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13843700000023

第23章 电视纪录片评析(5)

4.人物口述——特殊的“解说”

以人物口述的形式进行解说,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解说方式。它由被拍摄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事实,成为游走于解说词和同期声边缘的一种特殊的“解说”。这种特殊的解说词既能基本承担一般解说词的功能,又具有一般解说不能比拟的真实感。随着类似自传体、口述体纪录片的兴起,人物口述这种特殊的解说已经从被零星使用的“配角”地位,摇身一变成为一些纪录片中独当一面的“主角”。好莱坞导演比尔·古登塔格执导的纪录片《南京》就是以口述历史的手法作为全片的主要叙事方式,通过使用大量当事人的口述和一些日记、回忆录,呈现出真实的个体体验和动人的细节,这种独具魅力的个人化叙事是该片从以往众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评析纪录片时,不能忽视这种特殊的“解说”。

从口述者的不同来区分的话,人物口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当事人亲自讲述,另一种是人物口述是由相关人讲述。自述的方式,在自传体例中最为常见。《真情——一代宗师季羡林》中,对季羡林先生的采访被做成口述的形式出现在纪录片中,在回忆童年时,季老先生说:“我母亲是可怜得很,连个名字都没有,也不认识字。我们家都那么穷,她家里(更)够呛。她一生走得最长的路,大概就是6华里,三公里。她的家即我姥姥家叫六里长屯,我的家在官丘,(相距)6里,她一辈子就走了6里,没出过。别的地方没去过,她到哪里去啊?家里那么穷。”而由纪录片“主角”以外的其他人来进行口述的方式,在历史文献类纪录片中最为常见,例如《百年小平》、《毛泽东》、《伟人周恩来》等纪录片中,就都是以伟人亲属、身边的工作人员等亲历者口述回忆来再现过去时空和历史事件的。但不论是当事人还是相关人,凡是出镜的口述,尤其是以采访的方式进行的出镜讲述,由于在形式上更接近于同期声,常常被归为同期声的范畴。

在有些纪录片中,当事人自述时不出现在画面上,这种方式的口述则更接近于解说词,《高三》中以一名高三毕业班学生的日记作为画外音,直接起到解说作用。《俺爹俺娘》中全部由“爹娘”的儿子、纪录片的创作者焦波亲自解说。而《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系列片中,作为片子主要部分的作家口述,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完成了对城市的个人化叙述。

总之,评析解说词,除了意境高、语言美、逻辑顺几方面标准外,尤其应当注意解说词与画面配合是否得当。有的纪录片,单看解说词很好,甚至可以做美文赏析,可是与画面完全不搭调,那么这样的片子是有缺陷的,在艺术表现力上会大打折扣。同时,解说词的用量、人称选择、语言风格等,都应当与纪录片的内容以及整体风格相配合,不能天马行空,“拍脑袋”定夺。

二、蒙太奇与艺术表现

蒙太奇是影视作品进行艺术表现的基本手段,也是最具影视艺术本体特色的表现手段。在强调艺术表现和主观介入的写意性电视纪录片中,使用蒙太奇不仅仅是为了叙事,更是为了某种艺术表现的需要——有时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情绪,有时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理念,有时又是为了营造某种意境。在评析写意性电视纪录片的蒙太奇剪辑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评蒙太奇激发想象的能力

激发想象与联想是蒙太奇的一个重要作用,也是蒙太奇发挥表意作用的基础。正因为镜头与镜头的组接能使观众依据生活经验产生画面信息之外的想象,蒙太奇才能实现其艺术表现的目的,镜头才真正获得艺术意义。

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实际上是在观众的认知过程中通过激发联想与想象产生的,换言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蒙太奇这种造型语言在情感、理念和意境的表达上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判断一部电视纪录片在蒙太奇的运用上是否成功,其重要标志之一就在于该电视纪录片是否懂得充分利用好这种不确定性,是否将重点放在了让观众“感受到什么”,而不是“看到什么”上,从而造成含蓄而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贾维斯拍摄的纪录片《克里姆林宫》中四次改朝换代的转场是象征蒙太奇的经典:第一次,用摇晃的镜头展现一尊帝王雕像,以雕像手中权杖的掉落,象征一个朝代的覆灭;第二次是晃动的蜡烛和墙上的影子的镜头,以蜡烛熄灭代表朝代覆灭;第三次是王宫豪华的餐桌和精美的餐具,以桌布抽动、餐具落地表现王朝覆灭;第四次则是宫门被冲开,刀斧在摄影机前晃动着向前冲。四组镜头都是通过对气氛的模拟激发观众联想,不但达到表现王朝覆灭这一无法拍摄到的历史事实的目的,更通过对气氛的营造传达了某种情绪。

伊文思的《新土地》将麦田丰收、粮食被烧毁、牛奶倒进大海和骨瘦如柴的饥饿儿童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引导观众联想,在疑惑和愤怒中形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达到强烈控诉资本主义罪恶的目的。纪录片《毕加索90岁》中为了让观众理解现代派绘画《格尔尼卡》的含义,将画作与战争轰炸镜头交叉组接,通过人们生活经验中对战争的恐惧、愤怒和反感,启发关于毕加索作画目的的想象。

2.评蒙太奇营造意境的能力

写意是中国艺术传统的精髓,是东方哲学和美学精神在艺术创作方法上的集中体现。它重视凝练意境之“神”,而非描摹事物之“形”。对意境的重视是写意性纪录片的最突出的特征。评析写意性电视纪录片,当然要考察其意境的营造。

意境看似无形,但在纪录片中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现,对意境的评析不仅要能体味意境之美,更要能解析这美是如何形成的?意境又究竟怎样营造?纪录片营造意境的手法很多,可以依靠画面,也可以依靠声音,而蒙太奇对意境的艺术表现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主观的产物,蒙太奇能在镜头的组接中将创作者对美的感受化为纪录片诗的意境。运用蒙太奇手法营造意境,有时是直接描写生活中富于诗意的主题,有时又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间接表现,留给观众足够的想象余地。蒙太奇对意境的体现还与解说词、音乐等其他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在评析时应该仔细研究多种表现手段的共同作用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契合程度怎样这些问题。

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纪录片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纪录,纪录片中营造的意境应当是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是情与景、形与神的完美交融。如孙亚平的《泰山》中山间那些澎湃升腾、变化不定的烟云,就将烟云的形态化成一种美的意境,让人难以忘怀。

3.评蒙太奇创造美感的能力

与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对内容美的追求不同,写意性电视纪录片的艺术追求更多地体现在形式美方面。评析时应注意这类纪录片在形式美方面的表现。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无非是声音和画面两大方面。声音对形式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解说词的文学性上,另外音乐和音响的运用方面也体现了对形式美的追求。画面对形式美的追求则体现在构图、色彩、造型、用光等方面。如《最后的山神》中用大量逆光烘托原始而神秘的宗教色彩,《西藏的诱惑》中将色彩与情感的变化对应起来。

对形式美的追求在剪辑中得到充分体现。无论是对剪辑节奏感的把握,对剪辑特效的斟酌,还是对镜头衔接的流畅感的执著,都体现出一种对形式上的美感的追求。纪录片《歌舞中国》将画面内部充满动作感的短镜头以急促的节奏进行剪辑,形成强烈的动感,与歌舞的主题相得益彰,体现出创作者在形式美上的追求。《幼儿园》和《英与白》中对剪辑节奏的把握就都巧妙地运用了重复手法,《幼儿园》中生活镜头和访谈镜头的交替组接构成了重复,而《英与白》中训练场景和生活场景的交替剪辑形成节奏上的重复。但两者的重复又是如此的不同,《幼儿园》从总体上看,访谈镜头出现的频率不断加快,起初是两个场景一边一个镜头交替,后来连着出现两个访谈镜头,接着变为4个访谈镜头连出,然后是6个访谈镜头的组接,影片节奏在交替中打破沉闷,在逐渐加快的频率中形成高潮。《英与白》的交替剪辑则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内容和元素,没有了递进的感觉,节奏缓慢而沉闷,与白的生命感觉高度契合。

三、评音乐及其他表现性材料

1.评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和独特表现力,使它在写意性电视纪录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相对独立的表意体系,往往使它成为很容易被评析者察觉到的一个艺术表现元素,有时评析者还会单独撰文对纪录片音乐进行评析。

音乐在纪录片中的作用主要有表现主题、营造意境、渲染情绪等。从发挥作用的方式来看,纪录片中的音乐可以分为直接表意型和间接表意型。

直接表意的音乐多配有歌词,以抽象的语言配合音乐,既表达了主旨、理念,又形成美的感受。比如《西藏的诱惑》的主题歌就直接表达了对西藏的向往和崇敬,点明了西藏对于人们的诱惑力这一主题。《父亲是本读不完的书》的主题歌中唱道:“一辈子做个好人/哪怕血染黄昏路/我的父亲你总在付出/你倒下化作无言的山/站着就是常青的树/远行的父亲/你是儿女永远读不完的书/远行的父亲/你可看到千万人追寻的脚步……”,将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父亲”周光裕的事迹和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该主题歌在片中的两次出现还起到了在两个叙事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间接表意的音乐主要起到营造意境和抒发情感的作用。《船工》中的船工号子在三峡岸边回荡,给人以质朴、亲切的原生态感觉,是该片重要的音乐符号,谭邦武老人以及儿孙分别演绎,虽承载了不同的意义,但都体现了船工精神以及一种生活状态的传承与延续。

2.评表现性材料的“活用”

在写意性的电视纪录片中,表意手段除上述外,还有很多具有叙事和抒情作用的材料都被灵活地运用进来。比如照片、画像、文字档案、历史影像资料、录音等等。《清宫秘档》大量运用表现性材料,代表当时亚洲最高水平的地图《皇舆全览图》,清朝十个皇帝以及众多后妃、大臣的画像,绝密遗诏、金榜、奏折等等。《俺爹俺娘》中则大量地运用“爹娘”的照片,并且以这些照片串联故事,形成一条叙事线索。

近年来兴起的情景再现手法,虽说饱受争议,但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和替代资料。这手法在《故宫》中的真实再现成功地将历史事件还原,增强了整部影片的形象性。《细细的蓝线》通过真实再现、采访等手法,以巧妙的组接复原了一桩谋杀案,显示出其中的疑点,推翻了法庭的判决。

三维动画也是很“时髦”的表现材料。《捉鱼》展现的是对远古鱼类形成的重要科考研究成果,其科学内容晦涩难懂,而远古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又无法获得影像资料,三维动画就成为深入浅出、直观明了地表现这一自然进程的最佳选择。

思考题:

1.电视纪录片的片种属性有哪些方面?

2.电视纪录片有哪些分类方式和分类?

3.应如何评析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就某新近推出的纪录片写一篇评析。

4.写意性电视纪录片的评析应从哪些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