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13849400000037

第37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的舆论调控研究——以《南方周末》相关报道为例(1)

肖华韩、运荣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转型向纵深发展,这种社会变迁以积极的方式反映在社会各领域,直接拓展了社会空间,增强了社会活力,实现了巨大的社会进步;以消极的方式反映在社会各领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

2006年,“齐二药”、“欣弗”、鱼腥草等头顶名牌光环的正规药品害死人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2007年年初,广东佰易药业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又搅起了乙肝风波,药品安全问题不断刺激着公众脆弱的神经。药品事故的频发,提示了我国社会转型期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转型阶段,其表现为“明确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目标,以大规模的政策和法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在该时期最为重要。这意味着,我国社会转型期药品供应保障问题应当以相关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第一要义,但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在新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创设之前,旧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尚未完全从该领域退出,在新旧体制交替期间,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存在着诸多的不规范运转还会长期存在。

一、我国社会转型期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的现实呈现

(一)我国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析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是在卫生医疗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和完善的。以国务院颁发的改革报告、意见、决定等为划分依据,目前我国的卫生医疗体系改革正处于公司化发展阶段。

1997年1月15日,全国第一次卫生工作大会上推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标志展开,会上提出了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掀开了医疗卫生体制总体全面改革的大幕。

为了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年12月14日),开始了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国家相关部委又相继发出了《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1999年3月15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若干意见》(1999年7月16日)以及《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即医改14条)。

2001年年初和年中又先后两次在上海和青岛召开基本医保和医改工作大会,正式提出和强调了“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战略举措。这一系列决定、意见和举措始终围绕着建立和完善卫生医疗体系的各子系统开展和进行。

对于卫生医疗体系,还有这样一种提法,如果将卫生医疗体系看作是一个大厦,那么“其中有四梁八柱:这四梁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八柱包括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根据卫生医疗体系改革涉及的内容和业内权威者对其进行的界定,本研究所提到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是“涉及到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监督各个环节”的系统。本文对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主要涉及药品监督管理、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不涉及最终患者的部分)。

(二)问题呈现

我国的药品供应经历了政府统一调配和市场自主调节两个阶段。政府统一调配在药品资源紧缺时期,对于优先满足最迫切的用药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管得过多、统得太死,抑制了企业的发展活力,药品供应紧张的局面长期得不到缓解。药品市场放开之后,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药品的特殊性被忽视,商业共性被放大,出现了恶性竞争、药价虚高等一系列问题。”首先,新药审批流于形式,药品安全无法保证。中国制药企业热衷于申报“新药”,一旦拿到新药批号,企业可以自行定价,卖个好价钱。于是,近几年,市场上出现许多药品报批公司或机构,他们聘请有关官员和专家为顾问,按月或按项目发放“薪金”。通过这些公司或机构申请一个新药批文,如同变魔术一样将至少5年的正常速度缩短到一个星期至几个月。仅2004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的申请,而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仅受理了148种。

其次,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一种药品从厂家到患者手中,有统计称,大约需要经过6-9个环节,而中间商则不计其数,有的是有营业执照的公开交易者,有的则是暗箱操作的隐性交易者。前者包括6000多家制药企业、12300家药品批发企业、18万家零售药店、1349家药品连锁店(共设4万家分店)、30多万家医疗机构和上万家药品代理机构;后者则可能是,10万多名医药代表、30多万个医院药房和210万名有处方权的医生、上万家招标代理机构、一些医院的院长、药房主任和采购员,还有非法药品集贸市场上大量现金交易的个体药商,等等。

再次,药品监管产生寻租空间,形成“权药交易”。2006年12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因涉嫌收受贿赂被中纪委“双规”。就在郑去职十几天后,时任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便被检察机关直接查处。随后,国家药监局原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等多位药监官员相继被查,国家药监局内整肃风起。2007年7月10日,郑筱萸在北京被执行死刑。药品监督管理是保障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领域和“先行部队”,而监管机构内部的腐败将为药品审批大开方便之门,郑在职之时,其一纸药品批文的上千万要价足以让人瞠目。

最后,以药养医制度沉疴,病患难觅降价药。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医学院教授和瑞芝说:“目前大医院药品收入平均约占医院总收入的50%至60%,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这一数字已高达80%至85%。在利益驱动下,高价药和‘大处方’成为医院和医生的必然选择,而那些利润少的降价药,自然被打入‘冷宫’,最后从市场上消失。”

三、《南方周末》对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的议题呈现

有学者认为,舆论由五个相互作用的水潭构成:最上面的水潭由经济和社会精英组成,接下来是政治和统治精英的水潭、大众传播媒介的水潭、舆论领袖的水潭,最后是人民大众的水潭。也就是说,媒体通过报道形成的舆论,构成大众传播媒介水潭,通过相关领域中的舆论领袖加以传播,再影响社会设置,即包括社会规范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价值观、维护设置的权威、社会设置的实际承载体系等四类构成要素,即传媒自上而下的传播;同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将人民大众的要求和现状反映给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政策制订者,影响政策的输出,即传媒自下而上的传播。如此,使舆论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发挥对公共管理决策更多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基于传媒在舆论形成和调控上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对报纸《南方周末》持续五年的相关议题的研究数据为依据,梳理媒体对我国社会转型期药品供应保障问题的呈现,在此基础上探讨对该问题的进行舆论调控的方式、方法。

(一)研究说明

1.目标样本选定

《南方周末》从创办至今,经历了三次转型。2002年,《南方周末》开始了第三次转型的尝试,转型之目的,是由先前斗争的、浅层次的、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报纸形态,转向顺应并引导主流话语体系,形成国家政治经济领域权威影响力的综合性严肃大报。报纸的第三次转型是其在传媒生态环境变化的促使下进行的媒体自身微观层面的改革,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报纸也必然会在报道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因而本文选择其第三次转型(2002年)后的五年时间段的样本进行分析。

2.样本选择方法与分析单位的选定

查阅《南方周末》在选定时段的所有报纸,基于研究问题的特点,筛选除文化版、广告和图片新闻之外的所有版面的文章,又鉴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分析《南方周末》如何呈现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议题,因而本文的“药品”综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责中和《药品管理法》中对药品的定义,选择两者的交集作为分析依据,对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研究将排除对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药包装材料部分的分析,主要为针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的研究。在研究问题和研究时段的限定下,选定符合本论文研究目的的相关药品报道。本研究中的分析单位选定为每则符合界定条件的药品报道,以新闻则数为计算单位,新闻则数以标题为界定标准,有日期、记者名字等。若在一个栏目类标题(或总标题)下,有两则或两则以上内容不同且出现具体不同记者的新闻时,按两则或两则以上计算;有两则或以上内容不同但出具相同记者名字的新闻,根据内容的相关性与否,确定则数。

3.类目构建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制定的类目包括: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和报道立场。其中报道主题包括政策机构、药品科研应用、个案报道、专家学者言、计划行动、其他共六类;消息来源包括政府官员、生产商、经销商、医生医院、患者群众、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协会组织和其他共九类;报道立场包括正面报道(批评/反对)、中性报道(中立/无/不明显)和负面报道(赞成)三种类型。

4.信度说明

确定分类目录后,请两位编码员针对15篇文章进行了编码和试分析,在试分析结束后又根据编码的分歧再度调整了部分类目的分析单元和分类说明,然后再次测试,编码员间信度为0.9。按着调整后的类目表,对五年《南方周末》的药品报道进行筛选,共选择出符合本论文研究条件的报道129篇,应用软件spss13.0对五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内容分析。

(二)研究发现

1.报道主题五年分布情况

《南方周末》五年来对议题关注的状态,其中自2002至2006年逐年的报道数量依次为29则、20则、26则、23则和31则,每年报道均在20则之上。

从报道主题来看,个案报道和药品科研应用报道最多,其中涉及药品科研应用的报道39则、个案报道37则,占总体报道数量的一半以上。

在五年相关报道中,新闻报道则数变化情况较明显的年份是2003年和2006年。2003年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相关报道减少,这缘于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的爆发。《南方周末》用了大量篇幅对SARS疫情进行了报道,因而,相对于报纸有限的版面资源,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报道则数较2002年有所减少,由29则下降到20则。2005年,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后有国务院研究机构称“医改基本不成功”,使得医改基调突然变奏,一时间,针对我国现行的卫生医疗制度的状况、困难、弊端和调查研究数字等频频见报。在社会各界对医疗体制改革情绪高涨之时,各大媒体在2006年又对可能出台的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进行预测、报道,将对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的关注推向新一轮高潮。正是社会各界对卫生医疗体系改革的持续关注使得《南方周末》在2006年对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相关报道数量显著增加,达到31则。

药品科研应用领域的报道一半以上多是对相关科技信息的传播,而科技公共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正有逐步发展为当代传播领域中充满活力、新意和创新领域的趋势。《南方周末》对于药品科研应用领域报道数量占据绝对地位,顺应了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和受众需求。同时,对于普通受众而言,药品科研应用属于非强制性接触的议题,受众直接经验较少、信息来源途径也少,因而媒介对这类议题的构建比较容易,构建效果也较好。此外,药品科研应用报道属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链条的前端,这类报道不涉及制度层面的问题,容易操作。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该类主题则数最多,占39则。

个案报道以报道对象具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等特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相关的案例近年来屡有发生,因而该类主题是各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南方周末》这类主题的报道则数为37,仅次于药品科研应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