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3852300000007

第7章 世界经济与全球化(3)

3.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布雷顿货币体系瓦解,美国的经济霸权动摇,欧洲、日本经济崛起和各国经济依赖关系进一步加深的形势下,西方大国经济协调机制诞生。

(1)西方七国会议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七个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就相互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与政策协调的机制。西方七国会议包括七国首脑会议和七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七国集团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贸易政策、金融危机救助贷款等方面。1975年11月,首次会议在法国的朗布依埃召开,当时只有美、英、法、德、日、意等六国参加,但此次会议奠定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基本架构。翌年6月,六国领导人在波多黎各再次聚会,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出席了会议,这标志着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正式诞生,此后会议每年一次轮流在以上七国召开。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人权问题等。七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首脑会议以外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协调,是七国集团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决策者。很多重要议题都是由七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通过后,再提交首脑会议签字对外发布的。

(2)八国集团(G8)

冷战结束后,1998年俄罗斯被正式接纳为七国集团会员,七国集团更名为八国集团,但俄罗斯只参加政治议题的讨论,在经济问题上仍保持七国体制。现在的八国会议已不像当初的七国会议那样主要协调西方大国的金融、经济政策,而是将讨论的内容扩大到政治、安全、全球性挑战等广泛的领域。

近年来,为促进与发展中国家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和了解,八国集团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在八国峰会期间邀请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对话,“八国峰会”实际上也在以“8+N”的形式向“主要国家峰会”发展,出现了G20峰会。然而必须看到,虽然八国集团在其运作过程中建立了新的对话模式,增加了新的对话伙伴,但其现行机制仍有待改善。无论是七国集团还是八国集团,其成员都是发达国家,各种活动和采取的相关措施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不是为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利益服务的,但由于八国的经济、政治影响力强大,它们的政策协调对全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协调它们相互之间及与其他国家间矛盾,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二)区域经济组织协调及双边协调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促使一些地域邻近、经济互补的国家考虑采取区域合作,导致了各利益集团的重组,形成不同的区域集团,为保证区域集团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各种区域经济组织协调机制应运而生。

区域经济组织协调机制包括区域内的交流合作机制和区域外的交流合作机制。

区域内交流合作机制是通过磋商区域内成员相互给予优惠形成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其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政策协调的领域有关税减让、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生产要素流动、资源开发、货币金融合作等。欧盟是区域一体化组织中协调程度最高的组织,成员国通过让渡部分宏观经济决策权已经实现了共同的贸易政策;欧元区成员国采用单一货币,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高形式。此外,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区域内已实现共同贸易政策。截至2004年底,全球累计有158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90%以上的国家参加了其中一个或数个合作组织,预计区域一体化发展及组织内政策协调还将进一步深化。

区域外交流合作机制是区域集团与集团之外国家进行的经济交流合作的机制,其形式最常见的是建立自由贸易区。欧盟积极开展跨区域的双边合作,先后与墨西哥、智利、南方共同市场、中东与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及海湾国家协商建立自由贸易区,其中与南非、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议已经生效。在美洲,美国与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四个中美洲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双边经济协调机制是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双边协商和谈判解决的是双方经济交往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问题;所以全球性经济协调和区域性经济协调在确保世界经济稳定运行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不能代替经常性的国与国之间的直接协商和谈判。

(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

1.积极作用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是为适应世界经济中日益相互依赖而又矛盾丛生、摩擦不断的现实而产生的,是在各种力量和盘根错节的利益冲突与妥协中发展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使各国在相对规范的条件下实施经济行为,对保持经济稳定、应对危机、调整国家间经济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在二战后世界经济实践中,正是这种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稳定,经济危机危害程度减弱,各国的经济联系和依赖关系日益增强。

2.局限性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通常由发达国家主导,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国际组织具有主导支配权,在协调机制运作中较多向发达国家利益倾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损较多,协调往往不能达到所有国家的预期目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要求一国遵守国际组织或制度的约束,协调层次越深,政策约束得越多,难免与国家主权出现冲突,进而影响国际规则的实施效果;另外,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层次较多,其规则和要求又有互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全球性的经济规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第二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世界经济格局是集中反映一定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最重要指标。

一、二战结束后美国建立世界经济霸权(一)美国经济霸权建立的基础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并非偶然。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就超过英、法、德、俄,跃居世界榜首。进入20世纪后,又充分利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进一步壮大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本土免于战争的破坏,而且其生产力在战争中迅速膨胀,战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1.2倍,实物出口量增加了两倍,进口增加了20%,资本输出增加了34.1%。到1945年,美国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占对外贸易总量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与此相反,作为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强国的德、意、日战败、国家被占领,英、法在战争中被拖垮,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在战争中迅速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在此时还只是一个政治军事大国,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限。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压倒性优势,无论从绝对实力还是相对实力都具备了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的基础。

(二)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

1.重建国际金融、贸易秩序

(1)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联合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自由兑换,实行固定汇率;美元与其他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制。这就意味着美元成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1945年12月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实行按缴纳资金份额多少决定投票权大小的规则,使美国凭借资金优势控制了两个国际金融机构。

(2)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逐步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生产、贸易的繁荣。通过重建国际金融、贸易秩序形成了一个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体制,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贸易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为美国在经济领域谋取全球霸权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

2.培育和开拓世界市场

(1)培育和发展发达国家市场

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欧洲经济给予援助。1948~1951年,美国向西欧16个国家提供了总额为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难关,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同时也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联系。“马歇尔计划”使大量美国资本和商品打入了西欧市场,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在亚洲,新中国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对日政策从改造转变为扶植。1949年为日本制定了复兴经济的“道奇路线”,向日本提供了大量贷款和援助,同时迫使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开放,为美国控制日本打下了基础,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领导权。

(2)实行“第四点计划”,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针对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广大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出现的情况,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其连任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该计划的实质是在给亚非拉地区的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的幌子下,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控制不发达国家中的受援国,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政策。

3.排斥相异经济体,为体系内国家提供安全保障

(1)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

1948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管制对苏联的物资输出。1949年11月12日,在美国的提议下,15个西方国家成立了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导致了东西方经济关系的隔绝。1951年8月28日,美国国会又通过《共同防御援助管制法案》,通称“禁运法案”,使得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

(2)实施两个“安全网”

美国通过多边或双边的共同军事安全条约体系,在向西欧和日本提供“军事安全网”的同时,还建立了“经济安全网”,其核心内容是美国向西方国家提供稳定的美元和自由兑换制度,开放的市场和自由贸易制度以及廉价的石油稳定供应制度。这种做法,既增强了西方盟国的经济安全感,又使西方盟国完全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

二、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主角多元化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

1.美国经济霸权的实力基础发生动摇

20世纪的50~6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经济发展质量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是,到70年代,美国的相对经济实力开始下降,这主要表现在它的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美国在6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一直慢于大多数西方国家,使它与经济竞争对手的优势在缩小甚至面临对手的挑战。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此后除个别年份外,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一直居高不下,使美元难以保持固定汇率不变。

2.美国经济霸权的权力基础发生动摇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霸权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上的。20世纪70年代,美元出现持续的贬值压力,爆发美元危机,美国政府不得不在1971年12月和1973年3月两度宣布美元贬值,至此,以美元为核心、实行固定汇率的国际货币汇兑体系动摇了,各西方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关系由固定汇率转为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会议,正式确定浮动汇率合法,美国不得不接受德国马克和日元成为国际货币的事实。70年代,美苏实力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而有利于苏联的变化,又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限产提价,酿成石油危机,这些动摇了美国为体系内国家提供相对稳定的政治军事安全环境和廉价稳定的能源供应的能力。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资本主义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美国已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1975年召开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由西方主要大国共同协商解决共同面临的经济问题,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