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
13851100000043

第43章 人的现代化和人物形象塑造(14)

[7]〔奥〕赫尔曼·巴尔:《表现主义》,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页。

[8]〔法〕H.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4-65页。

[9]〔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38页。

[10]周荫祖:《关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2期,第6页。

[11]崔自铎:《人的现代化三题》,《理论前沿》,1997年,第9期,第6页。

[12]王正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关系的哲学思考》,《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第37页。

[13]参见〔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4页。

[1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8页。

[1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104页。

[16]〔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81.4页。

[17]王正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关系的哲学思考》,《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第39页。

[1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页。

[19]〔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0、322-323页。

[2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6页。

[2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3-446页。

[22]《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23]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年4月3日。

[24]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第33页。

[25]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6年,第24期,第4-6页。

[26]参见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第32-37页。

[27]参见李斌雄、夏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界定的多维视角》,《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8期,第18-21页。

[28]〔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29]〔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87页。

[30]夏之放:《文学的情意本体论纲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10页。

[3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422页。

[3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

[34]刘晓虹:《个人观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37页。

[3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36]刘晓虹:《个人观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4页。

[37]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38]参见〔法〕米歇尔·福柯:《作者是什么?》,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46-450页。

[39]〔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40]〔以〕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6页。

[41]〔奥地利〕皮埃尔·V.齐马:《社会学批评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47页。

[4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80页。

[43]刘晓虹:《个人观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37页。

[4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页。

[45]〔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4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47]〔俄〕巴赫金:《论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改写》,转引自董小英《再登巴别塔》,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1页。

[48]〔俄〕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43页。

[49]转引自向兵:《〈绝对权力〉:黄钟大吕讴歌浩然正气》,《人民日报》,2003年6月20日。

[50]转引自刘复生:《“反腐败”小说的表意模式与叙事成规》,《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第107页。

[51]张德祥:《2001年电视剧管见》,《中国电视》,2002年,第2期,第28页。

[52]〔苏联〕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9页。

[53]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见《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8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4页。

[55]邓小平:《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56]江泽民:《在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9日。

[57]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58]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262页。

[59]伍蠡甫、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60]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77页。

[6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0页。

[62]〔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8、255页。

[63]〔匈牙利〕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267页。

[6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3页。

[65]杨周翰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0页。

[66]〔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

[67]〔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2、304页。

[68]〔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

[69]雷达:《当今文学审美趋向辨析》,《文艺报》,2004年6月23日。

[70]王伟国:《电视剧〈江山〉的叙事话语研究点滴》,《中国电视》,2003年,第11期,第45页。

[71]〔法〕让·爱泼斯坦:《电影的本质》,见李恒基等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72]张绍林:《〈太阳从这里升起〉导演阐述》,转引自仲呈祥《“飞天”与“金鸡”的魅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

[73]参见周靖波:《影视叙事文本特性初探》,《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第71页。

[74]潘小杨:《〈人间正道〉导演随想录》,《中国电视》,1998年,第2期,第24页。

[75]转引自〔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76]〔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77]转引自解玺璋:《百家争鸣说“通俗”》,《中国电视》,1993年,第10期,第54页。

[78]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5页。

[79]参见周靖波:《论电视剧人物的三角关系》,《现代传播》,1995年,第5期,第79-81页。

[80]〔法〕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页。

[81]〔苏联〕沃罗夫斯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8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

[8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2页。

[84]王筑民编:《中国古代文论选篇注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3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