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导论
13851200000037

第37章 人的毕生发展(2)

二、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青春期阶段,个体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肌肉力量增长,第二性征出现,心、肺的发育逐渐成熟,接近成人的标准。这一阶段,青少年的形态、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特别是性的成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少冲击和困惑。

13-14岁,脑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这一时期的神经系统与成年时期差别不大: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分明;神经纤维已经完成髓鞘化,使得信息可以准确、快速地传导;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逐步达到平衡。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脑叶成熟时间有差别:枕叶成熟的时间较早,9岁就基本成熟;颞叶到11岁就基本成熟;顶叶和额叶成熟要到13-14岁。与之前各阶段神经细胞之间联系不断增多相比,这一时期大脑开始有选择性地清除那些很少用到的联系(Durston&;others,2001)。

但是还不能说这一阶段的神经系统已和成年阶段完全一样。与成年阶段相比,青春期的神经系统兴奋性较强,这是由促进全身组织发育的激素分泌引起的。神经系统较强的兴奋性使得青少年容易激动和疲劳。

三、成年期的生理发展

(一)成年早期

该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已达到成熟,呈现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体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各种内部机能良好,心脏血液输出量和肺活量均达到最大值,大部分人血压正常,消化机能很强,食欲较好;个体的抵抗力较强,疾病的发生率较低,即使患病,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治愈和康复;精力和体力都处于鼎盛期,能承担较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男性和女性都有良好的生殖能力,是生育的高峰期。

(二)成年中期

成年中期的生理变化集中表现在更年期(climacterium)的变化。

女性更年期指的是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多数女性更年期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岁。这一时期性腺功能开始衰退,直至完全消退,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大约为8-12年。这一时期女性的第二性征会逐步退化,卵巢分泌减少,同时丘脑下部和垂体出现功能亢进现象,表现为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如面部潮红、出汗、眩晕、头疼、肢体麻木、情绪不稳定、心慌、失眠、易怒甚至多疑,这些症状统称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女性生理变化的自然反应。

男性更年期没有像女性绝经那样明显的标志,是指男性50岁左右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男性会出现以性功能减退为鲜明特征的一系列症状,即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主要包括:情绪的变化,出现烦躁、易怒和精神压抑的现象;植物性神经循环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心悸、兴奋过度、呼吸不畅、眩晕、耳鸣、食欲不振等症状;机体感觉疲乏无力,精力、体力不济,视力迅速下降;性功能下降。

(三)成年晚期

这一阶段生理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老化(ageing),是指人从生长、发育、成熟到衰退过程最后阶段表现出的形态学,以及身心功能方面的衰退性的变化。老化是一个开始较早的过程,多数人的体能最佳期在20-30岁之间,之后肌肉力量、灵活性和反应速度都渐渐开始衰退。衰老(senility)是老化过程的最后阶段。衰老会减缓脑神经的加工速度,从而给脑活动带来负担。与青少年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反应,解决感知觉问题,记住他人的姓名(Bashore&;others,1997;Verhaeghen&;Salthouse,1997)。成年早期,小范围的脑细胞开始死亡,到80岁时大约会丧失整个脑重5%的脑细胞。但是这并不表明老年人在各方面都要走下坡路,新细胞的诞生和神经联系的增加可以弥补细胞死亡的损失。

老年人的视敏度下降,对光强变化适应减慢,反应时间、听力、距离知觉和嗅觉也有所减退。老人会觉得楼梯更陡峭,报纸上的字更小,周围人说话的声音也变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瞳孔会进一步收缩,晶体变得越来越浑浊,因此到达视网膜的光量减少了。65岁老人接受到的光量仅为20岁年轻人接受光量的三分之一(Kline&;Schieber,1985)。

第三节毕生的认知发展

一、新生儿到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婴幼儿认识世界最初和最主要的手段,是发展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有人认为新生儿没有感知觉,可很多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在出生之前,人的所有感官都已具备某种程度的功能,并且在出生后各种感知能力都会迅速发展。人在出生前就可以听到声音,当他们出生后会对某些声音做出反应。相对于其他女性的声音,新生儿更喜欢母亲的语音,这表明他们在子宫里就学会了分辨母亲的声音(DeCasper&;Fifer,1980);但是他们似乎对父亲的声音没有什么特别偏好,即使到4个月大时,婴儿在父亲和陌生人的声音之间还是没有什么偏好(DeCasper&;Prescott,1984)。

出生前胎儿已经具备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出生后,新生儿就可以使用他们的视觉系统,比如可以对灯光眨眼,可以追随移动的目标,但是其视敏度相比成人还很差(成人的视敏度是婴儿的40倍)。出生后头6个月,婴儿的视敏度迅速提高。出生后第一个月的婴儿,其视觉最佳距离为19厘米(大约是哺乳时婴儿到母亲脸部的距离)。如果物体距离不足或超过19厘米,其图像就会变得模糊不清(Teller&;Movshon,1986)。出生3天的新生儿可以将视线集中于某个对象;在3个月内完成双眼辐合能力的发展,视线可以从一个物体移至另一个物体;4个月时,已经接近成人的视觉适应能力。

相对于视觉上与人类面孔相似的圆形,婴儿从一出生开始就偏好人类的面孔。4天大的新生儿就能认识母亲的面孔,意味着新生儿已经能够存储一些与周围环境相关的信息,例如母亲的面部特征。新生儿具有视—听的协调能力,可以将视觉体验与听到的声音结合起来,对说话声音与面部口唇运动不吻合的刺激,4-7月的婴儿表现出不安。

有一个著名的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研究:视崖研究(visual cliff research)。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一种叫做视崖的装置(Gibson&;Walk,1960)。在此装置中,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子组成的平实桌面,另一半(深渊)是同样的图案,但是此图案在桌子下面的地板上。在深渊和浅滩中间有一块宽0.3米的中间板。将6-14个月的婴儿放在视崖的一边,让母亲在深渊一边呼唤孩子。大部分婴儿拒绝爬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滩的一边,或是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边而开始大哭。在另一个实验中,将2-5个月之间的婴儿放在视崖深渊一侧的玻璃上,发现婴儿的心跳变慢,表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的深度。但有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心率变慢是感兴趣的标志,而不是恐惧的信号,恐惧应当伴随着心率加快,表明2-5个月的婴儿还没有习得对落差的害怕。因此,对深度的知觉的能力可能在婴儿一出生就具备了,但是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是婴儿到了能够爬行的年龄并遇到危险时,通过经验习得的。

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出生后,婴儿对外界的探索主要是通过口腔和手的触觉活动。当婴儿面对一个物体时,会有三种反应:摆动手中的物体并观看新物体,口腔活动以及用新物体撞击桌面或在桌面滑动。其中,最可能出现的是口腔活动。婴儿的视—触协调活动也体现了触觉的发展。婴儿很早就出现前够物行为,他们对物体挥动手臂,物体越是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婴儿的手臂活动越多,婴儿对于面前的物体想抓又抓不住的举动总是让成年人忍俊不禁。实际上,直到4-5个月,婴儿才开始出现较为成熟的够物行为,能够抓住运动着的物体,可以有意识地完成手眼协调的动作。

(二)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个体成长中感觉、知觉、理解、记忆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从出生到儿童期的认知发展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stag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观察和经验。这种适应有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将新的信息纳入现存的认知图式中。顺应是指对不能同化的信息,必须改变或修正现存图式。利用这些概念,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是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物体的不同。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发展出了客体恒常性(object permanence),即理解某物虽然不在视线范围内,但仍然存在。6个月之前,婴儿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在自己视线中消失的东西(婴儿的视线会追随物体,但当物体离开视线后而不去寻找),好像物体不存在了似的。1岁时,婴儿可以肯定消失的物体还继续存在。总而言之,婴儿的概念变得更加稳定,物体不会奇迹般地出现和消失。

2.前运算阶段(2-7岁)

在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表象或形象思维开始萌芽。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表象符号代替外在事物。这一阶段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儿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思维有两个典型的特点:自我中心和片面性。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把自己和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与他们自己完全一致,没有意识到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一个2岁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对话时,表现得好像是在和自己说话。片面性是指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单一的知觉特征吸引,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特征。比如,皮亚杰著名的守恒实验揭示了儿童片面性的思维特点。实验者在儿童面前将同样多的柠檬汁倒进两个相同的杯子里,5-7岁的儿童都认为两个杯中有同样多的柠檬汁。但是当把其中的一杯倒入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中时,两组儿童的看法发生了分歧,5岁儿童认为高杯子中的柠檬汁多,而7岁的儿童肯定地指出两杯柠檬汁一样多。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 stage)的儿童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这一阶段儿童发展出了守恒性,即能在头脑中从一个概念的具体变化中抓住本质的东西。比如,将一个橡皮泥球搓成一长条,儿童知道橡皮泥的量并没有增加。该阶段的运算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纯粹的形式逻辑推理会使儿童感到困难。如果向这个阶段的儿童提出“小丽比小萍高,小丽比小刚矮,问哪个最高?”的问题,儿童会较难回答,但是如果用积木来问相同的问题,儿童就比较容易回答,因为积木是相对具体的。

心理学人物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20世纪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建构者。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顺应和同化等概念)、临床研究法和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到成人)

在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 stage),儿童的思维变得抽象了。逐渐发展到与成人思维接近,达到了成熟的形式运算(形式运算是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离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

皮亚杰认为,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基本达到了成熟。

二、成人期的认知发展

成人期,尤其是成人晚期,认知能力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智力上,健康的老人中,只有大约5%的人认知功能会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正如第七章所提到的,与晶态智力(在词汇和类比测验中反映出来的累积知识)相比,液态智力(快速抽象推理的能力,如分析和解决新异的逻辑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下降。在完成时间限制较大的智力任务时,老人表现出较大的困难。这种认知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科学家会在他们20岁末、30岁初时做出一生中最具创造性的工作,而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学界,最好的作品产生于40岁、50岁甚至年龄更大时,即当个体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的时候(Simonton,1988,1990)。

我们常常听到老人抱怨自己记性差。研究发现,老化确实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存储和提取过程有影响。对于无意义的信息或不重要的事件,年纪越大的人出错越多;但如果信息是有意义的,年纪较大的人现存丰富的信息网会帮助记忆。老年人学习与记忆技能技巧和有意义材料的能力衰减得很慢(Graf,1990;Labouvie Vief&;Schell,1982;Perlmutter,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