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13846800000034

第34章 后记

本书是在我2006年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也是我从业界向学界转型五年来的一个总结。值此拙作付梓之际,有许多人值得我钦敬与感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柯惠新教授。柯老师治学严谨,她的“论而有据”的治学理念使我在深悟学术之道的同时,也教会了我对现实、人生的批判与反思。生活中,柯老师亦师亦友,对愚钝如我者关爱、呵护有加。从博士论文的酝酿到写作,她都给予了细致的帮助与指导。作为一名当年的留日博士,新任的全国政协委员,柯老师的长者风范与严谨学风使我如沐春风,不敢有丝毫懈怠。

感谢我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新闻媒介传播系访问研究期间的Jan Eke-crantz教授。这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的他常常谦逊地与我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学术资源。从这位学者兼长辈身上,我看到了瑞典这个北欧之国洗尽铅华般的朴素、自然。非常痛心的是,他于2007年夏不幸因病去世。斯人已去,是为纪念吧。

感谢上世纪70年代就访问过中国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的Hakan Lindhoff教授,他的风趣幽默与认真负责让我同样感动;感谢瑞典隆德大学的Peter Dahl-gren教授,他以自己对电视与公共领域的独到见解,为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给养与补充;感谢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的赵月枝教授,她的启发与纠偏使我对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一北美重要的传播学派产生了兴趣。

感谢曾对我的博士论文提出过宝贵而中肯意见的陈卫星教授、陈崇山教授、展江教授、李彬教授、胡正荣教授、杨正泉教授、周鸿铎教授、刘京林教授、陈作平教授、邓炘炘教授、郭镇之教授、刘燕南教授等,他们的见解高屋建瓴,切中要害,为本书的研究增色不少。

感谢对我出国研究搜集资料给予关心与支持的中国传媒大学苏志武校长,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教育处的李旭东秘书。

感谢为本书的修订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蔡翔社长、责任编辑王月林老师以及语言艺术编辑部的程平、刘大年老师等。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丈夫与儿子,在过去几年的漫漫求学路上,是他们伴我走过春夏秋冬,一起成长。

本书不揣浅陋,试图通过学理的冥思表达一种现实的人文关怀。但由于自己学养的不足,本书中还存在诸多缺憾,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李娜

2008年初夏于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