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13846800000001

第1章 序

中国的广播电视应该如何定位?国外公共广播电视有无可借鉴性?这些问题是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感到困惑的地方。为此,当本书作者李娜在2003年提出要研究公共广播电视的时候,我就非常支持甚至很是期待。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一直非常关注这个话题,希望她通过对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制度的研究,能够对我国的广播电视改革提出一些有启示性的建议。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她终于完成了这本书,我很高兴应邀为她的这部处女作写几句话。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制度作为一种西方传播制度,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人文观念,自从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电视体制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制度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力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了公共广播电视与政治、经济权力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首先,本书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的批判精神,对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富有跨度的研究。具体表现在:对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制度的价值与特点做出了比较全面的概念性描述;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公共领域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解构和建构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实质与变迁路径;提出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重构关系,公共广播电视与社会资本的增值关系;对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尤其是其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另外,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充分关照了中西方政治、社会及文化语境的不同,从观念与价值层面指出了西方公共广播电视的实践对我国广播电视改革的启示。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既有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的逻辑分析与思辨、归纳与演绎,也有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先后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欧美公共广播电视频道的节目进行了实地观看和影像记录,同时,通过深入家庭的田野式的参与观察,获得了对研究对象全面的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理解,是在同类研究中的有益探索。

作者李娜曾在省级电视台工作十载,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对国内广播电视业的关注与困惑促使她离开优越的工作环境来京求学,当时她的儿子尚幼,长期与儿子的分离常常使她愧疚于心。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不但凭借顽强的毅力,潜心完成了理论的积累与升华;还利用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一手研究资料,显示出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说,本书是作者从一个新闻从业者向学者转型的过程中厚积薄发的结晶,也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努力进取的专业精神。

当然,本书还有一些有待拓展的空间,例如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如何借鉴国外公共广播电视制度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有分量的专著。

柯惠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