联网提供平台,人们恐怕很难尽数了解或者观赏。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也有其各自神秘的发展历程,如银行、铁道、邮电、公安、烟草、航天等专业博物馆,如果都加入到数字博物馆的行列中,人们就可以天南地北地享受到这些不同味道的文化盛宴了。

三、网络与3D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传统博物馆的数字化延伸开辟了广阔前景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引领并开拓知识传播渠道

真实生成虚拟的存在,虚拟成为真实的再现,其结果是让我们在虚拟的空间里获得对真实空间最全面最完善的认知和感受。这当然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数字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快速稳定的网络平台、高端先进的3D制作技术和软件,以及运用透视学、美学等思想设计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而这些条件目前均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认为,越来越多的信息将在技术的牵引下重新整合,而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获取信息。“大概在2020年,孩子们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学习历史”。“虚拟世界将解放人的各个心理层面。人们在虚拟世界里的活动将会越来越多”。

现在的三维激光测绘技术,大约每5毫米就有一个空间坐标点的精度。通过对实物数据的处理和加工可以制作出虚拟现实仿真模型,使观众在互联网上可以把玩每一个建筑构件、每一件珍稀文物、每一处装饰处理。例如,先进的3D制作软件Google Earth,已在美学范畴作了诸多改进,包括更多样更美观的建筑、新的光线控制和新的环境氛围。建筑的三维渲染方法越来越高效,并且数量越来越多。参考真实建筑的照片,建模和贴图的精细程度几乎与真实建筑无异。所有这些不断完善的技术和手段,都在为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开辟道路。

2.博物馆的数字化需要强化基础工作和相关技术支持

我国当今博物馆中专业从事信息技术的技术人员较少,且对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的认识还相当肤浅,无法根据自己对文物的深刻认识来甄别、选择、应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使得博物馆欲表达的内容和技术手段的运用难以紧密扣合。这就需要技术专家们与文博学者的紧密配合,使数字语言能完整地表达陈列思想。

我们所需要的3D虚拟世界,不仅仅是网页间的简单链接,还必须创造更多的信息层。所以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影像库、文稿库作为创作来源。这些都要平时多做储备并不断更新扩充。

四、专业博物馆数字化,具有更完美的发展空间与划时代意义

1.数字化陈列形式,弥补博物馆文物缺失的遗憾,使展陈思想更为完整生动

专业博物馆是深层次揭示城市文脉内涵、诠释社会发展细节的场所,它通过展示本行业的历史沿革、名人名址、传统流程等,着重强调其社会功能与地位,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形象的代表和企业文化底蕴的象征。

对于一些知名博物馆,目前的虚拟馆就是实体馆在数字世界的延伸。而对于专业博物馆来说,恐怕没这么简单了。目前困扰行业博物馆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馆藏品不够丰富,很多东西都只是一些图片、文字史料,长期无力更新,严重影响了行业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主旨。写文章需要语言连贯,博物馆陈列语言的主体——文物,如果衔接不上,历史的脉络就显得不够完整,叙述就会力不从心。即使考虑到行业博物馆的特点和行业特色,标本、模型等也可以作为展品,但仍嫌牵强,实际上,许多重要的相关文物已分布于大大小小的其他博物馆。而数字博物馆则完全有可能将空缺文物原件的真实模拟图像加入到合适的位置。这些文物有的考虑到质地脆弱要予以保护,有的保存在其他博物馆。比如与邮政通信有关的秦代通信法令——秦简邮驿律,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鄂君启节,保存于国家博物馆;与汉代邮驿组织制度有关的“陇西中部督邮印”,保存在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同样出于宣传中华文明的目的,只是从不同角度而已,资源共享应当可以取得各博物馆及文物保管单位的支持与认同。

半个世纪前,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谈到关于艺术复制品和原作的关系时说,正像留声机不会导致我们忽略演奏会,复制品同样也不会导致我们忽略那些杰出的原作,“它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能接触到的原作,而不是忘记它们。如果我们接触不到原作,没有复制我们又何从知道它们?”所以应认为,将真实的文物与建筑景观虚拟数字化,更加深了人们对它们的兴趣,强化了人们的感性体验。

2.关于数字化邮政(邮票)博物馆的展陈设想

传统实体博物馆囿于空间限制,导致人们看到的只是其藏品的一部分,而数字博物馆则可以通过无限链接拓展更为广博的展陈内涵。当我们掌握着足够的数据资源用于共享,而却无法预测别人的兴趣和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多种展线走向和分类方式,并运用透视学和美学原理营造出真实的展陈空间与视觉效果。

例如,可以按历史发展脉络作为主线,也可以按藏品分类作为切入点。两条展线内部随处可见超链接,任凭观众兴趣将其视角引向不同的背景和空间。除展示室以外,同样可以设有办公室、典藏室、图书室及特展活动室、演讲会场等,方便人们享用数字多功能大厅。

综上所述,数字博物馆的繁荣前景已现眼前。专业博物馆依赖数字手段标新立异、推广展陈将大有可为。文物文化资源全民共享的时代已经来临,让我们做好准备,迎接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