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3852300000036

第36章 深化联合与一体化的欧洲(5)

罗马尼亚演变形式属暴力推翻型,其主要特点是群众游行示威和武装力量倒戈相结合,使用武力推翻和处死总书记兼总统齐奥塞斯库,罗共瓦解。罗马尼亚剧变的导火线是蒂米什瓦拉事件。1989年11月,居住在蒂米什瓦拉的持不同政见者、匈族牧师特凯什·拉斯洛因发表反政府言论被解除职务,法院宣判其迁出公宅,该牧师携家属躲入教堂。12月16日,数百名蒂市居民组成人链挡在教堂外阻止官方强制迁徙。17日发展成数千人的反政府游行,政府派军警开枪镇压,发生流血事件。20日,正在伊朗访问的齐奥塞斯库提前回国,21日中午,在布加勒斯特共和国广场举行万人集会,奇氏发表讲话指责事件是外国煽动的,目的是“制造混乱,破坏罗马尼亚的独立和主权”,但遭反对者的嘘声。散会后爆发反政府游行,并与军警发生冲突。12月22日,罗国防部长因拒绝镇压突然死亡。齐奥塞斯库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军方领导拒绝执行。示威者占领了党中央大厦、电台和电视台,军队宣布倒戈。齐奥塞斯库夫妇中午逃离市区,下午被捕。傍晚首都和外地的一些城市发生激战。晚上,反对派成立救国阵线委员会并宣布接管政权。25日,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执政24年的罗共总书记、总统齐奥塞斯库和夫人死刑并立即执行。12月28日,新政权正式宣布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去掉原国旗中的国徽图案。在第二年举行的大选中,救国阵线获胜。罗马尼亚演变当时被称为“革命”,但现在普遍认为更像是“政变”。

南斯拉夫演变的突出特点是分裂解体和流血战争。在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大部分共和国和自治省都爆发了战争,最著名的有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马其顿、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也爆发过武装冲突。

南斯拉夫原本是东欧最早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但在东欧剧变的大潮下,1989年10月南共联盟第28中全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纲领》,宣布放弃“一党垄断”,实行多党制。随着多党制的实施,南共联盟一党掌权40余年的局面被打破,到1990年年底,南涌现出248个政党。结果,南斯拉夫各族压抑多年的民族自我意识迸发出来,民族主义进入癫狂状态,分离主义空前高涨。从1990年4月至年底,南斯拉夫联邦六个共和国先后举行多党选举,结果除塞尔维亚社会党(原塞尔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和黑山共和国“共产主义者联盟”继续执政外,其他共和国的“共盟”均在竞选中失败而沦为在野党和参政党。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宣布独立。以后波黑、马其顿共和国也陆续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只剩下塞尔维亚与黑山两个共和国。1993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至此,南斯拉夫解体。出现了五个新的国家,它们分别是: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黑共和国和南联盟共和国。2002年3月中旬,塞尔维亚与黑山在欧盟的调解下达成新的协议,将“联邦式”的南联盟改组为“邦联式”的“塞尔维亚与黑山”(塞黑)。2006年黑山独立,塞黑解体。

阿尔巴尼亚的演变属妥协退让型。在东欧剧变的大潮下,1990年,阿尔巴尼亚社会出现不稳,在内外压力下,12月宣布实行多党制。1991年6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改名为社会党。1992年3月,执政的社会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反对派民主党获胜。阿党前第一书记、总统阿利雅宣布辞职,阿社会党失去了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1989年的东欧剧变,是各国政治、经济、民族与宗教,以及外部势力等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是外因和内因统一的结果。从国际方面看,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把东欧作为“和平演变”的突破口。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提出“和平解放”东欧的政策。西方集团大肆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并以经济援助作诱饵,苏联放松对东欧控制后,美国对这一地区实行“超越遏制”战略,在东欧内部鼓励和培植反对派势力,煽动不满情绪,调唆族群矛盾,促使东欧国家发生动乱。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公开性”、“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主张对东欧国家的剧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东欧剧变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内因。其发生社会剧变的基础性原因在于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1.国家独立自主问题

长期以来,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听命于苏联。东欧国家大都是在苏联红军帮助或影响下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解放出来的。对此,东欧人民对苏联是怀有感激之情的。但是,一些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唯苏联马首是瞻,屈从或听凭苏联指挥。这种不顾本国国情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是制约了各自国家经济的发展,二是伤害了本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而苏联对东欧各国在政治上推行“有限主权论”,经济上搞民族利己主义,东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这样,在东欧人心目中形成一种印象,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实际上就是把东欧国家变成苏联的卫星国。东欧国家的政治反对派恰好利用这种民族情绪,把反社会主义与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民族自主斗争联系在一起,诱导舆论和民意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方向与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

东欧国家的改革严重偏离方向。东欧国家演变的关键在执政党内部。党的领导层思想意识和路线方针政策发生蜕变,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改变。共产党一旦失去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下去。结果,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变成了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变”。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历史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社会民主党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在党的作风方面,官僚主义,以权谋私,严重脱离群众,乃至形成个人专权、家族或家长式统治,丧失人民信任。

3.原则底线和方法策略问题

东欧各国执政党对反对派的政策和策略严重失误。东欧剧变是由政治反对派挑起动乱造成的。这些反对派之所以能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东欧国家领导人在政治反对派的进攻面前节节退让,主动与反对派谈判言和,企图通过向反对派妥协、让步,以求得暂时安宁,其结果适得其反,使对方坐大,最终拱手交出领导权。

4.社会舆论导向问题

东欧国家一直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突破口,“美国之音”、“德国之声”、“欧洲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电台和电视台日夜不停地对东欧各国进行颠覆性宣传。加上西方通过与东欧国家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渗透,使得西方社会观和价值观在东欧国家民众尤其是青年中很有市场,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一些知识分子和青年人成为政治上的反对派。东欧国家一些知名人物极力宣扬“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等政治主张,也造成了思想混乱。东欧国家屈服于反对派要求“新闻自由”的压力,对政治反对派代表人物的舆论造势,未采取果断的制止措施,导致舆论失控。

5.民族与宗教问题

东欧地区民族众多、宗教复杂、历史结怨大。随着社会开放和转型,累积的民族问题和受压的宗教情绪爆发出来,演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成了政治反对派介入的契机。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政局动荡的起因都是从少数民族问题开始的;南斯拉夫族群关系一直紧张,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素为世仇,二战期间,少数克罗地亚人采取联德政策,大肆杀戮塞尔维亚人;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族人一直谋求与邻国阿尔巴尼亚合并;波黑地区的穆斯林族与塞族相互严重不信任;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人用“大塞尔维亚”政策进行回击,爆发多场流血冲突。由此可见东欧民族问题的尖锐性与复杂性。宗教是引发东欧动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东欧一些国家迫于信教人数众多的压力,允许教会建立电台、电视台、新闻机构和出版社等舆论工具,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宣传的形式,向国民灌输反政府和反体制思想。政治诉求通过宗教的激化与宣扬,通过宗教组织的动员,对波兰政局的演变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西方看准了90%的波兰人信奉天主教这一特点,积极赞助波兰教会支持反政府力量。波兰每次重大反政府活动几乎都有教会人士参与,其中有的是教会直接组织的。团结工会从成立之日起便一直得到教会的全力支持,教会帮助出版地下刊物,庇护地下活动,向西方传递有关波兰政局变化的消息和政见,要求政府释放团结工会的被捕者,教会成了反对派的庇护所。

6.军队效忠问题

在开放政治多元化过程中,东欧国家出现了使军队非政治化的倾向,结果在发生动乱时,军队无力采取措施制止和平息,有的甚至在关键时刻倒戈,使反对派顺利地达到了颠覆社会制度、夺取政权的目的。在波兰1990年的议会选举中,波军一个坦克师投团结工会的票的人数高达90%。罗马尼亚军队将领带动军队掉转枪口,直接造成了齐奥塞斯库政权的迅速垮台。

7.经济建设与生活水平问题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存在许多弊端,经济政策失误严重,生产发展缓慢,供应短缺。日益严重的经济停滞,加深了社会政治危机。这说明,切实搞好经济建设,并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稳定政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至关重要。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背景下世界上出现的改革浪潮,东欧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思想僵化,固守传统模式,拒绝或消极对待改革。民德领导人昂纳克声称:“民德根本不需要进行所谓的改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民德没有随着情况的变化调整政策,结果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拉大了与西德的距离。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不但自己不改革,反而影射指责别国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虽然答应改革,但害怕改革引起为1968年“布拉格之春”翻案的要求,只说不做。保加利亚的改革则是停留在“理论”、“构想”或口头上,采取的实际改革措施很少。这种僵化的政策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引发群众不满。

五、东欧国家的转制转轨

东欧国家在剧变后,全方位采纳西方政治与经济体制,开始了艰难的政治经济社会转轨。在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民族矛盾激化,捷克与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巴尔干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和战争,南斯拉夫彻底解体,国家与人民经受了极大的灾难与痛苦。

(一)政治转制

1.政治转制的基本特点

政治上共同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多元化。这一过程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实行民主化初期,各国原执政党共产党纷纷改名和重建,少数在选举中获胜者,遭到反对党持续不断的反对。右翼政党获胜后,彻底清算前共产党,追究前共产党领导人的责任,昂纳克、雅克什、日夫科夫、雅鲁泽尔斯基、阿利雅等人都曾受到法庭传讯;给共产党时期否定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平反翻案;军队、警察、法院非党化等等。与此同时,各政党不择手段相互攻击,失败者不肯认输,继续街头政治,胜利者利用行政资源打压对手。各种政党多如牛毛,不断分化组合,呈不稳定状态。社会仍处于政治大动荡的激烈情绪之中。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右倾色彩。经过几轮政党轮换后,进入21世纪,绝大多数东欧国家政治已呈现有序状态和制度化。西方民主制的游戏规则得到遵守,右翼偏激情绪受到抑制。由原共产党改建的左翼社会民主政党在东欧各国都曾经获得过选举胜利,上台执过政或者正在执政,一度出现过“左翼复兴”现象,反映了要求抑制激烈经济转轨带来的痛苦和副作用的呼声。目前各国政党大都相对集中为几个大党或竞选联盟,组织相对稳定。可以说,西方议会民主制已经在东欧确立,两大政党轮流执政局面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