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13849400000060

第60章 新媒介环境下我国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何新华

一、当前我国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众媒体发展迅速,为科技传播提供了多元的技术手段。同其他传播内容相比,科技传播的重心是传播科学知识,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提高其科学素养。但是,当前我国科技传播在这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背离科学真实,夸大事实

我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科技传播来说尤其如此。总的来说,我国的大众媒体在报道消息时,敢于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并不常见,“问题就出在夸大上,好就好上了天,坏就坏入了地。把五分说成十分,甚至把一二分说成十分”。随着科技革命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新观念、新方法、新知识的普及,科技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些媒体也自觉不自觉地借由这种影响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科技传播中,一些媒体有意或无意地对传播内容进行夸大,并且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这种情况逐渐成了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可以说,失实夸大是当前我国科技传播问题中最主要的方面。

夸大的主要表现是,在传播过程中有意添油加醋,对研究成果故意进行拔高、注水,误导受众。许多新闻报道,尤其是广告、专题报道中,“填补国内空白”、“市场前景看好”、“国内外首创”等一些夸大、不负责的说法比比皆是。

2.垃圾信息泛滥

从世界范围来讲,垃圾信息泛滥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问题,科技传播同样也难以幸免。如果说,夸大宣传是当前我国科技传播的首要问题,垃圾信息泛滥则是紧随其后的又一主要问题。

过去,传统的大众传播如报纸、电视等主要以传播者为主,虽然也有与受众的互动如报纸的读者来信、电视的收视调查等,但总的来说,受众的反馈作用小,传播模式是以传者为中心。网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模式。双向、互动、海量信息成为网络的主要特征。然而网络在使我们能尽情享受信息资源便利性的同时,也产生了另外一个副产品——“垃圾信息”。在网络上,大量的垃圾信息裹着科学的外衣,实际上是自我标榜、吹嘘的广告,有一些是虚假的,甚至是反科学、伪科学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信息抄转、引用、复述和重复开发。笔者在百度中搜索“科技”一词,一下子就出现了1亿多相关网页。输入“科技信息”一词,也有1200多万个相关网页。其间带来的垃圾信息也确实让人头痛。

不仅是网络,其他大众媒介中也存在垃圾信息泛滥的问题。比如,图书市场随处可见的一些所谓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写的“伪科学”的书,一些标榜为“通俗读物”、实际连作者自己也没有弄明白、胡编乱造的“科普书”;报纸、电视上也有一些冠以科技之名,实际谋取利益的信息。垃圾信息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科技传播的效果。

3.炒作概念、盲目跟风

科技传播最大的优势在于所传播的信息科技含量高、有新意、有理性,而当前一些媒介在传播科技信息时却盲目跟风、炒作概念。最普遍的莫过于企业与媒体联手进行的广告炒作,如补钙产品、补充维生素产品、减肥产品等。当有媒体报道“水变油”、“永动机”时,一些媒体也盲目跟风,随声附和,生怕错过了攫取眼球的时机。一些媒体在传播科技信息时,不是仔细地从事实入手分析问题,而是片面地、肤浅地、盲目地跟风炒作,人云亦云。以至于有人说,现在是一个玩概念的时代,“纳米”、“数字”、“绿色”等“新概念”是灵丹妙药,一用就灵。对于过时的产品,换个新名词,套个新概念,就会有人跟风报道。大量不负责任的炒作,给我国的科技传播带来了很多问题。

4.传播形式缺乏吸引力

对绝大多数科学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受众来说,他们读报看电视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娱乐,其次才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科技传播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娱乐节目那样充满趣味性,如果不在表现形式上下一番工夫,结果一定是把大多数受众拒之门外。目前,由于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媒体也下了不少工夫,如近年来央视科教频道的许多栏目,在内容及叙事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如将节目的着眼点放到普通受众的现实生活中;在选题上考虑与普通受众的贴近性,在节目制作和传播形式方面,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接受习惯,将专业性问题与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等等。但笔者认为,大多数媒体在制作和传播理念上尚不成熟,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改进。

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媒介变革过程中媒介自身的缺陷导致问题的产生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媒介自身也在经历一场变革。并且这种变革还远远没有完成。大众媒介在从官方机构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我国的科技传播实践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探讨记者编辑为什么会采写、编发假新闻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陈力丹认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另外,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得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

因为你不刊登,必有其他媒体会发表;而其他媒体发表了,你不转载,又会失去部分受众。当单纯追求商业利益成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时,便日益腐蚀着新闻传播者应有的道德观念。”对于当前我国的科技传播而言,由于传播的主体——科技媒体处境困难,更增加了出现问题的几率。科技传播离不开专业媒介,但是以传播科技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媒介在整个媒体竞争中处于弱势,这种局面也给科技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

2.媒介环境的迅速变化导致科技传播的去中心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甚至惊人的变化。这种新媒介环境的最大特征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数字化的。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使过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即由过去以传者为中心变为受众积极主动和多媒体传播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媒介的运作成本越来越高,操作一家报社动辄需要上千万,电视台的运作成本更是天文数字。普通民众要想真正实现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比以往更难。而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言论自由的理念在网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科技传播方面,网络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通过网络,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把自己的信息传播出去,同时也可以获得大量信息。

由于摆脱了媒介的束缚,科技传播也就逐步表现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特征。

网络的去中心化特点受到众多网民的热烈欢迎。对于这一趋势,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持肯定的态度。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传播的去中心化趋势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网络去中心化泛滥,导致了大量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的出现,从而影响科技传播的效果。

3.科学精神欠缺导致的浮躁心态

今天,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在提倡弘扬科学精神。但从“水变油”,到无所不能的保健品;从记者的无知导致的错误报道到受利益驱使甘做枪手;从报纸上的软性广告到地摊上一元钱一张粗制滥造的所谓“技术创新信息”……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在传播科技信息时还非常缺乏科学的精神。当然,把这些问题统统归结为媒体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理念是不公正的。但是,当前科技传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部分也确实是因为科学精神的缺乏而直接或间接带来的恶果。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就连空气都是浮躁的。这种说法虽说有些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首先,在传播者方面,有很多媒介从业人员,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是整天想着如何多赚点外快,结果是整天跑新闻发布会,整天写软文,收人钱财,自当为人办事,帮人说好话,这样传播出去的科技信息,又如何能保证不会被夸大,不存在着虚假?

一些从事科技传播的人员,本身由于科技知识缺乏,科学素养不够,又在这种浮躁风气的影响下不注重自身的学习,出现错误也就不可避免。如笔者所在一家专业报纸曾为某中央大报提供过一则消息,在报道洪峰已经过“某某水文站”时,该报编辑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改为“某某市水文站”。前者是水利部门的专用称呼,而后者根本就不存在。报纸刊出后,遭到许多业内专家指责。我们不能要求编辑、记者成为什么都懂的专家,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是应该而且能够避免的。如上述例子中,那位编辑只需打一个电话便能解决问题。

媒体出错有多种原因,但浮躁心态引起的科学素养缺乏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在受众方面,当前许多受众在接受科技信息时,确实带有一种浮躁的心态,干什么都求立竿见影,不从全面考虑。这种心态在对待广告信息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拿减肥来说,减肥者都带有一种浮躁的心态,这边吃下减肥药,那边就希望减肥下去十斤八斤的,但是要知道,快速减肥必定给身体带来重大伤害,而且反弹快,真正要取得好的减肥效果就需要循序渐进,但今天很多浮躁的消费者不管这个,一味求快,这就使一些打着技术创新旗号的减肥产品有机可乘。

这种缺乏科学精神的浮躁心态同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有关,同社会大环境有关。

当前受众的这种浮躁心态是浮躁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副产品,同时又进一步诱导社会上出现更多的“浮躁产品”。也就是说,有浮躁心态的消费者更容易受虚假、夸大科技信息的误导,同时又助长“创新者”、传播者的浮躁心态,诱导媒介出现更多的急功近利的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