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13849400000012

第12章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之回顾与探讨(2)

(四)高速扩张期(1999年至今)

1999年后,随着中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学成为了热门学科,学科地位显著提高,研究生教育进入高速扩张期,招生规模空前扩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批量增长。如2005年,在国务院审批的第十批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全国有18家单位获得新闻学硕士授予单位资格,新增了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单位。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新闻学硕士点61个,新闻学博士点11个;传播学硕士点69个,传播学博士点10个;其中,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6家;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2)招生人数急剧增长。2005年10月,在全国第四届广告教育研究学术年会上,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教授指出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存在诸多弊端,称新闻专业教育现状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本科生‘人满为患’,研究生‘扎堆’。”(3)加大对学术创新基地的建设投入。2004年国家通过《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新闻学科位列国家重点发展的9大学科之一。教育部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在“211”工程计划实施中,已经相继投入建设了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四个新闻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复旦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三所学校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费投入和基地建设为几家重点单位进一步拓展学科发展视野和学术创新力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5年3月,几家重点院校在武汉大学召开了新闻传播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联席会议,各院校一致同意:打破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校际壁垒、机构壁垒、资源壁垒,整合学术资源,协调七个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七个基地为基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合作与交流的机制,深入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4)国际新闻教育交流活动增多。2005年11月,“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70家新闻传播院校负责人就新闻传播事业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充分交流了意见,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界日益重视国际化交流,面向世界。2006年12月,在复旦大学召开了“结构、规模、质量:中国社会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高层圆桌会议,各主要新闻院系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50余人,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

从近两年各新闻院系的招生人数看,一些老牌新闻院系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的招生人数趋于稳定,不再扩招。而全国研究生总人数仍在上升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地方院校及其他专业院校相继设立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点,从而引发研究生规模加速庞大。不过,随着老牌新闻院系的停止扩招以及硕博士学位授予点在各院校的普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高速扩招的拐点即将来到。

三、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三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硕士生培养目标方面,早期以培养学者、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如今以培养高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从培养模式来看,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研究生培养已经从早期的精英模式逐渐转向规模化培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开始转型:学术性的研究生教育显著地向专业技术性、应用性研究生教育转变,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学位点与招生规模控制问题。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是全局性问题,作为新兴热门学科的新闻传播学更是相当典型,由此导致社会各界对招生单位的办学资质和教育教学资源紧张的现状提出了批评。首先,原本拥有较好办学资质的招生单位因为大量扩招而超过了负荷能力,影响了培养的质量。其次,一些不具备良好办学资质的院校在获得招生资格后,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相当吃力,无法兑现培养目标。再次,大批毕业生经过市场检验后,并未展示出社会预期的能力。鉴于这些问题,国家应该加大政策控制力度,不应依赖于就业市场的自行调节,合理、适度地控制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批,适当地控制招生规模,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兼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卫撰文指出:从规模来讲,通过近年来的扩招,研究生规模已经能够适应国家的需求;今后我国研究生的增长应该以略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为宜。目前研究生培养的重心将从硕士生转向博士生,着力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目标问题。培养目标是否科学事关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成败,而如何确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多重因素。首先,研究生培养存在着研究导向(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导向(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两种路径选择。以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应用型硕士学位约占总体的85%,是从事非学术职业(non-academic career)学生的终结学位,大部分硕士毕业生在相关行业就业,成为非学术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国内目前不少院校的实际培养模式是按照培养学术型人才来执行的,但综观目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主要是进入新闻媒体从事实务工作,还有一部分能进入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进入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只占很小一部分。从这个终端来看,目前硕士生培养假如以研究导向来定位,将难以避免与就业市场脱节;假如以纯粹的应用导向来定位,则又很难与本科生培养模式拉开距离,无法凸显优势,而且会面临日后发展“后劲不足”的尴尬。因此,目前的硕士生培养在整体设计上应该选择“研究结合应用导向”的目标定位,培养职业型人才,既使之具备基本研究能力,又具备优秀的传播能力。以此定位的话,目前需要大力加强硕士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以确保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此外,在宏观上采用“研究结合应用”定位的基础上,还应该针对研究生的个人发展意愿与就业取向,进行差别化定位,确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当然,博士生教育的目标相对明确,即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博士毕业生应成为所在学科领域未来的学者、学术与研发的骨干力量;主要进入高校、研究单位和企业研发部门就业;因此应着重加强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