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国电影艺术史
13847000000032

第32章 经典好莱坞后期(1945-1965)(4)

四、剧情片(1945—1965)

20世纪40年代,美国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在社会文化领域表现为好莱坞体制的全面形成,以及美国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随着制作投入的不断增加,剧情片在战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之后逐渐成熟起来。戏剧冲突多样化、人物性格复杂化、道德评判模糊化成为好莱坞剧情片在此时期的鲜明特点。

战后时期,剧情片延续着20世纪30年代伊始的经典剧情片创作潮流,陆续涌现出大量经典作品。跨越代际的几代资深导演继续着他们的创作。

“二战”之后,威廉·惠勒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段时期,他在不同的类型片领域中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黄金时代》(剧情片),《侦探故事》(警匪片),《嘉莉姐妹》(Carrie,1952,剧情片),《罗马假日》(爱情片),《锦绣大地》(西部片),《宾虚》(Ben-hur,1959,历史片)等。其中,他在剧情片领域建树最高的当属《黄金时代》。

“二战”即将结束时,威廉·惠勒拍摄了最能体现出他个人风格和态度的作品——《黄金时代》。威廉·惠勒在战争期间从军和制作纪录片的经历给予他极大的方便来展示战后返乡军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黄金时代》改编自麦金莱·康特(Mackinglay Kantor)的散文体小说《光荣属于我》(Glory for Me),这种改编的方式几乎是威廉·惠勒剧情片的一贯做法。康特曾经做过驻外记者,执行过第八空军的飞行任务,所以非常了解军民两方面的情况,因此深知公正地表现故事的重要性。1946年的美国,“退伍军人”的战后生活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影片透过三个不同的人物(银行家、飞行员和失去双手的水兵)归来命运的交错,呈现了退伍军人从战地归来的身心适应问题,以感人的故事情节表达了退伍军人重新进入社会时应给予体谅和尊重的主旨。影片不但在内容表达上准确饱满,而且在视觉风格上,通过高超的、复杂的镜头运动和精致的构图,深焦镜头和广角镜头的灵活运用,使《黄金时代》的画面显得含蓄而饱满。

《黄金时代》在美国的票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威廉·惠勒的艺术成就在好莱坞受到了同行们的认同和赞扬,他的艺术手法也得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许多著名导演的肯定和学习,其中包括法国“新浪潮”导演、日本的黑泽明、印度的萨蒂亚吉特·雷伊等。但是与此同时,他的艺术风格也被视为好莱坞电影风格的标准,因而被批评为没有个性的导演。观众对威廉·惠勒电影的期待往往在于电影所涉及的名著小说或是其中的明星,而不是对导演的认同。

在此时期,比利·怀尔德也有两部经典剧情片不得不提:《失去的周末》和《日落大道》。

《失去的周末》改编自查尔斯·杰克逊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唐是个自尊心很容易受挫的人,在一次退稿的打击后开始酗酒。后遇女友海伦,爱情的力量使唐决心把酒精抛开,但由于海伦的父亲批评他醉生梦死,让他再次失去自信,沉溺在酒精中不能自拔。后来他失去生存的勇气,想要自杀,在海伦的极力劝阻和鼓励下,他又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这是一部以严肃态度探讨家庭情感关系和酗酒问题的电影。影片的开场就是纽约市高楼大厦的全景,暗示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故事。

《日落大道》可以说是好莱坞历史上最出色的剧情片之一,荣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在内的11项奥斯卡大奖提名,并获得了其中的3个奖项。它讲述了一个极为好莱坞式的故事:在好莱坞的日落大道边,有一个荒废的豪宅,院子的游泳池里发现了作家乔·吉利斯的尸体。故事由此展开倒叙。失业又被分期付款所逼迫的乔·吉利斯,逃到了默片时代的大明星诺玛的大屋内,受她的委托,修改一个名叫《莎乐美》的剧本,从而开始了他的剧作家生活。后来他们二人都被对方所吸引。吉利斯对大导演马克斯做诺玛的管家侍候诺玛大为不解。剧本完成后,为了要把这部剧本送给老朋友导演,诺玛带着吉利斯,叫马克斯开车到摄影场。这位导演只对这部老爷车感兴趣,并不喜欢诺玛的剧本,马克斯和吉利斯都不敢把真相告诉诺玛。这时吉利斯对在摄影场剧本部工作的贝蒂一见钟情。诺玛知道这件事后决意要破坏他们的感情,吉利斯非常生气,将所有事情的真相都揭露了。诺玛失去了重返银幕的幻想,追上正想离开这间大屋的吉利斯,开枪射死了他。影片的画外音独白非常有特点,通过画外音形成的过去与现实之间的反讽对比,不可避免地使人联想到一种命运和厄运感。该片通过自欺欺人的过气的默片明星与渴望成功的年轻剧作家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幻灭和虚妄的主题,成为直接描写好莱坞生活的最佳剧情片和好莱坞讽刺故事的佳作。据说,正是因为它对好莱坞黑暗面的喜剧化展现,使得米高梅公司老板对怀尔德一直怀恨在心。

在此时期,比较重要的剧情片还包括乔治·顾柯的《绛帐海棠春》(Born Yesterday,1950),描述一位无知的大亨黑市夫人跟一名作家补习知识,在老师的巧妙教导下,她对个人和环境的看法有了极大转变,最后她挣脱大亨的控制,与老师一同开创新的前程的故事。

约瑟夫·曼凯维茨(Joseph Mankiewicz)执导的《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1950)改编自广播剧《艾娃的智慧》(The Wisdom of Eve),展示了舞台生活的内幕和一位无名姑娘如何登上明星宝座的经历。在以名媛赛拉·西顿丝命名的戏剧奖的颁奖仪式上,新秀艾娃力克众女星,获得戏后桂冠。大家向她表示热烈祝贺。在一片赞美声中,跟艾娃关系甚密切的一些朋友回忆起过去的情景……八个月以前,立志当演员的艾娃经常光顾剧场后台,一次恰巧被剧作家理查兹的妻子卡伦发现,她见艾娃面目清秀,聪明伶俐,倒也是一个演戏人才,于是介绍给红得发紫的大明星玛戈。艾娃成了玛戈的跟班,终日伺候这位任性恣情的名角。与此同时,艾娃潜心学艺,进步很快。这被玛戈发现,不免起了戒心。尽管这样,艾娃仍锲而不舍,一方面极力巴结大名鼎鼎的剧评家艾德逊,以取得他的支持;另一方面设法接近玛戈的情人——导演比尔,请他多加指点。艾娃崭露头角,招致玛戈的妒忌,后者大闹了一场。卡伦对玛戈的任性颇为反感,决定教训她一下。有次乘汽车去赏雪旅行时,卡伦故意将玛戈坐车的汽油全部放掉,结果玛戈不能按时赶到剧场演出,只好请人代演。艾娃趁此机会登台,使出浑身解数,一举成功。她不以美貌招徕,而是以真挚自然的演技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对照之下,浮华自负的玛戈和卖弄色相的卡丝维尔就相形见绌了。终于,在以名媛赛拉·西顿丝命名的戏剧奖比赛中,艾娃荣获桂冠。颁奖仪式结束后,艾娃回到住处,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正用憧憬羡慕的目光等着她,一如八个月前的自己。片中对白充满机智与辛辣的攻击性,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舞台后的黑暗。

乔治·斯蒂芬斯执导了《慈母泪》(I Remember Mama,1948)和《郎心似铁》(A Place in the Sun,1951)。《慈母泪》讲述了发生在旧金山的一个贫穷的挪威移民家庭的故事。《郎心似铁》讲述了乡下穷孩子乔治到城市来投靠叔叔,并在工厂里与一名女工人秘密相恋。后来他又认识了美丽大方的千金小姐安琪拉,感情一日千里。正当他面临三角恋爱不知如何解决时,惊闻女工怀孕。乔治决定以溺水方式谋害她,但要下手时又感良心不安。然而此时真的发生翻船意外,女工果然死了,乔治面临控诉,丑闻因而传开。

弗雷德·齐纳曼的《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根据詹姆士·琼斯的同名小说改编。它以“珍珠港事件”为背景,将原小说中的许多暴力行为描写删去,用苍凉沉痛的笔触揭露了美军内部的种种丑闻与黑暗现象,例如派系斗争,军官刚愎跋扈,虐待士兵,虽有个别人不愿同流合污,但仍被庞大的军事机器所吞噬。其中男女主人公在冲向沙滩的一波波海浪中拥吻的浪漫镜头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西德尼·卢米特(Sidney Lumet)的处女作《十二怒汉》(12 Angry Men,1957)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展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位陪审员要在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致通过讨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12个人各自有不同的职业与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毫无见地的富家子、歧视平民的新贵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等。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达扮演的工程师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在第一次投票表决的时候,由于工程师的一票“无罪”票,使得大家要进入讨论;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想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存在诸多的疑点,如果大家都不负责任地投了“有罪”票的话,将会白白地断送一个年轻人的性命。最终,通过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挽救了少年的生命,维护了美国司法制度的严肃和公正。卢米特在拍摄剧情长片之前曾在纽约执导戏剧的现场转播,他在影片中加入了若干“电视美学”,如大特写镜头、间接浓缩的布景、深焦摄影、大量的对话等,在严格的“三一律”时空中,他聪明地调度演员和摄影机,对后来的法庭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0年初期,集体剧场(Group Theater)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的莫斯科艺术剧场所教授的自然主义表演方法移植到美国。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是集体剧场中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他拍摄的剧情片专注于具有自由思想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批判。此类代表作品有《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和《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1954)。

《欲望号街车》根据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同名戏剧改编,内容具有强烈的讽喻性:人由于“欲望”互相吞食,形成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东南部的新奥尔良,一辆被称作“欲望号”的有轨电车在缓缓行进,从浓浓的烟雾中闪现出布兰奇(费雯丽饰),她从南方的奥里沃尔来投奔妹妹斯苔拉。斯苔拉一家住在一幢破旧小楼的底层,布兰奇用布帘子隔出陋室的一个角落,布置成自己的天地。她惧怕青春的消退,惧怕阳光和一切强烈的灯光。妹夫斯坦利(马龙·白兰度饰)是个强壮的波兰裔工人,野蛮粗暴,他每晚不是酗酒就是约一帮朋友在家中聚赌,他憎恨布兰奇的清高和自命不凡。布兰奇鄙视他,却也害怕这个强壮的男人。已有身孕的斯苔拉常遭殴打,但她禁不住斯坦利那充满欲望的号叫,不一会儿又会投进他的怀抱……斯坦利的一个牌友米奇迷上了布兰奇,他甚至已经打算要娶她了,而布兰奇也希望能借此摆脱自己目前在妹妹家的尴尬处境,然而斯坦利打碎了她的美梦。在布兰奇的生日晚餐上,米奇未能如约前来,因为斯坦利告诉他:她不是个“规矩”女人,在奥里沃尔当教师时她常同许多陌生男人逢场作戏,甚至在下流的旅馆同男人幽会,终于因为“勾引”一个17岁学生而被学校辞退……夜晚在继续,斯坦利送给布兰奇一张离开的火车票。布兰奇由于频频遭受打击而变得精神恍惚,精神濒于崩溃。妹妹因为临产而被送往医院,斯坦利趁机强暴了布兰奇。清晨,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布兰奇一早就准备好行装,她确信有位达拉斯的百万富翁哈内先生马上会来接她去加勒比海度假。一对陌生的男女走进房间,他们是斯坦利请来的精神病院医生。布兰奇惊恐地躲避着,被女护士按在了地上。最后,她将手递给了一位随同前来的温雅的男士,她说:“不管你是谁,我总是依赖陌生人的仁慈。”然后,她就跟随那陌生的男女离开了妹妹家。影片最后的镜头让人难以忘怀:难过的斯苔拉,负疚的斯坦利和羞愧的米奇呆立在街边,望着发疯的布兰奇被疯人院的汽车拖走。

影片接触到性对人的生理与心理影响问题,并一反好莱坞“大团圆”的老套,安排了一个悲剧结局。摄影富于对比,男女主人公马龙·白兰度和费雯丽的表演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