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导论
13851200000021

第21章 记忆和遗忘(1)

本章概要

本章将介绍记忆和遗忘的内容,包括记忆的阶段、记忆的种类、记忆的测量、记忆的策略以及遗忘的一般规律和遗忘的原因。

引子:吉纳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当时他30岁),他的额叶和颞叶及左半球的海马严重受伤。此后,吉纳无法回忆起过去发生的任何特殊事件:他记不得任何生日聚会,在学校的时光,即使被给予大量细节性的暗示也无济于事。别人将他曾经历过的最能引起情绪体验的事情详尽地描述给他听——他哥哥溺水身亡的悲剧,以及在附近发生的一起列车出轨事故,由于车上载满了致命的化学药剂,导致了24万居民从家中紧急疏散长达一个星期——吉纳都没有任何记忆。但奇怪的是,他能够回忆许多过去生活中的事实,比如,他知道自己上学和工作的地点,能够说出以前同事的名字,还能解释事故发生前他在苗圃生产基地工作时所使用的技术术语的含义。

与吉纳相反,一名因脑炎而导致前颞叶损伤的女士忘记了一些基本单词的含义,也忘记了所有曾经了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只保留了少许关于生物和非生物基本特性的知识。她无法指出老鼠的颜色,也不知道通常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肥皂……然而,当问及她的婚礼和蜜月,或父亲的病情和逝世,以及其他过去的特殊情景时,她都能够详细而又准确地进行回忆。

这两个案例以及其他相似的例子,都提供了一些神经心理学的临床证据,证明了存在着独立运作不同的记忆类型。

(资料来源:Galotti著,吴国宏译《认知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节记忆概述

记忆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之一。如果个体想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与自己相关的事件,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或是曾耳闻目睹过的重大历史事件,都需要依赖记忆。如果我们失去了以往的记忆,或者失去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也就无法正常生活。记忆让我们通晓个人和社会的过去,记忆还能使我们的经验具有连贯性,从而可以利用已有经验对未来事件进行计划和决策。

一、记忆的定义

什么是记忆?朋友不在眼前,但你能想起他(她)的音容笑貌,再见面时能认得出来,这是记忆的一种表现;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件,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经验而保持在头脑中,之后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回想得起来,或当其再次出现时能认得出来,这也是记忆。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记忆就是在脑中积累、保存和利用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encoding)、存储(storage)和提取(retrieval)的过程。编码阶段,人们将外界输入的信息转变为能够被脑识别加工的形式;存储阶段,经过编码的信息被保存在脑中;提取就是在个体需要的时候,在脑中再现已保存的信息。记忆和学习紧密相关,记忆的编码就是学习的开始,而学习的效果通过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来反映。

二、记忆与脑

人脑中大约有上百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又有成千上万个树突,潜在的神经通路数量更是相当庞大。脑存储个体一生中所学习的信息时,几乎不会用尽所有的空间,可以说,脑存储信息的能力是无限的。

颜色、味道、声音、文字和图形等外界刺激会引起神经冲动,并将信号传递至其他神经元,如果重复刺激,这些曾被激活的神经元就会组成神经网络,最终形成记忆痕迹。通过不断的学习虽然不会增加脑细胞的数量,但可以改变脑细胞的大小,使神经元的树突更加茂盛,形成更为复杂的神经网络,这样就可以扩大记忆的容量。学习者年龄越小,脑的结构越容易改变。对成人来说,脑中的神经网络会随着不断的学习而变得更复杂,从而使我们的大脑中储存更多的信息。

有许多神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各种不同记忆来说,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的确比另一些区域重要。除了大脑皮层外,其他脑结构如小脑、纹状体、杏仁核、海马等都和记忆有关。其中,海马的作用特别重要,它似乎对人们形成新的长时记忆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定义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是指客观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后,虽然刺激消失,但感觉信息仍能在头脑中保留极短时间。感觉记忆是记忆的第一站,是记忆的开始阶段,它为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提供了可能性。

2.感觉记忆的种类

感觉记忆存在于各感觉通道中,即每种感觉通道都对应一种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包括视觉感觉记忆、听觉感觉记忆、味觉感觉记忆、嗅觉感觉记忆和触觉感觉记忆等,其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是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心理学家称之为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和声像记忆(echoic memory)。

3.感觉记忆的特点

感觉记忆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感觉记忆具有通道特异性。比如,图像记忆容纳视觉信息,声像记忆容纳听觉信息。

(2)感觉信息输入的优先等级性。脑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个体生存,因此,威胁个体生存的信息,如烧焦的气味、警车的鸣笛声、邻居的尖叫声等会立即被选择记忆。情绪性信息也有较高的优先性,当个体对某种情境产生情绪性反应时,就会暂缓其他信息的输入。所以,人们必须在感到身体安全和情绪安定的情况下,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上。

(3)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几乎没有得到加工。这意味着感觉记忆主要依据感觉信息的物理特征进行编码,即按照信息的原样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

(4)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图像记忆保留的时间约为0.5秒,声像记忆保留的时间约为4秒。

(5)感觉记忆有较大的容量。感觉记忆中大部分的信息因为来不及进一步加工而迅速消退,只有小部分信息由于受到注意而进入了记忆的下一个阶段——工作记忆。

有了感觉记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可以顺畅进行,阅读文章时才具有连贯性,电影里的画面才具有连续感。总之,感觉记忆的持续时间使得我们对世界有一种连续感,但它的强度还不足以干扰新的感觉刺激的输入。

(二)工作记忆

1.工作记忆的定义

感觉记忆中受到注意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记忆的中间站。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个体对当时注意到的信息进行暂时性存储和加工的过程。工作记忆为我们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对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或从长时记忆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控制的“工作台”(这也是被称为“工作记忆”的由来)。工作记忆加工某些信息时,往往需要人们集中注意,因此工作记忆需要意识参与。三个记忆阶段只有工作记忆是属于有意识过程。

2.工作记忆的编码

工作记忆的内容主要以声音形式和图像形式存储。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看到一句话或一串数字后回忆该内容时,人们记住的往往是这句话或这些数字的读音,而不是字形,也就是说,声码是工作记忆的更为主要的编码方式。

3.工作记忆保持的时间

工作记忆保持的时间比较短。如果信息得不到复述,保持时间约为几秒到一分钟。这提示,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时需要通过不断的复述使其进入长时记忆。当然,这并不是说记忆的内容不能在工作记忆中保持几个小时或几天。当个体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一个几何证明题、有待解决的工作问题或情感困扰问题)时,会不断对之加以注意,从而使得难题经常出现在工作记忆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总是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实际上等于在不停地复述,从而进入了长时记忆,之后又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出来进行加工。

4.工作记忆的容量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与好友津津有味聊天时,电视正在播放一部自己平时一直很喜欢的电视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你对电视内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没有感受到趣味所在。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因此个体会对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有选择性注意,只将注意集中于被选择出的信息,即那些当前对个体有价值的信息。

工作记忆的容量也称为工作记忆广度。下面我们做一个工作记忆广度测验:请你阅读下面的数字,只读一遍,然后合上书,按顺序把这些数字写出来。214283164325646现在再做一个实验,实验要求同上。在回忆时可以不考虑空格。THISISAREDAPPLE请检查你默写的数字和字母是否正确。可能你和多数人一样,很难把它们全部正确地写出来。心理学家米勒(George Miller,1956)通过研究提出,7±2是能描述你记忆这些数字或字母的数量。他认为7±2个组块是工作记忆的容量。组块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可能是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数字、一个成语或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组块与个体经验密切相关,比如“car”对于学过的人来说是一个组块,对于没学过的人来说,是3个组块。

实际上,在前面提到的数字测验中,只要发现其中的规律便可以很容易地全部记住。上述数字的排序实际上是从2的1次方到6次方依次排列,在每个幂的结果后插入了它的指数数字。在字母测试中,一行字母经过空格调整就可以变成只有5个单词的简单句(THIS IS A RED APPLE)。上述两个例子都是将新刺激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提高工作记忆的绝对容量。当然,即使没有或不用这种联系也可以利用组块化,比如我们可以使用一种节奏模式来对项目进行简单组织,对于手机号码13851689988,可以这样来记:13851689988。以上例子都体现了工作记忆中组块化的作用。组块化是一个重新组织信息单元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根据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对信息单元进行组织,或者是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信息单元组成更大的模块。组块化可以提高我们工作记忆的绝对容量。

(三)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定义

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通过复述和进一步的加工就可以进入记忆的最后阶段——长时记忆。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保存着个体所知道的一切信息,是储存从感觉记忆和工作记忆中获得的所有技能、体验、事件、规则以及概念的“仓库”。

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构成了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人们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内容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认知世界,从而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个体无法意识到。当我们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信息便进入工作记忆。要注意的是,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是可以意识到的。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关系可以用电脑中的内存和硬盘进行类比。

为了更形象地解释三个记忆阶段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工作记忆比喻为一旁坐有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台”,这位图书管理员对不断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进行“检阅”,加工数量有限又符合个体需要的信息,并将加工结果输送到容量庞大的长时记忆这个书库中去,同时清理掉不重要信息,以腾出空间处理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当然,根据需求,有时也需要从书库(长时记忆)中“借阅图书”(提取信息),经过“管理员在工作台上的审批”可以暂时“借走”,当然这种“借阅”是有数量限制的,且使用完后就要“归还”,即又被输送到长时记忆中。

2.长时记忆的特点

第一,长时记忆是以义码作为主要编码形式,也就是以信息的意义形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中。比如让被试阅读一篇文章,过一段时间要求被试选出曾经出现在文章中的短语,结果发现被试容易把文章中没有出现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短语误认为出现过。

第二,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较长,从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一生。

第三,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几乎是无限的,不存在“超载”问题。而且已有的信息越多,新的信息就越容易吸纳。这提醒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注意和以往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以便触类旁通。

第四,长时记忆的建构性。在一项关于目击证人记忆的研究中,给两组被试看一部关于车祸的电影,要求被试估计当事车行驶的速度。在估计速度时,会问两组被试不同的问题:一组被试听到的问题是“当两车相撞时,它们开得有多快?”另一组被试听到的问题是“当两车相碰时,它们开得有多快?”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认为车速超过40公里/小时,第二组被试认为车速可能在30公里/小时。过了一个礼拜后,又问被试:“你是否看到了事故现场的玻璃碎片?”第一组中有34%的被试报告看到了,而第二组中只有14%的被试报告看到了。因此,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目击证人对于所看到的信息的长时记忆很容易被事后信息所歪曲,也就是说,目击证人可能在原有事实中插入虚构情节。插入虚构情节并不是有意欺骗,而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并且个体相信所虚构的信息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