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13851600000090

第90章 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一瞥

李莹

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期间,专门来到人民网,并通过“强国论坛”栏目,同网友在线交流。[1]胡锦涛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2]

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栏目是人民网创办的我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时事评论。它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发表评论,评述权威、有力,语言明快、犀利,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因而点击率最高,转载率最高,网友反馈率最高。

北京奥运会期间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受到了好评。它配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出色地完成了舆论引导和反映民情的任务。给笔者的印象是:

一、抢占先机,相互补充

奥运赛场争分夺秒,新闻战场同样烽烟四起。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播即时观看比赛,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同步感知世界变化。互联网是资源的集纳器,但是,内容驳杂冗繁,水平参差不齐。受众需要媒体将有价值的东西帮他们筛选出来,受众渴望听到别人的看法。这样,网络时评就成为各媒体的必争之地。

笔者看到人民网“人民时评”2008年8月8日21∶48上传《好一幅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长卷!》,距开幕式开始仅仅一个半小时。这种速度使受众看到电视画面的同时,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党和政府的声音。同时,能够跨地域和他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奥运,我们向世界人民展示什么》以开幕式为切入点有感而发,上传于2008年8月9日4∶05。

可见,人民网利用互联网特有的优势——发稿不受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弥补了《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时效性不足的缺点。

与此同时,人民网充分发挥报社人才济济的优势,保证文章的质量。新闻评论不单是一种时评“快餐”,更是大文化范畴内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因此应当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并体现先进文化。这就需要注重其思想文化的积淀和保持其应有的文化品位。

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平时每天刊发一篇,但是,奥运期间,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会择优选择2-3篇。一方面保证了文章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满足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在追求时效的同时,不会盲目片面,造成言论的简单雷同的现象。例如8月13日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选择了三篇:一篇是《拿一块科学发展的金牌》,同时刊发在了《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中。第二篇《北京奥运会什么最能打动人?》是发表在人民网论坛上的网友来稿。而第三篇《不妨让我们向奥运学公平》与前几天的《不妨让我们向奥运学竞争》等文章相互呼应。这种选择使评论来源多样化,同时相互补充,保证了文章的质量。

二、小处着笔,大处着眼

所谓时评,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时评既要有新闻事实为依托,又不能就事论事。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正是这样做的。

一方面,它表现在从宏观上把握所评述的事物在整个事件中的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件,更透彻更深入地把握对事件的理解。例如《从昆明公交爆炸事件看奥运安保》一文,作者谈到,“北京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但是一些境内外恐怖势力、蓄意破坏公共安全事件分子,把这看成了他们搞恐怖、图破坏的好时机。如果我们在思想上麻痹,在管理上宽松,只会给这些人以可乘之机。唯有细化优化各项安保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把奥运安保工作做得更严密、更得体、更深实,我们才能实现平安奥运的目标。”这就使读者对昆明爆炸案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

另一方面,它表现在所采用的稿件体现人性关怀。如《请记住比菲尔普斯还英雄的英雄》一文聚焦超越自我的英雄如埃里克·尚托和失败的英雄——哥伦比亚运动员奥斯卡·菲格罗亚等。作者写道:“记住每一位英雄,记住菲尔普斯,记住北岛康介,还要记住埃里克·尚托、奥斯卡·菲格罗亚、德雷克·雷蒙德……一定程度上说,正是有了这些人,奥运精神才那么丰盈,我们的感悟才那么真切,人性才那么柔和,人类才那么温情。”

总之,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总是以小事为突破口,挖掘其中的深意,挥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新闻时效过后,读来依然发人深省,这是它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与《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一脉相承的地方。

三、理性客观,鞭辟入里

当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的时候,当媒体好评如潮的时候,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却不受其影响,冷静客观地看待整个事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发现不足,纠正不足。例如《从昆明公交爆炸事件看奥运安保》、《奥运会,应该教会我们更多文明》、《让奥运成为网络文明的里程碑》等等。其分析之透彻、层次之清晰,理性判断之严密,真正起了指导读者实践的作用。例如《不妨让我们向奥运学竞争》一文写道:“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这一点谁都清楚。但如何竞争,如何科学竞争、有序竞争,这却不是谁都清楚的。”作者接下来从三个层面谈奥运会在竞争层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它们是“有规则的竞争”、“透明的竞争”、“严格的竞争”。作者又用实例将这三个层面逐一展开,让人甚为信服。

四、平易近人,饱含感情

笔者将“人民时评”的文章大致分为四种:严谨准确、亲切平和、幽默诙谐、充满感情。笔者看到,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发表的46篇文章中,严谨准确的文章占8篇,亲切平和的文章占20篇,幽默诙谐的文章占1篇,而饱含深情的抒情文章占17篇。可见,该栏目的文章以亲切平和与饱含深情为主。

这是与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的定位有密切关系的。该栏目是政府和人民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平白质朴、娓娓道来更容易让读者接受。比如该栏目中的《从北京奥运会的五个“满意”说起》、《不妨让我们向奥运学公平》,让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作者在谈什么。无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意气用事的冷言冷语,娓娓说理,真挚自然。

平易的文风并不影响我们笔带情感。更何况北京奥运会,是我国的一大盛事,是中国人民百年梦想得以实现的时刻,此刻,人们的激情被点燃。只有释放激情的文章才真正能够表达人们此刻的感情,产生共鸣。以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发表的《想对运动员说,你们都是英雄!》为例,作者写道,“奥林匹克是集体的狂欢,更是个体的舞蹈,是灵魂的绝唱。你们,每一个奥林匹克的运动员,都是英雄,都能唱出属于自己的旋律!”真可谓慷慨激昂,鼓舞人心。

五、整合资源,强强联合

人民网背靠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的大部分文章都出自《人民日报》评论员之手。这一方面弥补了《人民日报》版面有限使得很多优秀作品不能刊发的问题,另一方面,将评论员的文章更多地在网上推出,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某一位评论员的关注点,阅读更加有连贯性。同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评论员的作品。这种资源的重新利用和组合、集纳的方式,是纸质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强国论坛”是人民网的另一个特色栏目,是网友发表真知灼见的平台。奥运期间,“强国论坛”栏目更是发挥其人民传声筒的作用,亿万网民在网络社区里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人民时评”栏目,同样以人民的视角,表达人民的思想。“强国论坛”、“人民时评”两个栏目因而组成了一道网络风景线,广泛、深入、透彻地反映民生,表达民意,给亿万网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李莹:中国传媒大学报刊理论与实践方向2008级硕士生〕

[1]《胡锦涛总书记〈强国论坛〉对话网民》,http://yq.people.com.cn/htmlArt/Event121s1.htm

[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26/content_8442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