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13851600000087

第87章 “小媒体”做出大文章——浅谈《顺义时讯》奥运报道模式创新

鞠立新

《顺义时讯》作为区县级“小媒体”,在2008年顺义奥运水上场馆等报道中,通过内容、战略、资源整合等模式创新,做到了发挥优势、有所作为。

一、内容创新

《顺义时讯》遵循新闻规律,提升报道内容的原创能力、内容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力,要求版面内容要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可视性,主打本地水上奥运场馆新闻,做大做强。

一是增设图片版使阅读简单易行。针对体育赛事报道特点,增设图片版,力争引起“眼球”效应。《顺义时讯》每期突出一个主题,适时推出了《难忘那一刻》、《我来顺义,我加油》、《赛场内外的中外“怪”客》等图片专版,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BBC摄影师的称赞。

二是改版首页增强视觉冲击力。报头竖改横。一版是报纸的门面,《顺义时讯》一版从竖报头改成横报头,为版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为内容的摆放创造了前提。选用大图片。选用有冲击力的大图片为主,其中2008年8月15日刊出的《体坛巨擘盛赞顺义赛事》报道,区委主要领导对该图及版面处理给予很高评价,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把它作为重要资料搜集起来。《水上公园奥运演出完美谢幕》这幅图片,场面宏大,令人振奋,受到区领导广泛好评。

三是抓时效凸显新闻效果。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顺义时讯》紧抓时效性的文章充实版面。8月18日二版已定版,当天下午16时36分水上公园诞生了中国第一块赛艇金牌,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激动人心的喜事,编辑部决定替换上《奥运史上中国赛艇第一块金牌诞生》这篇图文相配的稿件,在时效上与日报同步。8月24日,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为了让读者重温激情一刻,24日晚全体记者到顺义的大街小巷和主要烟花燃放地采写新闻。直到晚11点左右,美术编辑才开始排版,传完版已经凌晨2点30分。8月15日出版的《顺义时讯》一版《大雨突至激流回旋比赛延期》是发生在14日的事情,文中介绍了14日的票15日仍能使用的消息,为观赛者提供了便利,得到了强烈反响。很多读者称赞道,《顺义时讯》抓实效,讲时间,周报已经有了日报的风范。

二、战略创新

一是精心策划,彰显特色。在这次奥运报道中,《顺义时讯》报社的每一次行动都存在着策划。在奥运报道中,“小媒体”只要精心策划、扬长避短,一样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

——入场途径策划。作为区县级小媒体,《顺义时讯》以场地施工人员名义争取到两名记者入场机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真正让受众看到更多鲜活有趣的内容,首先是要解决众多报社记者进场问题。没有第一现场资料,很难产生出生动的新闻。因此,《顺义时讯》极具前瞻性地决定开拓入场途径——让记者提前连夜排队购买门票。几名记者克服蚊虫叮咬,连夜购买了60余张入场券,有了这小小的入场券,才有了奥运期间报社员工从容进入赛场采写新闻的机会。

——栏目策划。《顺义时讯》结合自身特点,对栏目全新包装,推出了“走进奥运”、“直通赛事”等专栏,推出《难忘那一刻》、《梦圆顺义》、《加油奥运有我一个》等专版。为了推出高水平的专版,报社编辑部每天专人专时开编前会,确定工作重点。在“孟杨”组合夺冠的前夕,《顺义时讯》头版头条推出《“孟杨”组合明日冲金》,前瞻性的报道有日报的风格并进行了夺金预测,及时准确地展现赛事的激烈情况。在25日的报道中大篇幅地报道了《中国组合卫冕写神话》,展现了报纸的预见性。

二是打造柔性团队,凝聚合力。所谓“柔性团队”就是让员工打破原有的岗位界限,以群体和协作优势完成报社布置的某项重大任务。通常等任务完成后,员工马上恢复原有岗位。在奥运报道中,《顺义时讯》实现了“1+1>2”的团队效率,出色地完成了相关报道任务。报社共有15名员工,其中文字记者7名,摄影记者2名。采用柔性团队战略后,员工之间密切配合,积极采访,连办公室工作人员也佩带相机,进入场馆捕捉随处可见的精彩。办公室人员在《顺义时讯》发稿5篇、图片4幅,文字记者也刊登了16幅图片。从7月22日至8月25日,《顺义时讯》共出《奥运特刊》8期,平均每周2期,共发稿198篇、照片167幅,总字数90205字,工作量是创刊以来最大的。

三、整合资源

《顺义时讯》在奥运报道期间科学高效地整合、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出其价值和作用,使报社内外部资源相互配合,实现了整体和谐。

1.发挥属地优势

——增强报道贴近性。顺义区有奥运水上场馆,有32枚金牌在这里产生。像奥运会这样世界媒体高度聚焦的盛会,作为区县级报纸要想做出“个性”来,就要运用本土优势,增强报道贴近性。在16天的比赛中,《顺义时讯》编辑记者运用平面媒体的优势,解读荧屏上看不到的台前幕后新闻,报深、报透、报到位。在《奥运史上中国赛艇第一块金牌诞生》的报道中,记者从5点5分、5点15分、5点25分……好像秒表一样,把赛场激烈角逐的情况淋漓尽致地写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望泉寺村的一位农民看了报纸上水上场馆的照片后,特意利用假期到水上场馆观看,并骄傲地说:“真没有想到,我们顺义还有这么美的地方。”

——人物签名成独家。《顺义时讯》在火炬传递期间,派出全体记者到火炬手下榻的饭店等待,请每个火炬手签字,书写对奥运的感想、作为火炬手的心情等。在奥运期间,记者专访国际皮划艇联合会主席菲尔德霍夫、国际赛联主席丹尼斯·奥斯瓦尔德等体坛巨擘,请他们书写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福,畅谈来到顺义的感受。所有文字经过后期美术编辑的处理,使版面显得新意十足。

2.善于借势宣传

要想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顺义水上场馆赛事,就要善于打破地域界限,“借势”宣传。奥运期间《顺义时讯》加大对外发稿力度,向市级以上媒体发稿173篇,其中28篇被多家媒体转载,照片19幅,其中还有11幅图片被国外媒体采用。8月8日—24日,在《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发表的顺义报道中,《顺义时讯》记者投稿占总宣传数量的70%以上。《顺义时讯》每天平均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2—3篇。其中2008年8月5日《北京日报》八版整版刊登《2008顺义准备好了》,8月7日《北京晚报》五版整版刊登《奥运火炬传递在顺义》,9月3日《北京日报》四版整版刊登《奥运让顺义凸显八大亮点》,8月8日《经济日报》报眼位置刊登《北京顺义:以优美环境迎八方宾客》。稿件突出宣传了顺义奥运各相关单位外围保障工作的高水平、场馆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和场馆组织的高水平。《顺义时讯》“借势”外力,提升了顺义区域的影响力。

在10月11日《顺义时讯》召开的奥运报道专家点评会中,新华社摄影部调研室主任付玲、《经济日报》高级编辑吴永亮、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郭景哲等专家评价道,作为区县级报纸,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发表文章173篇,是非常可贵的。总之,在奥运报道中,《顺义时讯》这个“小”媒体也办出了“大”特色。

〔鞠立新:北京市顺义区顺义时讯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