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13843700000006

第6章 影视批评与影视作品评析(1)

麦茨在其《电影语言》一书里曾把当代电影研究分为四大类:电影批评、电影史、电影理论与电影学。从电影研究发展史来看,最早的研究即是对个别影片所做的印象式的零散议论,理论是后来逐渐出现的。一般来说,批评主要是针对个别影片,理论大多针对所有电影或各种影片具有的共同特点。理论的目的是获得有关电影的一般性认识,并探讨电影创作与批评所依据的各种前提;批评往往紧随在影片映出之后,表现了影评家对影片的及时态度反应。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符号学、精神病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在影视批评中的运用与渗透,影视批评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中对电影形式(本体)的研究成为现代批评的主流,影视批评的理论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

第一节 影视批评

所谓影视批评,是指以影视作品欣赏为基础,以影视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影视现象(包括影视剧作家、影视剧创作、影视欣赏以及理论批评等)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文化活动。影视批评的类型多样,主要有登载在报刊上的通俗型的新闻式影评和发表在专业刊物上的学术型影评。

一、影视批评的特点与作用

普希金说:“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美和缺点的科学”。据此,影视批评的目的就是揭示影视作品的美和缺点。这里所说的影视作品,包括电影作品如电影故事片、电影短片、电影纪录片等,电视作品如电视剧、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节目以及电视文艺等。

(一)影视批评的特点

由于影视批评是艺术批评的分支,因此它具有艺术批评的共同属性,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第一,影视批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林格伦在《论电影艺术》中说:“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评论。他们争辩说,对一部影片或任何艺术作品的评价,都只能是个人的见解;这个人眼中的美味,在另一个人眼中却是毒药,而且谁都不比别人正确。”文学批评中也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这说明由于批评主体的审美趣味、评价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对作品评价的不同,因此影视批评具有主观性。但是影视批评必须以影片的实际为根据,在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评判,因此影视批评是在影视作品的客观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客观性,影视批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第二,影视批评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影视艺术是视听综合艺术,在对其进行评论时,必须同时调动对摄影、剪辑、色彩、音乐、文学等各种艺术的感性领悟能力,对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感性形象是影视批评的基础。林格伦在谈到电影评论过程时就说:“评论的过程——即用更敏锐的理解来丰富我们的享受过程——包括两种活动:一种活动是感受和了解;另一种是理性的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我们到底有什么感受和了解”②。由此可见,影视批评过程是从生动的感性形象入手,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评判,获得对影视艺术的理性认识,影视批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第三,影视批评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影视批评需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影视现象进行研究。如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都广泛运用于影视批评。对影视艺术的研究也要求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避免主观随意。因此,影视批评具有科学性。同时影视批评是审美批评,它通过美学分析对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要求对作品做出富有个性的艺术价值判断,因此影视批评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具有独创性的影视批评本身也给人艺术的享受。

如马小淘评影片《霸王别姬》:

暴力过后,小豆子款款而起、步态袅娜,眼波流转中浅吟低唱。眼泪、血水缓缓流出,男儿郎终于化作女娇娥。显然,小石头的这一暴力举动成了一种强行完成小豆子的性别混淆、转变的仪式。强行进入、泪水、血,这一系列近乎强奸的意象,终于使小豆子心理上被征服,驯顺情愿地接受了女子的身份,并在之后的岁月中越陷越深地主动认可着性别的置换。

作者抓住了小石头(霸王)的暴力与小豆子(虞姬)的心理角色转换之间的关系,运用细致的镜头描述和出色的文学语言,将影片的这个片段提升到美学“意象”的高度加以评析,分析细致贴切,独具美感。

影视批评作为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理性思考,与影视创作构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推动和促进影视文化的发展。创造性的影视批评具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它对推动和形成特定的影视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20世纪50年代法国以《电影手册》为核心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80年代中国内地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新时期的电影创新,特别是对第五代的崛起,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影视批评的作用

影视批评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探讨影视艺术的成败得失,总结影视艺术创作的经验教训。俄罗斯作家契诃夫曾说:“没有好的批评家,许多有益于文明的东西和许多优美的艺术品就埋没了”。可见批评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优秀的或低劣的影视作品都需要批评家实事求是地进行评判。或对影视作品进行说明、阐释和评判,或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分析,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所以,影视批评可以总结影视艺术创作的经验,促进影视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

二是提高人们鉴赏影视艺术的能力和水平。巴拉兹说过:“艺术的命运和群众的鉴赏是辩证地互为作用的,这是艺术和文化历史上的一条定则。艺术提高了群众的趣味,而提高了的群众趣味则又反过来要求并促进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电影理论家夏衍也曾讲过:“把影评工作者组织起来,它的目的是明确的,主要是两项任务:一是帮助电影工作者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借以提高中国电影质量;二是通过影评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加强电影的移风易俗的作用”。没有影视批评家的指导,观众也能欣赏电影,但是一般的观众不会像影视批评作者一样对作品有自觉的把握,也不可能超出个人偏好去总结影视作品的成功经验,所以通过影视批评有针对性地引导,可以逐渐提高观众的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是推动影视艺术理论的发展,加深对影视艺术规律的认识,从而促进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进行批评就意味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普遍的规律,影视批评也要从对具体作品的批评中去探寻隐藏在其中的普遍规律,从而促进影视批评自身的发展,同时,影视批评家把个别影视创作者的一些朦胧的经验上升为明确的概念,并加以推广,从而促进影视创作。

二、影视批评类型

影视批评被用来指称各种关于影视评介和研究的写作,按其风格及目的的不同,主要有通俗的赏析型影视批评和专业的学术型影视批评。

(一)赏析型影视批评

赏析型影视批评,属于通俗型的,一般发表在报纸和通俗杂志上。其写作意在针对广泛的、一般性的读者,即由各种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构成的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体,对影视作品予以介绍和评论,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在写作风格上强调生动细腻,在文章选题上强调抓住读者的兴趣,强调文章的趣味性和通俗性。

(二)学术型影视批评

学术型影视批评主要发表在专业学术杂志、学术会议或论文集上。学术型影视批评和通俗型影视批评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受众(读者)不同,由此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目的。通俗型批评针对的是一般的读者,它的目的是为了有关信息的传播和吸引最大量的一般读者。而学术型批评针对的是特定的读者群,如影视界的专业人员、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它对读者的知识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要求,并在写作时已经假定读者对批评的方法、词汇和形式有基本的了解。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深度的批评或理论观点,促进人们对影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和作用的理解。

三、影视批评方法

学术型影视批评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部分。

传统的影视批评主要是现实主义批评(以真实性为最高美学原则)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评(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或革命的作用性)。西方的传统影视批评有作者批评、类型批评以及一般的人文批评等。其中作者批评和类型批评在现代批评中又有所发展,形成了结构作者论、结构类型论等。

现代的影视批评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以银幕理论为核心的一些方法,它们在西方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但是在80年代末以前就已经介绍进中国。它们包括:符号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二是以文化研究为核心的一些方法,它们多在90年代才介绍进中国,包括文化研究批评、读者反应批评、现代社会学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三世界和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大众文化批评等。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学批评、文化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本体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等应用较多的批评方法。

(一)社会学批评

社会学批评可以划分为传统社会学批评与现代社会学批评两类。

传统社会学批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兴起较早而且影响深远。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艺思想就体现了对艺术的社会批评标准。传统的社会批评趋向于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道德的善与恶来决定对作品的取舍,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功能。传统社会学批评强调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审视,以作品的思想道德价值为评判的重点。而现代社会学批评起因于试图正确地理解工业资本主义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研究工业资本主义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影视社会学批评首先关注电影和电视产生的社会效果,尤其关注对青少年产生有害影响的可能性。在试图证明影视确实具有重大影响的过程中,往往使用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广泛的面谈,以及内容分析的方法。社会学影视批评的一个模式就是“使用社会学的建构(概念),例如角色(职业的、社会的、性别的角色)、阶层、种族等到影视作品的节目情节中,以辨别和估价影视作为社会媒介的作用。”社会学方法的批评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这个文本中的人物被表现为什么类型的(社会的、职业的、家庭的)角色?

在这些角色中他们表现出来什么属性、态度和行为?

什么角色在心理上、感情上、社会上或经济上被表现为积极的?

通过这个角色直接地或非直接地传达了什么样的社会规则和教训?

(二)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从根由上说,可视为20世纪上半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以及文化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跨学科性质,研究课题从大众文化到全球化,从身份认同到同性恋,从文学重读到文化帝国主义,从追星族到互联网,从霸权主义到女性主义,几乎无所不包。下面主要介绍文化研究批评与大众文化批评。

1.文化研究批评

文化研究的方法始于雷蒙德·威廉姆斯的作品,然后由斯图亚特·霍尔和他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事和学生发展起来。美国学者本·阿格尔就将文化研究等同于大众文化研究,他说:“文化研究是人们用来将它们对大众文化的迷恋合法化的技术性词汇,这个词给他们某种学术权威,以避免这个词更激进的内涵,如‘意识形态批评’”。阿格尔还总结了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四个特点:一是跨学科,二是注重广义的文化定义,三是拒绝高雅与低俗的二元文化论,四是强调文化既是实践也是经验。

影视文化研究侧重于把媒体置于更大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语境)中进行研究。在电影领域,文化研究既反对银幕理论,也反对量化的(数字的)大众传播观众研究。文化研究不像银幕理论集中于任何一个媒体,而是集中于更大范围的文化实践,在那里,文本处于社会的背景中并对世界产生影响。文化研究注重意义产生和接受的社会的和制度的条件,这代表了从对文本本身的兴趣转到了对文本、观众、制度和周围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的兴趣。它注重对霸权的操控和政治或意识形态的抵制的研究。这一方法假定:意识形态、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它通过引用意识形态、霸权和话语作为中心的批评概念,考察影视节目中的阶级、种族和性别问题。文化研究批评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这个节目是对谁说话?

在文本中和在观众观看节目中,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被建构或再生产出来?

节目的叙事确认了哪些话语(例如男性主义、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学、教育等)作为自然的、首选的方式观看世界和各种社会角色?

这种观点最好地服务了谁的利益?

文本允许观众建构另一种意义、甚至质询主流意识形态的反面的读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