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肉搜索”中的人格权受侵犯
在法律概念上,人格权是作为民事主体必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并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民事权利。人格权具体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名称权、姓名权、肖像权、身份权、配偶权等等。在以往的网络传播伦理问题中所探讨的隐私权问题主要围绕在利用互联网非法采集他人的隐私资料,以达到某种目的获取某些利益上。而由于从事这一行为的主体并不以泄露和散播个人隐私为主要目的,因此网络隐私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数表现为一种隐患。
对隐私权的关注是西方社会的传统特色,而网络对隐私权的侵犯,必然引发更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在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当事人的个人资料被成千上万的传播个体有强烈目的性、针对性地四处散播,如2006年4月的“铜须门事件”,网友在调查到“铜须”的身份后,将他的求职简历、家庭电话、手机号、学校电话以及照片公布出来,并发布“江湖追杀令”,呼吁社会封杀;2007年4月的“钱军打人事件”,几个小时内,殴打老人者钱军和其妻子的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孩子上学的学校全部曝光;2007年12月27日的“‘很黄很暴力’事件”,13岁的北京小学生张殊凡就因为说了这句话,其视频、图片、信息、恶搞漫画、帖子一夜之间泛滥成灾,更有甚者将张殊凡的出生年月、出生医院、所在学校、平时成绩等等公布在网上。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当事人个人资料在网络上曝光和海量传播,无疑将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对其现实生活和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侵害。互联网上信息的储存和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人肉搜索”这类道德评价事件的成本转化成了这种高密度、高强度、广泛的、极具针对性的个人信息披露,这与过去我们所关注的网络信息个人隐私问题便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大有不同。
(二)“人肉搜索”中语言的伦理失范
语言暴力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一方用带有攻击性或者侮辱性的不文明语言伤害另一方的现象。由于“人肉搜索”事件多数起因于伦理道德的缺陷,因此其行为个体的评价基本是负面的、谴责的,其中谩骂、污言秽语也很多。而围绕“人肉搜索”的这种现象所出现的网络词语、诸如“死亡博客”、“网络追杀令”、“‘扒皮’行动”等等,同样令人心惊肉跳。实际上这是一种“网络侮辱”,侮辱是一种侵害名誉权的方式。在网络上,通常是通过含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新闻或其他言论,损害他人名誉。这种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空间中集中大量的语言暴力,无疑会给当事人身心造成侵害。在“姜岩自杀事件”中,女白领因丈夫有婚外情而跳楼自杀,此事件在网上经过“人肉搜索”后,男主人公王菲和他家人及第三者的一切资料都被网友扒了出来,有网友聚集在王菲的单位门口要找他“算账”,有人给他写了“大字报”,也有人打电话说找了杀手要他的命,甚至他父母家也被涂上了谩骂性质的标语。从在论坛里谩骂,到专门设立网站群起而“骂”之,再到启动“人肉搜索引擎”揭露隐私,一个个“人肉搜索”事件从网络谩骂逐渐转换成现实中的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这场“讨伐”终于由言语的谩骂演变成了一桩桩“网络暴力案”。
由以上对网络“人肉搜索”所引发的传播伦理问题可看出其表现出的失控态势将会触发公众对网络恐惧的社会心理。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说:“当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掠劫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依托于网民人海战术之力的“人肉搜索”呈现出一种令人震慑的力量。近年来,网民结构和层次伴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微妙的改变,网络上“非道德化”现象蔓延,这一群体以愤怒为借口,以所谓的道德为出发点,启用“人肉搜索”技术。他们无视他人的权利,揭发并广为传播当事人真实身份信息,并极力煽动对当事人现实生活进行攻击,直接导致当事人精神创伤甚至实际伤害。“人肉搜索”自从诞生那天起就伴随着争论,如今,这种基于网络的群体行动正在带来实实在在的恐惧。大量社会调查显示,“人肉搜索”的广泛传播开始威胁到公众的安全感。
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正在极大地冲击人类社会心理中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导致了群体心理不安及困惑感的产生。一旦“人肉搜索”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传播形态,很可能会制造恐慌,人人自危。
三、“人肉搜索”引发的伦理思考与对策分析
“人肉搜索”本身是互联网发展中一个阶段产生的事物,反映了互联网的功能正在不断地拓展,这种方式如果在合理的监管下,可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协助刑侦等方面。另外,网民展开人肉搜索的事件的初衷是要彰显正义,揭露社会不良现象,抨击道德缺失行为,这是人肉搜索中的正面影响力。但目前网络“人肉搜索”更多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极端和失控的态势,如果毫无约束地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使用“人肉搜索”,便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一)网络正义还是网络暴力?
纵观不同时期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网络“人肉搜索”的初衷几乎都是针对社会不良现象、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进行真相揭露,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世人、震慑道德缺失行为的作用。英国《泰晤士报》日前撰文指出:“中国网民成为‘网络义务警察’,‘人肉搜索’迅速兴起,被用来惩罚犯下婚外恋、家庭暴力和道德犯罪的当事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顾理平教授认为,“人肉搜索”发挥了凝聚人心、倡导正义、揭露丑恶的作用,普通大众的情绪和力量由此得以爆发,其出发点也是揭露假恶丑。
正义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范畴,是人们公认的衡量社会现象的一种统一的价值标准,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正义始终被人们视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崇高美德和价值理想。在伦理学上,正义是一种个人美德或是对人类的需要和要求的一种公平合理的满足,人们追求正义就是要按照正义的标准去改造和构建社会,使之日趋公平合理。在互联网空间中,个体的权利行使更加自由,自我展示更充分,因此个体的伦理意志能够更加完全地转化为对正义追求的网络行为。网络“人肉搜索”实际上是网民伦理价值观从网下传播至网络中,再体现到现实生活的一个传递。在大规模的“人肉搜索”事件中,追寻真相和正义是其原始动力。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认为,网络和“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管理模式,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民主和透明,信息更加公开,而这些反过来也培养了全社会的公民意识,让人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
但“人肉搜索”也因其不受约束的强大攻击性而引发全社会的忧虑与争议。在有“人肉搜索第一案”之称的王菲事件中,除了王菲本人之外,王菲的亲属也受到了恐吓与谩骂。社会学者夏銮说,“我觉得网络之所以频频出现这种集体声讨、讨伐运动,当然一般是出于正义的义愤。但是,有的人在这些集体行为中扭曲了是非观,把某一事件、某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宣泄的工具,在网络上寻找替罪人,把平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愤怒、不满转移到网络上,转移到别人身上,随便找了一个替罪羊进行发泄。”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大量不文明词语被用作了攻击当事人的语言武器,而各种隐私材料的广泛散播则是更为严重的网络暴力现象,其结果使当事人不堪其扰,严重的甚至造成当事人的死亡,这实际上是“人肉搜索”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表现形式。
(二)网络“人肉搜索”行为的规范策略
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工具,和所有社会群体性活动一样,也需要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
第一,从法律规范的角度来看,与其他传播类型一样,网络“人肉搜索”需要来自伦理秩序和法律秩序两方面的约束,而道德规范依靠的是社会舆论和内心心理以及社会习俗来调控网络传播行为,这种调节力度和范围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在法律方面,关于“人肉搜索”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也尚无定论。但根据“人肉搜索”现在所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力来看,没有相应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就意味着“人肉搜索”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余海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在向私刑的性质发展,亟待接受法律的规范。因此,面对不断衍变的网络传播行为,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制,建立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网络信息传播自律对于网络“人肉搜索”传播行为的规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把社会控制的手段分为两类:伦理的控制手段和政治的控制手段。尽管自网络出现后不久,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由于网络传播形态不断变迁、传播行为不断发生变化,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网络领域中存在的失范传播行为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某些方面法律尚且无法起到作用,法律治标,道德建设才治本。因此,网络“人肉搜索”中的失德行为更需要广大网民的道德约束,需要建立网络信息传播自律机制。自律是一种伦理的控制手段。合乎伦理的管理特征是强调责任,是超越法律的,是自律。自律主要通过网民的自我约束、群众监督以及网络机构恪守准则来实现。网络传播行为自律能够控制网络传播失范行为、调整网民之间的关系、帮助网民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培养,同时能够弥补法律的不足。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行为,反映了传播主体以及传播环境的道德状况,显然,一个成熟的传播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需要道德成熟的传播个体。在一个拥有成熟的传播个体的网络社会中,即便出现了失范的传播,凭借良好的传播伦理机制,也能够抑制和纠正其错误的传播行为。
第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监督、网络监控已经成为可能,网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系统进行监控。鉴于网络“人肉搜索”不同于一般网络违规行为的特征,从媒体技术角度来看,作为“人肉搜索”的载体,相关网站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技术和管理方面对这一网络传播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对“人肉搜索”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和管理。例如在社区论坛中,已有相当部分的网站通过对关键词的过滤,以及管理员的人工干预来控制传播内容,调控传播行为。尤其在目前一些网站已经将“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来发展的情况下,网站理应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人工控制,对不正当言论和行为加以约束,从而维护网络搜索平台的秩序,减少因“人肉搜索”而引发的伦理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人肉搜索”既是一种互联网技术的延伸,又是人类社会在虚拟空间的拓展,其对传播伦理道德的影响既体现出积极的一面,同时更多地表现出了失控的一面。这些伦理问题的产生与网络技术的特征、网络道德体系的不完善等有密切关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从道德、法制以及技术等方面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