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奥运历史上的女性书写
13846900000020

第20章 执掌奥运的女性(5)

李玲蔚: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奥运会就像一辆免费的公共汽车,坐进来就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

李玲蔚,我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浙江丽水人。11岁进浙江省羽毛球集训队,1980年在全国羽毛球锦标赛上一鸣惊人,夺取了青少年组女单冠军和成年组女双冠军,同年被选入国家集训队,1989年退役。李玲蔚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共获得38枚金牌,其中世界冠军13次,成为我国获世界冠军最多的女运动员。1994年李玲蔚获得了国际羽联的“杰出成就奖”,4年后,她跨入了羽毛球名人堂。2002年,李玲蔚被任命为国际羽联委员,并成为羽毛球世界联合会理事,现为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委员。

身为超一流的体育明星,李玲蔚为人低调,曾7年拿下13个羽毛球世界一流赛事的冠军,退役后做教练,一些知名度比她还高的羽毛球运动员叶钊颖、龚智超、戴韫、韩晶娜都是她的弟子。她运动生涯最辉煌时,羽毛球还没有成为奥运比赛项目,她不觉得有什么生不逢时,因为“我已经证明了在羽毛球场上,我是最强的。”当有记者问及北京奥运会时,李玲蔚说她对这届奥运会同样有特别的感情,作为中国公民有荣誉感。作为体育人,这是百年不遇的机会。对于自己的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委员身份,李玲蔚处之淡然:“现代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奥运会就像一辆免费的公共汽车,坐进来就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加入奥运会的项目总是能得到更大的关注。所以人人都想搭乘奥运会这班车。但这是有限度的。规模是关系到奥林克运动是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既要让奥运会作为全面精彩的体育盛会,又要符合观赏节奏,项目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规律,提供参考意见。”退役后的她因为颈椎不好已经不再打羽毛球,却转而把网球和高尔夫当作娱乐。当然最重要的是,李玲蔚依然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忙碌工作着。

2003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她来到奥组委体育部“默默无闻”地工作。她说:“离开了原来的舞台,光环自然就会消失。奥组委到处都是精英,而我除了羽毛球其他的又懂多少?我又不是拿着羽毛球拍来奥组委打球的。所以我应该像海绵一样多向他人学习。”

虽然未曾做过奥运选手,但李玲蔚和奥运会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3年她进入了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就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博士论文的题目定为《夏季奥运会的项目设置演变和发展方向》。2004年她收到了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奖”的提名。之后,她还荣幸地成为了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手。尽管李玲蔚曾经笑言自己并未由于没有拿到奥运金牌而遗憾,但是对于没有能参加奥运会她还是颇感遗憾。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行,作为北京奥组委体育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李玲蔚也经历巨大的角色转变,同样都是参与者,但是参与的方式不一样。原来自己在台上表演,别人搭台,后来做了教练,就退出这个舞台了。而现在她希望能够为全世界的运动员搭建一个创造好成绩的平台。

杨澜:“虽然每个人都有如此大的差异和不同,但是在奥运这件事上,我们的梦想是相连的。”

《正大综艺》时期的她,是站在成熟稳重的男主持旁边,青春活泼的女主持;《畅想奥运》时期的她,是站在青春活泼的男主持旁边,成熟稳重的女主持。第一次申奥,翻译了一生中最扫兴的一句话。再次申奥,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被任命为申奥文化主题陈述人,她不辱使命,在亿万双目光注视下精彩绽放。期间,她带着人文主义梦想,创办了阳光卫视。她就是被舆论界誉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之一以及“重塑中国形象的12位代表人物”之一的杨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身为中央电视台综艺主持人的杨澜风靡大江南北,这仿佛预示了命运之神对她的垂青。1993年9月,杨澜被派往蒙特卡洛主持报道北京第一次申奥活动。行前她兴高采烈,因为时任奥申委副主席的何振梁先生跟她有一个甜蜜的约定——如果北京一旦申办成功,她要在那里主持一个宴会,来宴请各国的朋友。宣布结果的那个晚上,杨澜担任宋世雄的助手,宋世雄主持前半段的现场直播,等萨马兰奇宣布结果时,由杨澜做翻译,“整个晚上就为了翻译一句话,我特别紧张,没想到那天晚上翻译的一句话是我一生中最扫兴的一句话。”杨澜说。事后,她总结了那次失利的原因:宣传片画面俗套,反复出现老人打太极和小孩捧鲜花;各国世界级的体育明星纷纷出现在蒙特卡罗的公共场所,签名留念,为自己国家的代表团助威,中国随团的十几位世界冠军,却在下榻的饭店里待命;当外国报纸批评北京为争办奥运搞了大量人海战术,没有把更多精力放在具体的环境改善上时,国内却传来十万人上长城的“壮举”;中国团派送出去的礼品,也接到一位英国摄影记者的反馈:“还记得你送给我的印有北京和五环标志的背包吗?我不想使您难堪,但是那个包没用两天就开线了。”杨澜一直没有哭,直到登上从蒙特卡洛返回的飞机。

当时,何振梁先生来跟每一位工作人员握手,致谢。走到杨澜面前时,他说:“杨澜,真对不起,让你白跑一趟。”杨澜为他的情怀感动了,她说:“我相信他们所承担的这种责任、压力,包括经历的一些委屈,根本不是我们这些年轻记者可以想象得到的,他们可能有很多苦处不能跟别人来分担,但是在这个时候首先想到去感谢每一个工作人员,包括我这样一个小字辈。”身为申奥代表团的随行记者,杨澜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但在她貌似平静的外表下,此时心里正酝酿着一场人生风暴,“蒙特卡洛之行,对我个人的冲击是很大的,也坚定了我要出国留学的想法。我当时觉得自己像一个井底之蛙,我觉得我们对这个世界根本不了解,世界对中国也有很多误解。”

2001年杨澜已剪短了头发,形象成熟干练许多,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头脑里发生的变化”。站在申奥讲坛上的杨澜是如此稳健、干练、从容、大气。这一次,她终于有机会弥补8年前的遗憾——向世界表达真实的中国。她说:“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认真、犹豫,有点死板,也就是个性和幽默不足,我们应该打破他们的这些印象。”经过讨论,杨澜在陈述前先提到中国悠久的体育传统,在幻灯片中展示了一幅几名女子正在踢球的宋代古画,也就是蹴鞠。杨澜说:“从这幅画中你们就能看出中国女足为什么那么厉害了。”说到这儿,听众席上一下子笑了起来,“我突然觉得特别好,因为我想要的效果达到了。”杨澜说:“如果1993年那一次申奥让我自己感到了见识的浅薄和一种表达的愿望,那么2001年我得到的是一次释放,就是将1993年积压在心里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当时CNN、BBC采访杨澜时问道,杨澜并不是体制内的官员或者员工,为什么要这么热心地投入申奥的过程当中?她说:“中国从过去的那种封闭中走出来,虽然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是一直在往前走。我觉得奥运会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力量,会继续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开放,确保不会走回头路。作为一个公民,我是会从中受益的,所以我愿意来做点事。”

在今年年初,由她主持的新节目《唱响奥运》开播。当北京奥组委委托北京电视台和阳光文化合作这台选拔和推广奥运歌曲的节目时,杨澜并不认为自己是主持这个节目的最好人选,“但北京台方面说:做这个节目可以,但杨澜一定要亲自来主持。”如果没有这档“命题作文”,杨澜自己并没有打算特别做一个与奥运有关的节目,因为现在这种节目已经有太多。杨澜个人觉得这么多的电视节目都在做奥运主题,这在国外不会是普遍现象。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对奥运有非常强烈的和普遍的热情。比如说在2001年申奥的时候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是北京有97%的市民支持奥运,国际上有些人质疑这个数字,无论是悉尼、纽约、伦敦,都有20%~30%的人是不支持奥运的,因为他们觉得奥运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或者是觉得不安全啊,等等。后来就有一个国际的独立的调查机构在北京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得到的数字是98%。中国人对奥运有特殊的情感,其中夹杂了民族感情,包括对国力的认同,融入国际社会的一种信心等有中国特色的元素。

杨澜生长在北京,对这座城市有一种特别的情感,现在她的孩子也在北京读书,她给了孩子一个承诺:2008年一定带他们去看比赛,能看多少场看多少场。至于能否当一名奥运会志愿者,杨澜说:“这方面我会听从奥组委的安排,不管什么样的安排,我都乐意拿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哪怕是作为一个观众坐在观众席上,我觉得都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虽然每个人都有如此大的差异和不同,但是在奥运这件事上,我们的梦想是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