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13848800000006

第6章 儿童对动画暴力的解读与模仿:一项焦点小组访谈研究(1)

龙耘、朱文哲

伴随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媒介融合,“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般的田园生活已渐行渐远,孩子们更多地是在电视机前或互联网上驻足。据一项社会调查,“北京市民家庭里,表示‘天天看电视’的儿童有64.2%,‘经常(每周3~6天)看电视’的有19.5%,不看电视的只有1%”。另外一项调查表明,最能够让孩子接受的业余爱好是看动画片,比例高达80%,动画片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儿童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动画片中暴力内容的泛滥,使得人们尤其关注它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本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为视角,选取北京市六所不同类型小学的儿童作为考察对象,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考察儿童对动画片中暴力内容的解读与模仿,以期为规避动画暴力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在电视暴力对儿童影响的研究中,最受重视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作为该理论的核心部分,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model)的行为而进行的简单学习。班杜拉视模仿为人类彼此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儿童和青少年是积极的、有思想的人,他们可以朝着许多方向发展,观察学习就是观察者积极注意、编码和存储榜样的行为。班杜拉强调个体不一定要有直接的学习经验,也不需要强化训练,只要观察榜样的行为,即可获得学习,并将此讯息保留,一旦遇到适当的诱因出现,个体即可做出所观察到的行为。在过去,儿童主要是模仿成年人特别是家庭成员而学到社会性的行为模式,但在影像文化泛滥的今天,电视屏幕上的形象已经成为儿童重要的模仿对象,电视中的暴力内容给受众尤其是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受众树立了示范,令他们模仿。接触电视暴力内容较多的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习得行为脚本(behavioral s),并且会在想象中加以练习,当儿童练习较多或是遇到与暴力节目中相类似的情景时,则越有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认同是与模仿相类似的概念,它强调对于实在或象征对象的一种“视为一体”的感觉。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会把他接触到的与自身心理预期相一致的人物形象作为崇拜对象,在行为和思想上去模仿和趋近,并将这个人的人格特点加以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由此可见,认同是将自己与另一个人或群体在感情上融为一体,它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历程。孩子们会凭借这种心理状态和同伴或他人相互感应而享有更多的经验,同时也借此分享动画片中英雄的情节和动人的场面。在此过程中,儿童在心理上将身外的人物(包括动画片中的人物)看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认同成为其模仿的前提和心理基础。

动画片是以图画表现人物形象、喜剧情节和作者构思的艺术形式,其对现实的大胆超越,夸张、象征等特殊的艺术手段以及假定性的特点,使之理所当然地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而动画片也因此成为当代儿童重要的观察学习对象之一。为了吸引小观众的眼球,动画片中的暴力成分大行其道,更有甚者借娱乐之名渲染血腥的打斗情节。儿童善于模仿,故较容易认同暴力节目中的人物形象,模仿其行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分清真实与虚幻,道德判断与分析能力也不足,常看暴力节目可能会误以为使用暴力是正当的行为和手段。总之,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可能导致孩子毫无选择地将其中蕴涵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理念,整合到他们正处于发育阶段的语言与思考体系之中,进而影响儿童对世界及人与事的看法,从而产生持续性的效果。

儿童又是如何以他们的视角、感受来解读动画片中的媒介叙事的?是否会进行模仿?从现有的动画片暴力领域的研究来看,国内还没有专门就儿童对动画暴力的解读和模仿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有关的研究还处于比较直观的层面。因此,我们尝试从被研究者——儿童——的立场出发,探索其对动画暴力的认识和理解,洞察儿童如何以他们的视角、感受来解读动画片中的暴力叙事,测度儿童对动画暴力行为的模仿。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层次,本研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尽可能使孩子们在较为自然的情境下,叙说他们关于动画暴力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焦点小组的形式,既可以使研究者作为参与人员与儿童互动,通过讨论、质疑和追问获取详尽、深层的信息,又可以使研究者观察到儿童在群体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行为。

研究方法

1.访谈对象

此次研究以北京市6~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北京市区各区的人口规模和教学水平,共选取了6所学校。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们把小学分为双优小学、普通小学和务工子弟小学三类,在每种类型的学校中概率抽取约20人,抽样最终抽取了62名(男、女各31名)学生,组成6个访谈小组,每组9~11人不等。

2.研究工具

访谈提纲。提纲主要围绕动画片收视情况、动画片暴力场景播放及讨论、对动画片暴力的认知以及动画片暴力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展开。

被访者个人资料统计表。用于收集被访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收看动画片的电视频道、个人联系方式等。

笔记本电脑、动画卡片、动画片段光盘、DV机、录音笔、数码相机、纸、笔。其中DV机和数码相机仅在访谈开始前或结束后使用,以留取纪念性资料。

3.研究实施

预访谈。分别从相应学校相应年级抽取学生20名,进行个体访谈和群体访谈,依据访谈结果编制和修订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培训主持人。由两名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访谈的主持人,由中国传媒大学专业教授对其进行访谈培训,使之明确访谈的基本目的和注意事项,统一操作步骤。

选择被访者。在正式访谈前,根据选定的学校及年级,到教室根据座次表随机邀请学生参加,征得学生同意后组成小组进行访谈。

正式访谈。每个焦点小组由三名同学负责。一人主持焦点小组访谈,一人现场观察并对访谈进程进行记录,一人负责播放PPT及调试录像录音设备。访谈全程用两个录音笔录音,并用DV机录像(事先均已征得被访者的同意)。访谈时鼓励被访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事后统计,每组访谈时间在70分钟至110分钟不等。访谈结束后,主持人表示感谢并赠送小礼品。

数据转录和整理。将全部声音文件转录为文本文件,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同一录音文件进行转录。为保证客观,录入时尽量记录所有语音信息,同时整理现场观察的记录。

研究结果

1.儿童收看动画片的行为及其动因

第一,不同年级的儿童收看动画片时长的差异很大。比较而言,高年级儿童收看动画片的时间一般少于低年级儿童。

由访谈结果可知,看动画片几乎是所有儿童都喜欢的事情之一,根据个体情况不同,儿童收看动画片的时长也有很大的差异。如:S1107、S2408、S2301每天都看动画片,少的看一个半小时,多的看“好几个小时”,甚至“看到21∶00”。

S2408:老师,我每天都能看一个半小时。(S2301响应:我每天看好几个小时呢!)

主持人:每天都看一个半小时啊?爸爸妈妈不会说你么?问你作业做了么?

S2408:不会,我写作业写得特快,每次回家就剩一点作业了。

S1107:我每天晚上都要看动画片,……看到21∶00。

与之相对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收视时间受到限制,比如S2307、S2403、S3603、S4709。

主持人:一般都什么时候看动画片呢?

S2307:只能周六、周日看。

S2403:我也是。妈妈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

S3603:因为时间比较紧,所以我现在一般不看动画片了,我以前很喜欢看,而且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演动画片里面的角色,非常有意思。

主持人:学习紧啊,六年级了,平时学习到什么时候?

S3603、S3604(两人几乎同时说):(晚上)11点多。

S4709:我一般不看动画片,也没多少时间看电视。我看动画片都是三年级以下的时候看。

由于升学的压力,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收看动画片的机会明显减少,在访谈的6名六年级儿童中,有两名儿童表示时间紧张,很少有时间看动画片。

访谈显示,在收看动画片的时长问题上,本次被访儿童分歧较大。总体上,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其中,大部分儿童能够较为自主地收看,但也有部分儿童由于写作业、升学压力、父母的限制等方面原因,很少或不再看动画片。

第二,在收视路径上,儿童主要是经由电视频道和DVD/VCD碟片收看动画片。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和普及,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的媒介平台不经意间就改变了人们的收视行为和习惯,为儿童接触动画片提供了多种可能。

研究发现,被访儿童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电视频道收看动画片,此外,他们也选择了DVD/VCD碟片的方式。二者的显著区别是,通过电视收看到的多为国产、时下盛行、众所关注的动画片,而碟片则多是进口、经久流传、堪称经典的动画片。之所以造成这种格局,应该是与我国动画片进口和播放的相关管理规定有关。在受访儿童中,只有1人表示有的时候会通过电脑在线收看动画片。

进一步分析儿童收看动画片的频道,在被访的62名儿童中,收看卡酷卫视动画片的有54人次,收看CCTV少儿频道动画片的有34人次,CCTV-1和歌华有线的动画栏目也有忠实的小观众。至于DVD/VCD碟片的获得方式,更多的是由家长(根据自己的考虑或儿童的意愿)购买的,儿童能够有机会亲自购买动画片碟片的只是极少数,在被访儿童中只有6人表示独立购买过。在一定意义上,家长对儿童收看什么样的动画片实施了“把关”。

第三,从受访儿童收看动画片的生产国别看,主要集中于中国、日本和美国。个人兴趣和喜好是决定儿童选择动画片的主要原因,因为“家”是儿童收看动画片的主要场所,父母的建议和管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儿童的收看行为以及收看内容。

S4702:中国和日本的。日本拍得比较爽,中国的比较经典。

(主持人:你说的“爽”是什么意思?)S4702:过瘾。

S6511:我比较喜欢日本的和美国的,我喜欢看进口的。

S4706:我爱看中国的,因为我是个中国人。我爸我妈也不让我看外国的,说太乱、有暴力,就不让我看。

S6510号:嗯,我喜欢看《柯南》(日本动画片),还有美国的《猫和老鼠》。

第四,动画片里主要角色的魅力是吸引儿童的重要原因。男女儿童因兴趣差异,导致喜欢不同类型的动画人物及动画片,相对来说,女孩子更喜欢生活少女类动画片,男孩子更喜欢较为阳刚风格的动画片。

研究发现,角色认同是促使儿童喜欢某部动画片的重要原因,儿童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动画形象进行解读,在联系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并主动选择收视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往往从动画角色的外在特征出发来认识该角色,此时儿童多把动画片描述为好看的、有趣的、轻松的。动画片为小朋友提供了可供谈论的有趣话题,并分享了他们兴奋与忧虑的情感经历:

S1103:喜欢《哆啦A梦》,……里面最喜欢的是机器猫,因为它口袋里有很多神奇的东西。

S1205:喜欢小樱,因为她很好看,很漂亮。

主持人:你觉着它(《数码宝贝》中的角色)哪点特吸引你?

S2402:人还是挺好看的。

S2406:穿的装备特酷。

高年级的儿童则能够从角色的内在品质去认识动画片里的人物,他们能够较为充分地投入到动画片的叙事过程中去,对于事件中角色的处境和经历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儿童感受这些熟悉的角色,并以之为参照来理解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指导自己的生活,动画片为儿童应对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示例:

S3506:我比较喜欢看《米老鼠与唐老鸭》,那个里面米奇很聪明,而且遇到困难的时候知道想办法,它的配音也很幽默。

S4708:最喜欢喜羊羊,觉得他聪明,在危急的时刻能想出好的办法。

S4710:现在喜欢喜羊羊,就是他特别聪明,在危急的时刻会拯救别人和整个羊村,让别的羊和他自己都不受到伤害,让欺负他们的人得到惩罚。

而那些所谓的“问题”儿童,则更突出地表现了对主要角色的认同:

主持人:你为什么喜欢红太狼呢?

S2308:因为红太狼手里握着平底锅想砸就砸,我就喜欢搞一些破坏性的东西。……

S2301:老师您不知道他(指S2308)上回在操场玩的时候飞鞋打到我们同学眼睛上了。

主持人:这个你是不小心的还是……

S2308:能射击啊,每次我在地上(模仿踢鞋的动作),我就射,每次都能射中目标(自豪语气)。

这种情形下,儿童与动画角色间有密切的联系,儿童对角色的行为予以充分认同,视之为生活中必然的存在,小观众甚至把动画角色当做自己生活中身边的人或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他们欣赏并喜爱动画片中的某些角色或角色类型,进而模仿这些角色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