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13843700000012

第12章 电影作品评析(3)

三是文化主题分析。人是文化的人,人在出生时获得生物生命,获得的是身体的存在。而人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文化人的形成,人要在一种文化的塑造后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电影作品中展现了人的生存,同时也展现了人的文化。所谓文化,其实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总和,也是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人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电影作品中的文化包括众多的文化产品和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给观众一种深层次的体验。《长恨歌》中众多的场景设计和物件都是老上海的风情的再现,营造了温暖的意境。特别是在20世纪的上海历史演变中,各个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方式都在电影中展现,老上海的雨巷、选美大赛、老式别墅、留声机、恰恰舞等反映了上海历史的痕迹,让人无限感伤。《霸王别姬》则集中展现了中国的国粹——京剧文化,众多的唱段表演展现了京剧的唱、念、做、打和绚烂的服装,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四是人性主题分析。人性的分析是很多西方电影的主题,对人性深度的思考是众多西方电影的主题,中国古来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其实人的本性远不止于善,还有恶的一面,人的善与恶的纠缠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而西方对人性的分析更是学说众多。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人对宇宙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程度,但是对人自己的认识反而有种种不足。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值得我们反复分析,人的内在本性在电影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老无所依》中展现了人的罪恶。《三轮车夫》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的善良与丑陋,人从善到恶,最后回归到善,一步步的转换惊心动魄,是一部叙述人性历险的佳作。

二、人物分析

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

电影的主题是关于人的生活和生产的主题,情节是人物命运演变的情节,视听语言为表现人物而服务。即使是动画片、动物片,如让·雅克·阿诺导演的《熊》、《两只老虎》等,主角是动物,但体现的还是人的视域中的动物,已经人文化。电影中的人物是独立存在的人,有自己的身体、性格、精神、心理、习惯和命运,有自己的生存境况和生存状态。

电影中的人物包括身体、精神两个层面,这是人物作为生命个体的基本层面,身体是可见的,精神是可感的。心理、性格、习惯、心灵、潜意识等都属于精神层面,需要灵敏的感受、细心的体会和严密的思考才能把握。我们在接受电影作品的时候通过视觉和听觉接受到画面和声音,电影作品的情节是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的,电影的人物是可视的人物。在很多商业片中会出现不少讲究视觉冲击的画面,浅层次感官冲击产生浅层次的感官愉悦,但是人文艺术片追求人物内在的韵味和含义,这就需要深入人物的内心和精神层面,对人物的性格、气质和心灵做深度的理解和品味。

正如冰山理论:身体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沉在水面之下还有巨大的冰山。身体是水面之上的可见的人物,而精神是水面之下的可感的人物。只有把握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才能完全理解。人的身体和精神构成了语言学中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身体的动作往往指向精神的意义解读。身体和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历史的人,人也是文化的人。

恩格斯曾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长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关系会体现于具体的个人,反过来说,具体的个人会表现社会关系。人的身体和精神特征和人的命运成为社会的表征。从一滴水中看到整个太阳。从个人身上可以看到社会状况和社会变迁。不同的社会生产不同特征的人。西方人与东方人,北方人与南方人都有很大差别。

人也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所生长的时代,某一个历史时代会在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层面留下烙印。70年代的人与80年代的人在身体和精神层面都有很大差别,具体反映在身体的皮肤、服饰、言语方式、生活习惯、性格、脾气、意志等方面。人的命运变迁会反映历史的特征,某一段历史的风貌会在个人身上体现。众多的历史剧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往日的岁月在荧屏重现。所以,福科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历史叙述的年代,而是叙述历史的年代。也就是说,讲述故事的人会从自身的视角出发,改写历史。或者在潜意识中不自觉渗透进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历史无法还原,在艺术中历史总是避免不了想象和虚拟,这也是可行的。

文化是人的生活产品和生产产品的总和,也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总和,体现在人的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人生长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文化会在人的身体和精神层面表现出来。反过来说,人的身体和精神也能表现一定的文化。

于是,在这里产生了人的二次阅读。我们在戏剧和电影中只能看到身体,但是需要感受到精神,还要理解身体中内含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含义。掌握角色的身体和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宏大含义也需要了解,这样才会体会到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宏大感受。

具体而言,在电影作品中,要观看人物的动作、表情、服饰和台词。动作发生于人物个体身体,情节是人物之间动作的组合,人物完成的事件其实就是动作的组合。在电影作品中人物的动作是观众可以看见的,看到动作要理解动作的动机、方式和目的,人物动作往往有内在的心理和精神作为支撑,也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方式往往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气质和情感状态,而目的则是人物的动作的任务。

表情是人物的面部表情,电影作品相对于戏剧而言,最大的优势是有特写镜头,这同时也是最大的特点。特写镜头可以展现明星的英俊美丽的面孔,使观众得到审美的快感,也可以展现人物的情绪状态。特别要注意人物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在的情绪和心灵状况。动作是外在的,而内心的冲突是内在的,内心的冲突往往成为外在动作的支配力量,不仅要看到外在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内心的冲突。

人的身体不仅指人的肢体,其实还包括人的服饰,服饰也是一种语言,“三分人材,七分打扮”,人的服饰可以表现人的气质、修养和精神状况,华美、素净、灵巧等等人的内在的气质都会通过服饰很好地表现出来。影视制作时的服装师和化妆师需要结合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艺术设计。观众需要根据服饰发现人物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一个从表面到深层次的探究过程。

在电影作品中台词至关重要,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精神气质都可以在台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台词是人物思想的现实,人的思想直接在台词中展现出来。精彩的台词也能反映人物的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状况。潜台词是人物对白背后隐藏着的想法和内心活动,特别要注意潜台词。这里又牵涉到类似冰山理论的问题,话里有话,演员要说出规定的台词,还要表露出没有说出的话。观众根据演员的表演揣测出潜台词。虚实结合,含而不露,这是潜台词表演的要求。独白可以交代人物的内心活动,旁白以剧作者的身份对剧情进行叙述或评述,可以交代社会背景、剧情和精神状况。王家卫电影的特点就是有大量具有深刻内涵的旁白。电影中的惯例是旁白和独白能少则少。

三、情节分析

“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交待发生的事情,按时间顺序发生。“国王死了,王后伤心而死”,这是情节,事件前后形成因果关系。情节是人物之间的冲突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发展史。很多作家都从故事改编出情节。情节是推动人物性格变化的一系列行动和情境的结构安排,由一系列能够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情节的一般结构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发展的背后动力是矛盾冲突。冲突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局形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亚里斯多德认为,情节是根据可能性和必要性法则(因果)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可能性是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不能完全凭空幻想。必要性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设置多余的情节。

在戏剧电影中,情节发展的线索清晰,矛盾突出,如《哈姆莱特》。小说电影重点在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矛盾冲突,如《远山的呼唤》。散文电影中情节线已经淡化,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如《城南旧事》。诗歌电影中情节隐隐约约,需要理解和揣测才能把握,情感成为电影结构中心,如《迷墙》。

所以,情节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以冲突为基础;一种是以情感为基础。

情节点是一个事件,“钩住”动作并把它转向另一个方向并推动事件的发展。说白了,它是一个钩子,改变了情节的方向,如意外、巧合等情节因素。在电影的每一幕结尾应该出现情节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在《魂断蓝桥》中就有相遇、结婚、开除、沦落、生还、出走、自杀等情节点。以情感、心理为基础的电影着力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依靠情节的前后照应造成场面的有效积累,从而将情节推向前进。

分析情节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细节的分析,电影作品中诸多的细节一不小心就被忽略了,但细节在电影作品鉴赏中极其重要,在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和物件中蕴含着重要的叙事和情感线索。《新龙门客栈》中的笛子、《三轮车夫》中的触电、《魂断蓝桥》中的吉祥符、《勇敢的心》中的定情手帕等都凝聚着人物的感情。

第三节 电影作品的艺术评析

什么是电影艺术?电影艺术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一、电影艺术的四个维度

(一)手段

电影技术是电影存在的物质形式,电影的产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呈现出新的物质形态,艺术形式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影技术是现代光学发展的产物,摄影机的成像原则遵循现代光学规律。摄影是电影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光线、色彩、形状等成为电影艺术的基本手段。这都是通过运用摄影机来达到一定的艺术目的。电影艺术语言建立在电影物质媒介技术的基础之上。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方式形成电影作品的视界运动方式,摄影机的机位和对象的距离形成远、全、中、近、特等景别,摄影机的拍摄角度形成仰、平、俯等角度,摄影机的运用构成了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电影的胶片固定了电影的影像,胶片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溴化银的光解反应,这是现代化学的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兴起,影视技术发展到新的平面,电影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接收都通过数字信息方式进行,从而导致电影电视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媒介

电影艺术的媒介是画面和声音,这是电影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物质形态,也是观众接受电影的物质对象。画面是指电影作品在一个镜头中可以看到的图像、色彩、光线、构图等,是电影作品表情达意的主要媒介,电影作品内蕴的情感、主题、审美、理念等都可以通过画面来进行表现。图像是电影作品中的人物、物体和环境的形式,人物的发型、服饰、脸、身体等都可以给人一种感觉:积极、消极、美感、丑感等等,从而呈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状态。光线是电影作品的主要造型手段,电影就是光影艺术。构图其实是电影作品画面中的图像的结构关系。构图分主要拍摄对象、次要拍摄对象、前景、后景和背景。前景在主要拍摄对象的前面,后景在主要拍摄对象的后面,背景的前面用来表现特定环境,创造气氛。背景是各层景物的最后一层景物,衬映它前面的景物。背景交待的主要是环境,往往表现的是外景的天与地、山与海、城市与农村等。

电影作品中的声音主要是人声、音响和音乐。人声是人说话的声音,这是电影艺术中的人的组成部分,是影视时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声电影之所以迅速被有声电影取代就是因为缺少声音这个维度,电影审美时空残缺,很难引起审美的愉悦。音响是大自然的声音。而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电影作品中的音乐可以表达影视作者的艺术情感、角色的情绪和一定时空的情绪色彩,展现内在情感基调。音乐是情感的语言,也是艺术的语言。

(三)时空

电影艺术是时空艺术,电影艺术在时空中塑造运动的形象来建构艺术境界。电影艺术因为时空结合在一起又可以称为四维空间艺术,电影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媒介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而艺术手段的设计都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的。电影作品的蒙太奇结构是在时间维度组合镜头,而影视光线、色彩、构图、景深镜头是对空间的结构的安排,镜头是一种时空结构体。从物质层面考虑,胶片的剪辑是影视时间的设计,而镜头内拍摄对象的结构是影视空间的设计,时空的组合形成电影作品的时空。在电影作品的接受过程中,观众的视角和影视时空产生视界融合,从而形成审美境界。相对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艺术而言,影视时空较完善,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愉悦也最直接和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