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导论
13851200000039

第39章 人的毕生发展(4)

(三)情绪的发展

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是社会化的标志之一。

心理学家伊扎德(Carroll Izard)的研究证明,两个半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表达出几种基本情绪。他发现,婴儿最基本的表情不是兴奋,而是兴趣,接下来是愉快、气愤和伤心。到3-4个月,婴儿表现出认识且喜欢家庭中熟悉的成员,会对他们微笑,对陌生人也表示相当接受。这时婴儿情绪的发展主要以积极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积极的情绪交往加强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到了7-8个月时,对熟悉的家庭成员和陌生人,婴儿开始差别对待。当陌生人接近他们时,婴儿开始表现出提防和烦恼。这种“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现象在14-18个月达到顶峰,以后逐渐减弱。3岁之后,大多数孩子可以在离开父母之后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与其他小朋友和成人轻松相处。

婴儿的微笑可谓是人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在新生儿脸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奇妙的笑,这种微笑是一种自发性的微笑,是非社会性微笑。在新生儿心满意足的时候,对眼前的任何刺激物都会报以微笑,甚至在睡觉时也会微微笑着。到第8周时,婴儿开始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他们对熟人、陌生人和假面具都会发出微笑,只是对熟人的微笑多些。婴儿的笑逐渐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他(她)知道自己的笑可以让母亲也笑起来。2个月时,婴儿见到母亲的脸都会微笑,母亲的反应一般是非常高兴并鼓励婴儿重复这一行为,因此促进了婴儿的社会性交往。世界各地的婴儿开始微笑的时间大致相同,盲童和正常婴儿在同一时期开始微笑,这些事实说明在决定微笑的最初发生上,生理成熟起着主要作用。也许婴儿的微笑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微笑能调动看护者的积极情绪,这对婴儿的生存非常重要。

(四)性别发展

大多数人在儿童早期就明白社会环境中有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但是这种差异有多大程度是生理因素带来的,又有多大程度是由社会化造就的呢?

1.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sex)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官、激素以及解剖上的差异。生理性别能解释为什么在婴儿期后,男孩要比女孩更加活跃。在全世界,男孩都比女孩子更有可能玩一些粗野的游戏,这种差异与性激素有关。

社会性别(gender)是指一种习得而来的,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和态度。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是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认识的程度,包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接受程度。性别角色(gender roles)是指某个特定社会中被认为是恰当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2-6岁的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比成人更加极端,更为僵化。这可能是因为这一阶段他们正在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的选择越来越性别配合化,而女孩约从7岁开始,对女性活动的偏好减弱,而对男性活动的兴趣却日渐增加了。男孩比女孩更加性别配合化,具体表现为男孩比女孩更早地显示出对同性活动的喜爱,并且在各个年龄段,这种对同性活动的偏好一直比女孩强烈。

2.性别角色的获得

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性别特征是由文化塑造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在婴儿刚刚出生时就开始了。照顾婴儿的人给女孩子和男孩子穿戴不同的衣服,起不同的名字,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对于女孩子我们常常称之为可爱的、乖的,对于男孩子我们常常描述为虎头虎脑、顽皮的。从一岁半开始,如果婴儿玩与性别一致的玩具,会受到父母更多的鼓励。性别的社会化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的性别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实验室媒体中的性别

一项对肖像艺术、新闻和广告照片进行分析的研究(Iritani,Kimes&;Barrios,1983;Akert,chen&;Panter,1991)发现:近5个世纪以来,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类型的媒体中,男性大多以特写的方式呈现(强调头和脸),女性则以距离的方式呈现(强调身材)。研究者认为,这说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男性会以较为强势的风格描绘,强调其心智能力;女性则会以较柔弱的风格描绘,强调其整体外表。

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发现一个人的真实身份。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对成人的依恋在出生后不久就形成了。直到青春期,同伴的影响开始变得重要起来,能够与父母的影响竞争。我们可以观察到,青少年变得不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转而去找同龄人倾诉。在与同伴交往中,青少年逐渐确定他们要成为哪种类型的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和哪种类型的同伴交往非常重要。来自同伴的压力会使青少年调节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顺从达到了极点。研究发现,对同龄伙伴价值观的遵从在青少年早期最为强烈,并且持续整个中学阶段。这一阶段存在一种认知受阻的危险,即同伴压力阻碍了个体的成长(Newman&;Newman,1987)。在极端排外或标新立异的团体中,对团体的过度认同会妨碍个体成长,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不能更广泛地体验人类多样性。

成熟的早晚会影响青少年对自己形象的满意程度。与发育较慢的女孩相比,发育较快的女孩通常不满意自己的外貌和体重,会为自己与成年女性相似的体型感到难为情。男孩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发育较早的男孩对自己的体重和外表会更为满意,并且在同伴中扮演更重要的社会角色。但是研究也发现,尽管早熟的男孩更有优势,但也更有可能去冒险尝试酒精和不成熟的性行为(Steinberg&;Morris,2001)。

四、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艾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的两大任务是亲密感和再生力。亲密感是一种对他人承担性爱、情感及道德承诺的能力。许多研究证实了能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是成年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Peisetal,2000)。在该阶段,大部分人开始婚姻生活或其他稳定关系。家庭在成人的社会生活中变得重要,随着孩子的出生,丈夫和妻子在性别定向上会变得更为传统。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多地选择能够满足自己情绪需要的伴侣,这是人们调节情绪和保持身体活力的现实性选择。再生力发展良好的人在生活其他方面非常稳定,这可以使他们将资源转向下一代,可以去关注他人。

五、道德发展

道德是某一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一套行为规则。不同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可能有所不同,但许多道德准则是人类所共有的。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下面介绍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Larence Kohlbery,1927—1987)提出了道德推理阶段理论,其核心内容是道德推理,即人们在某种情形下对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进行判断。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做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个体的需要与利益?

一个经典的两难故事为“汉斯偷药”:一个名叫汉斯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医生说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售,汉斯到此家药店买药时发现药价是2000元,是成本价的10倍。汉斯到处借钱只弄到1000元,他哀求药店老板能够把药便宜点儿卖给他,或者先付一半药钱,以后再还上剩下的药钱,但是药店老板一口回绝了。汉斯没有办法,只好夜里闯入药店,把药偷走。汉斯应该这么做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柯尔伯格问每个儿童:汉斯应当怎么做?根据研究结果,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推理发展存在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柯尔伯格的基本观点如下: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道德规则对个体来说是外部的,并未内化。道德具有功利性,个体为了躲避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遵守权威制定的规则。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在该阶段,个体为回避惩罚而遵守规则。个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并没有真正考虑他人的利益,简单地假定权威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不照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例如,汉斯不应该偷药,因为他可能被抓住,送进监狱。

阶段二:寻求快乐定向。在该阶段,个体的思想向个人主义和交易转变。个体只有在符合利益的情况下才会遵守规则。该阶段中,个体的道德判断标准具有相对性,行为主要取决于能否得到回报。例如,如果汉斯偷了药并且逃脱了,他的妻子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水平二: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此时个体是为了赢得他人的支持或维持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个体已经可以意识到并考虑他人的观点。

阶段三:好孩子定向。在这一阶段,个体认为好的行为是使群体中其他人感到愉快的行为。在该阶段中,社会规则已被内化。个体支持习俗上合理的行为,维护规章和权威体系,认为团体的需要高于个体的利益。例如,汉斯不应该偷药,因为其他人会把他当成一个小偷。他的妻子不会用偷来的东西救自己的命。

阶段四: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个体开始认识到社会体系的重要性,认为遵守规则的目的不是躲避惩罚,而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例如,尽管汉斯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也不该为了得到药而触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妻子的情况并不能使盗窃变得合法。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该水平是道德推理的最高水平,个体以更为广泛的公平原则界定对错。这种公平原则可能与法律和权威相冲突,道德和法律并不总是一致的。

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应当基于理性分析。规范是为了群体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是可以被质疑的。如果法律损害了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其公正性就值得怀疑。例如,汉斯必须偷药,因为生存的权利高于社会制定的财产法所规定的权利之上。

阶段六:个体原则的道德定向。在该阶段,个体判断是非对错是根据在良心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原则,这些准则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该阶段,个体赋予公正、尊严和平等以很高的价值。例如,汉斯应该去偷药,接着去自首。他也许会受到惩罚,但是他挽救了一个人的性命。同时,汉斯的案子将会引起人们对药品价格昂贵问题的关注,其他人可能因此受益。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到道德推理的最高水平,有些人可能最终也没有达到后习俗水平。实际上,许多人甚至没有达到习俗水平。例如,在英格兰进行的一项调查中,11%的男性和3%的女性表示,如果能保证他们逃脱法网,他们会选择为了100万美元去杀人。前习俗水平是幼儿和违法者的典型特点(Smith Nelson&;Dodd,1990)。习俗水平是儿童晚期和多数成人的特点。只有大约20%的成人达到了代表自我定向和更高原则的后习俗水平。

关键术语

发展心理学、先天、教养、胚胎期、胎儿期、新生儿期、更年期、老化

衰老、视崖研究、发展阶段理论、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命名爆炸阶段

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依恋、印刻、自我意识、陌生人焦虑、非社会性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角色

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思考题

1.人的毕生发展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2.婴幼儿的言语发展经历哪些基本阶段?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在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阶段理论中,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危机是什么?

5.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