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新闻报道
13843900000010

第10章 各国媒体对外报道的特点(2)

5.“信息补贴”大行其道

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由政府提供的“信息补贴”能够让新闻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报道任务,从而加快“新闻产品”的生产周期,实现利润的快速获取。虽然这些“信息补贴”多数是政府的宣传工具,但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还是会不做修改地“照单全收”,从而完全变成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如2003年,英国关于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门”事件就是典型的英国政府“信息补贴”的例子。

6.新闻趋向快餐化

经济的低迷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英国媒体无法继续恪尽职守。那些针砭时弊、对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的调查性报道,由于费时费力且不符合市场竞争的需求而逐渐消失。新闻记者的报道开始不再质疑和深究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取而代之的是对来自政府公关部门的“信息补贴”的大量需求。这种转变让英国媒体正逐渐失去“公正客观的舆论监督者”形象,同时也使其在对外报道方面沦为英国政府的“传声筒”。

(三)主要报道渠道特点

受到早期海外殖民历史的影响,以BBC World为代表的英国对外传播媒体得以在世界的大多数地区建立了它们的发射塔,用于接收来自英国的无线电波。这就解决了英国由于本国地理面积狭小而无法建立足够的发射台以满足传播需求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依照其各异的传播环境和受众变化等实际情况,英国媒体还采用了不同的报道渠道,最大化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影响。例如,对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考虑到电视在其国内尚未得到普及,因此对外报道的渠道仍以短波传送为主。而对于发达国家,对外报道一般以中波传送和网络传播为主。此外,对中国、俄罗斯、古巴等“重点国家”,则采用报纸、广播、电视、卫星和网络等多种综合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传播,以期获得最佳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效果。

据2010年的最新数据显示,BBC World的全球年受众人数已达到7100万。伴随着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信息传送覆盖面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英国对外报道的受众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原先依照“精英理论”“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的少数,但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等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社会的精英。其中极少数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政治的性质,必须分析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挑选的在社会中起到意见领袖作用的受众群体仍然拥有着较高的地位和较广泛的影响力。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扮演,使得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政治立场和理念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通过传统媒体、电子媒体、网络以及新媒体平台积极广泛地参与到信息的跨国界传播中来,关注发达国家对外传播媒体的信息发布。而对于英国对外报道媒体来说,这样的发展也使得其受众群体中注入了多种族、多文化的新鲜血液。

(五)主要报道影响特点

英国当前在国际社会中趋向中庸的国际形象反而使得英国媒体的对外报道给受众以较为客观、中立的印象,从而对受众产生较大的影响。

英国的传媒机构设有专门的评估机制,对受众的规模、节目质量、受众喜爱程度、受众信任程度,以及每周到达率、认知度、客观度、实用度等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有效地促进了英国媒体对外传播效率的增强。

二、美国媒体对外报道的特点

美国在对外传播方面向来都是“不惜工本、不遗余力”的。美国的对外传播机构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影响上,都在世界上名列首位。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和高效的新闻传播机构,包括三大广播公司,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全国广播公司(NBC),两大通讯社(美联社与合众国际社),此外,还有由美国新闻署监管的“美国之音”以及“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自由亚洲电台”和专门对古巴广播的马蒂电台。这些国际传播机构都是对外宣传美国社会风貌、树立美国高大形象的重要阵地。

(一)主要报道机构特点

1.传媒集团的垄断程度和商业化程度高

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一直使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事务采取自由放任主义,这为市场保持高度竞争提供了保障。但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使得行业内部的垄断和兼并加剧。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身处于激烈的商海浮沉之中,接受市场的检验和选择。这样一来,经济利益就成为了所有媒体追求的至上目标。为了最大化利润收入,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媒体就必须吸引尽可能多的节目受众,以此来说服广告商投资。于是,衡量媒体对受众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节目收视率,就成了美国媒体头等重视的标准,往往节目内容的制作和编排均与收视率直接挂钩。同时,由于受到广告商意见的影响,节目内容尽管能够吸引人眼球,却营养价值不高。

2.媒体自由化程度高

有《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明文规定的:“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的保驾护航,再加上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美国信念”的指引和以私人经济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享受较大的自主权利。但是,这种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和不受丝毫约束的,美国政府仍能通过一套发达健全的新闻法规对新闻媒体进行约束。

3.电子媒介占主导地位

较之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以及近年来不断兴盛的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在美国的传媒领域占据着越来越积极与主导的地位。广告商的投资倾向和受众的关注方向都偏向于电子媒介。同时,电子媒介更加广泛的传播影响和对国家经济所作出的日趋突出的贡献,使得政府也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给予了它们,以扩大自身宣传的影响力。

(二)主要报道内容特点

美国的新闻价值取向更多是受到官方立场和本国民众对国际事务的看法这两方面的影响。如今的美国媒体已经不再刻意追求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是将重点放到了实现观点多样性这一方面。因为民众相信,“多样”体现了一种“平衡”,而只有观点上的“平衡”才能够令人信服。

1.内外有别

美国政府将对内宣传称为公共事务,而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在其中融入的则是公众外交的理念。这两者间有明确的区分:“公共事务,是就美国政府的目标、政策和活动向公众、新闻界和其他机构提供信息。公共事务意在通过与各个公民及其他团体和机构以及国内和国际媒体的对话,促进对这些目标的了解。不过,公共事务的目标是针对国内民众。”而“公众外交”,则是“通过了解、引导和影响外国公众,从而促进美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可以看出,一向将自己视为民主“看门狗”的美国媒体,虽然始终坚持为公众监督政府的使命,但是当涉及对外报道时,维护国家利益便毫无争议地成为其必须遵守的首要职责。而由此做出的对政府干预的妥协也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纽约时报》就曾在其2005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布什当政:一个预先包装电视新闻的新时代》的文章中指出,布什政府已经把“正面新闻”报道看做是影响公众舆论的“强有力的战略手段”了。

2.宣传先行,为国家对外政策服务

从“二战”时期的国际广播开始,美国媒体的对外报道就一直肩负着对外进行心理战略的重要职责。虽然美国媒体崇尚新闻自由,并以超脱于政府之外的“第四权力”自居,但是在对外传播领域,维护国家利益仍旧是媒体的首要职责。因此在国际传播中,美国媒体总是能出色地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实施扮演好开路先锋的角色,通过其手段多样的对外报道,在世界范围内为本国营造出有利的舆论环境。

3.动之以情,引起情感共鸣

美国的对外报道有着明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与其他国家专注于大力发展英语对外报道不同,美国在报道语言上的发展更是先行一步。一方面,利用英语在世界上广泛的影响力,保持英语新闻频道的优势,另一方面,对不同地区,特别是与美国外交利益息息相关的地区,运用当地语言,并根据对象国的具体国情,酌情调整不同地区的报道内容,使受众产生心理认同感,进而接受其传播的内容与思想。例如,1996年在巴尔干和中非地区,美国广播曾增加“难民热线”节目。当地听众能够通过来自美国的无线电波寻找因战争或其他原因而失散的亲朋好友。而对经济相对落后、物资贫瘠的非洲地区,美国媒体则会侧重经济类的报道。

4.用“事实”说话,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对传播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美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对外实行“大棒政策”,以“美国之音”为代表的美国媒体一味妖魔化他国形象,美化自身形象,同时对与其自身相悖的意识形态进行无情的抨击,在受众之中引起了广泛的厌烦情绪,进而使公众对其信任度下降。而从“金元外交”开始,美国的对外政策逐渐改为“软外交”理念。政府开始强调睦邻友好,“争取进步联盟”,宣扬“美洲事业倡议”此类重视区域整体和谐、创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的外交政策。于是,美国媒体相应对其对外传播策略做出调整。对外报道开始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即只报道事实,不发表相关评论。同时注意正面报道与反面报道之间的平衡,以示媒体的公正性。 “客观”和“公正”的回归使得美国媒体逐渐重拾受众的信任,其报道的影响力也随之水涨船高。但另一方面,美国媒体对外传播时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重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公信力的增加就为这些媒体能够更充分地宣传政府的对外政策、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及构建美国积极的国际形象铺平了道路。

5.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短期目标指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短期利益的实现,即保证美国当前对外政策的顺利实施并为此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长期目标则侧重于文化交流,旨在最终使美国政策与美国式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理解与支持,并力求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垄断。

(三)主要报道渠道特点

1.建立在尖端科技应用基础上的多样化渠道

得益于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支持,美国媒体始终拥有处于世界信息技术最前列水平的通信渠道。加之政府为支持媒体的对外宣传而制定的一系列战略与计划,如NII战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计划(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等,美国媒体对外宣传的触角轻而易举地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实现共同的良性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媒体还开始尝试“广播与电视同步联播”的节目播出方式。此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国际频道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其网站上开办了I Report专栏,向世界各地的受众征集其所在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图片与视频报道。此后,在I Report网页专栏的基础上,又开办了I Report for CNN的新闻专题节目。

2.将驻美记者发展成美国的朋友

美国十分注重与各国的驻美记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积极的沟通。如果能使驻美记者在发回本国的新闻报道中对美国事务做出积极评价,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看,这比任何一则美国媒体所作的报道宣传都令人信服。因此,在美国的各大城市几乎都设有外国记者俱乐部,这些俱乐部能够为驻美记者提供周到、有效的采访服务。

3.传播效率高

英国《简氏外事报道》周刊曾这样评价CNN的对外传播效力:“世界媒体的议题已经被CNN这个开创了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报道新闻的电视台所主宰。更为可怕的是,媒体给美国政策所作的宣传:美国国务卿的一次演讲可以在几秒钟内现场转播到世界各地。而法国和俄罗斯外交部长的演讲只有在走运的时候才会被转播。”同样的高效率传播也发生在CNN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在此次报道中,CNN的实时传送信号实现了对战争过程的全程现场直播。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也标志着国际传播史上的一大飞跃。

(四)主要报道受众特点

美国“信息霸权”式的传播策略、地区上点面结合的传播方式,使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撑起了一张庞大的信息传送网。在这张网内笼罩着的是美国渴望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文化垄断的世界各国人民。在受众构成上,与其他发达国家对外报道受众相似的是,意见领袖仍然是其首要关注并渴望影响的主要受众群体。其次,由于其他发达国家媒体的发展程度与美国媒体同样成熟,美国对外传播媒体在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受众数量自然会受到所在国媒体强劲的影响和冲击。而在本身新闻产业发展相对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因为那里的人们需要通过接收美国的对外报道来弥补本国新闻信息资源的不充足,使得美国的对外传播媒体反而在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加广泛的受众人数。这样一来也使得美国的对外报道受众与其他发达国家海外受众一样具有多元化、多种族、多文化背景相融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