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13843100000031

第31章 传播与国家战略(1)

第一节 国家战略的概念与内涵

国家战略的概念

国家战略实际上是源自军事学中的战略概念。对于战略(strategy)这个基本概念,从字面上讲就是指导战争全局的策略和计划,通常也用以比喻重大的、带有全局性质的谋略。考察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或军事家对战略这一概念的定义,可以给人以启发,进而能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综合思考,汇集而成的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战略的定义。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看出,除了《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是一种理论(或学问)之外,在欧洲战略理论家看来,战略主要是被视为一种艺术;在美国军界则被认为既是艺术,也是科学;在苏联,战略则被理解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则基本上认为战略是一种指导、筹划、谋划,战略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中的解释,也可以作为一种佐证。据《现代汉语词典》,战略有两个含义:“①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②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另据在线版《新华字典》,战略有两个含义,一是专指军事上的战略,即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二是泛指国家、政党对全局性问题的谋划,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过策略手段逐步实现。

国家战略,实际上把应用于军事战争中的战略用之于更为广大的国家领域和国际社会当中,把政治图谋、经济扩张、社会发展、文化认同等等都纳入到战略考量之中,并且把战时和平时统筹一起考虑。据《美国军事用语词典》:“国家战略是平时和战时在使用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展和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根据本书论证的核心,在本书中所指的国家战略(national strategy),是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质的国家谋略,是对国家命运能起到长远作用的总体谋划,在一些研究文献中,有的也称为“大战略”(grand strategy)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莱恩(Layne.C.)在《和平的幻想:1940年以来的美国大战略(The Peace of Illusions:American Grand Strategy from 1940 to the Present)一书中采用此说法。也有人认为大战略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关于大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概念差别,见仁见智,基本有三派观点:一派认为大战略和国家战略基本上是同义词;一派认为大战略就是国家安全战略,是以对敌斗争为核心。安全战略是从属于国家的总体战略的,国家的总体战略就是国家战略,国家战略的内涵应该更为广泛。最后一派的观点则否定大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概念,如苏联学术界只认可军事战略,法国著名战略理论家安德烈·博弗尔(Beauful,A.)在其名著《战略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中则主张用全面战略或总体战略的说法。在本书中除了特殊情况,一般采用国家战略的说法。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生存空间及发展命运,当下已经成为民族国家最优先的战略考虑,作为“国家战略”,其运筹思考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生存和永续发展问题,主要包括国家生存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扩张战略。

国家战略的主要内涵

站在全球的视角看,国家战略一般体现的是作为战略主体的国家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一种姿态,是以一个独立的国家政府或者执政党的身份和立场去研判形势、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国家调集和运用各种力量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的规划,其核心目标的根本是国家利益,其运作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其实施手段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运筹谋划,在内部针对的是如何协调各种战略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在外部针对的是协调民族国家体系中的国家实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与互动,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参照白万纲(2008)关于国家战略的一般性论述,概括起来看,一个较为完备的国家战略的主要内涵包括:

一、国家战略的主体是国家

国家战略制定的主体毋庸置疑是国家。具体的设计和完成,一般而言是由国家战略的研究者和政治领袖、思想家等完成,具体的实现要由国家作为主体完成,有的不仅局限于一代人,往往是由数代国民和历届政府共同完成。

二、国家战略反映国家同外部世界间关系的实质

由于国家战略要考虑一国的生存、发展和扩张,就必然要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战略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民族国家是作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单元,二是其外部世界是处于国际无政府状态。基于这两个基本条件,可以发现国家战略的意图、形态与具体呈现都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密切相关。

三、国家战略反映国家根本利益

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国家战略制定的出发点。当然,国家利益是有层次的是多维度的,因此在制定国家战略时,为使有限的战略资源能够有效地保护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就必须对不同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和排序。

四、国家战略反映战略观及思维方式

国家战略的制定反映一个国家(或领导人)的战略观,是其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思维要求处理和把握好一系列的关系,包括战略实施的优先次序、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短期、理性和情绪、收益和成本、目标和手段、当下与未来等一系列重要的辩证关系之间的平衡。

五、国家战略的实现手段具有多样性

国家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国家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多种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完成其战略目标的手段,这些手段之间还需要相互协调。

第二节 战略思想传播与战略文化传承

从传播学的理论视角看,“国家战略”与人类传播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从诸多层面来进行剖析。例如,在国家战略制定阶段,需要依靠传播活动宣扬和普及具有主流价值的战略思想、战略文化,从而使得国家战略具有前瞻性和广泛的社会民意基础。如果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国家的战略思想、战略文化进行一种传播学视角的历史考察,就可以发现传播在这些国家的国家战略形成、制定和传承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在简要的一般性探讨之后,列举一系列的国家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传播与战略思想的文化传承

国家战略形成、制定的基础实际上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部及其外部环境下的战略思想库,主要孕育于其特有的战略文化传统之中。战略文化、战略思想对于国家战略而言,是其不竭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所起的作用便是传递战略思想文化内涵的水渠。

根据李际均《论战略》(2002)一书的总结,“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任何一个国家战略的形成,都是从其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战略思想、战略文化又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一定的较为清晰的线索和印迹。例如,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文化的盛行与日本在二战期间采取对外军事侵略与扩张的战略密切相关。再如,中国文化传统就孕育出非常博大精深的战略文化、战略思想,而它们又构成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最著名的《孙子兵法》,在西方直接被翻译为“战争艺术”(The Art of War),作为战略理论的典范之作传播到世界各国。

考察中国战略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大量的古典文献之中。在军事理论方面,最著名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其实在各种经典文献中也包含有丰富的战略观念和战略思维,例如在《周易》、《老子》、《论语》中都有相关的精彩论述。整体上看,中国战略思想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整体和谐,内容非常丰富,表现层次立体。例如:文字创造上的“止戈为武”,道德观念上的“和为贵”,政治理想上的“兼爱”、“非攻”,军事谋略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等。中国历来主流文化传统中的战略思想是平和的、非进攻性的、防御的,同时,又具有巨大的包容力量和持久力量。例如,比较典型的老子道家思想倡导的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中国本土战略文化的特征。一些至今还在传颂的战略思想,其形成过程实际上得益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家、战略家们可以自由交流争论,可以周游列国进行传播,让各自的思想火花进行碰撞。当然,中国战略思想中,并非没有攻击性、扩张性的思维,比较典型的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及秦始皇统一之后的秦帝国。下面就详细分析之。

大秦帝国“远交近攻”战略及其传播缘起

一、大秦帝国的统一与“远交近攻”“远交近攻”也是中国兵法“三十六计”的一计。原文为:“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战略

战国时期的秦国及秦始皇统一之后的大秦帝国,是历史上迅速崛起而又迅速覆灭的一个国家案例。那么,首先值得研究的是秦国的国家战略思想是什么,究竟是如何实施的?与秦国的强盛和大秦帝国的统一有何关系?

根据西汉贾谊《过秦论》贾谊《过秦论》被司马迁非同寻常地全篇引用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非传主所写的文字被全部引用,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唯此一篇。这也说明《过秦论》本身的史料价值。描述:“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国的国家战略意图基本就摆在桌面上,非常清楚,就是依靠商鞅变法的制度性变革,全面提升国力,加强军备,采取“连横”策略,步步扩张,以达成“席卷天下”的统一目标。

秦国的国家战略还可以进一步更明确地概括为“远交近攻”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的扩张战略,这一战略是范雎提出的,意思是先和距离远的国家交朋友,进攻邻近的国家。其战略思想的精髓并不是消极地维持平衡对抗的现状,而是积极改变现状,创造条件进行军事扩张,分化瓦解各个对手,以大吃小,各个击破,并最终消灭对手。

那么,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秦国做得怎么样呢?根据贾谊的描述,基本上都逐一实现,一步步接近目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其他国家的联合抗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这个战略联盟的总体实力非常强大,人才济济,并发动了进攻,“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但是,秦国从容应对:“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结果呢?“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最终到了秦始皇当政时期,一举完成了战略目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的政论文采斐然、气势磅礴,就像是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的实施进程,势如破竹。但是,秦国由于过快扩张,积聚了许多问题,形成复杂的内部矛盾,使得“天下苦秦久矣”,民怨沸腾,整个社会就像是一个火药桶,结果,陈胜吴广起义就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很快,秦国的统治就彻底崩溃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正如唐·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