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艺作品演播选
13847100000005

第5章 散文作品朗诵训练材料与提示(4)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训练提示

作者用“丑石”来歌颂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文章以小见大,以具象写抽象,把深刻的富有哲理的思考用日常的生活小事娓娓道来。表达时注意全篇平实质朴的基调的统一,最后的升华要水到渠成。

我的心

巴金

近来,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的这颗心痛得更厉害了。

我要向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我这颗心收回去罢,我不要它了。”记得你当初把这颗心交给我的时候,你对我说过:“你的爸爸一辈子拿了它待人、爱人,他和平安宁地过了一生。他临死把这颗心交给我,要我将来在你长成的时候交给你,他说,承受这颗心的人,将永远正直、幸福,而且和平安宁地度过他的一生。现在你长成了,那么你就承受了这颗心,带着我的祝福,到广大的世界去罢。”

这几年来我怀着这颗心走遍了世界,走遍了人心的沙漠,所得到的只是痛苦的创痕。正直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和平在哪里?这一切可怕的景象,哪一天才会看不见?这一切可怕的声音,哪一天才会听不到?这样的悲剧,哪一天才不会再演?一切都像箭一般地射到我的心上。我的心上已经布满了痛苦的创痕,因此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

我不要这颗心了。有了它,我不能够闭目为盲;有了它,我不能够塞耳为聋;有了它,我不能吞炭为哑;有了它,我不能够在人群的痛苦中找寻我的幸福;有了它,我不能够和平地生活在这个世界;有了它,我再不能够生活下去了。妈妈,请你饶了我罢,这颗心我实在不要,不能够要了。

我夜夜在哭,因为我的心实在痛得忍受不住了。它看不得人间的惨剧,听不得人间的哀号,受不得人间的凌辱。它每一次跟着我游历了人心的沙漠,带了遍体的伤痕归来,我就用我的眼泪洗净了它的血迹。然而它的伤痕刚刚好一点,新的创痕又来了。有一次似乎它也向我要求了:“你放我走罢,我实在不愿意活了。请你放了我,让我把自己炸毁,世间再没有比看见别人的痛苦而不能帮助的事更痛苦了。你既然爱我,为何又要苦苦地留着我,留着我来受这种刺心刻骨的痛苦?”我要放走它,我决心让它走,然而它却被你的祝福拴在我的胸膛内了。

我多时以来就下决心放弃一切。让人们去竞争,去残杀;让人们来虐待我,凌辱我。我只愿有一时的安息。可是我的心不肯这样,它要使我看,听,说。看我所怕看的,听我所怕听的,说我所不愿听的。于是我又向它要求道:“心啊,你去罢,不要苦苦地恋着我了,有了你,无论如何我不能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了。请你为了我的幸福的缘故,撇开我罢。”它没有回答。因为它如今知道,既然它已被你的祝福系在我的胸膛上,那么也只能由你的诅咒来分开。妈妈,请你诅咒我罢,请你允许我放走这颗心去罢,让它去毁灭罢,因为它不能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而有了它,我也不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我有了这颗心以来,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到而今我的爱被人出卖,我的幻想完全破灭,剩下来的依然是黑暗和孤独。受惯了人们的凌辱,看惯了人间的惨剧。现在,一切都受够了。可是这一切总不能毁坏我的心,弄掉我的心,因为没有得到母亲的诅咒,这颗心是不会离开我的。所以,为了你的孩子的幸福的缘故,请你诅咒我罢,请你收回这颗心罢。

在这样大的血泪的海中,一个人一颗心算得什么?能做什么?妈妈,请你诅咒我罢,请你收回这颗心罢。我不要它了。

可是我的母亲已经死了多年了。

训练提示

作者带着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真善美的一颗心来到社会,但黑暗的现实使他频频遭遇挫折并饱受欺凌,他强烈地憎恨社会的丑恶却不知道光明的出路在哪里,因此他感到苦闷,也觉得沉痛。文章表现出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有一颗真诚的心是多么痛苦,这痛苦不仅仅是因看到假、恶、丑弥漫,真、善、美无踪,更在于真诚的心并不能因此放弃真诚。因此作者以貌似激愤的灵魂独白方式,为崇高的心灵和生命的出路发出真挚的呼号。

西湖梦(节选)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就像一个立体模型。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装,西湖排场太大,装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还有另一原因。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为了摆脱这种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儿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训练提示

作者把西湖看做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把西湖当做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借西湖这个陈旧的梦境带来的疏离感,阐述了群体性文化人格日渐黯淡的趋势。作品思想境界极为开阔,与社会、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抒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格调超脱、亦褒亦贬,虽明显带有调侃意味,但又能感觉到沉甸甸的文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