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13841600000019

第19章 活跃的边界线:城市空间的(1)

“中心”与“边缘”

城市是一个集合体,涵盖了地理学意义上的神经丛、经济组织、制度进程、社会活动的剧场以及艺术象征等各项功能。城市不仅培育出艺术,其本身也是艺术,不仅创造了剧院,它自己就是剧院。——刘易斯·芒福德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提到,每一个城市的分类号码簿告诉我们有关城市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事实:城市是由无数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表现出无穷的多样化。电话簿实际上就是根据不同的功能与用途来展现城市各个区域的职能。人们按照类别将这些不同的区域整合成一块完整的城市地图,并根据文明的发展程度改变着城市面貌,从而加大或者缩小区域间的差异。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上媒介的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城市的地理空间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原有的景观被碎片化,并不断重构。表面上和实际的地理差异在媒介中得到多种阐释,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边界也发生改变。

第一节变动中的城市地理

地理格局往往是人们对一个地区最为直观的感受。一个地区地理格局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与环境便是其中一种。无论是气候、地貌状况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地理面貌的形成,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改变和构造一个区域的景观和地理格局。对于人地关系,曾经的地理学研究关注环境对人类的决定作用,这就是拉策尔的“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场所和空间,人类可以根据自然条件选择农业或商业模式。虽然自然的作用不可小视,但也没必要将其无限夸大,像拉策尔认为的那样:“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其实,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或者决定作用也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尚有其他因素作用于人类的地理样貌。

一、交通改变“中心—边缘”格局

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的阐释,打破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将交通作为信息流动的重要动因而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城市的地理格局中,经济发展与政治权力的扩展会形成“中心—边缘”结构。在空间中,不仅仅是边缘被中心所界定和控制,同样,中心也需要边缘才能成其为中心,二者相生相息。但在资源的掌控和空间的占有上,二者并非平等的关系。从区域状况来看,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处于边缘还是中心地位,在于对土地资源的占有,以及工业产品的控制程度。当然,如果能够充分地抢占先机,或者得到政府的支持,那么就能够享受城市中心的优越条件。另一方面,中心与边缘的格局还往往受地理空间中的道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影响。因为它们作为人的延伸方式,不仅连接起不同的区域,还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结构。道路交错的都市会带来充分流动的信息和人群,也自然而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与经济中心。在这种看得见的延伸方式中,信息媒介的影响则更为巨大。当一个地区与外界交流不充分的时候,将导致其闭塞的信息空间形成。道路,无疑是媒介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腿脚的延伸,它突破了原先的信息版图格局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公路、铁路、航空线、航海线等作为改变原有地理格局中的现代媒介,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也促使了新的媒介地形图产生。任何一种交通或运输形式的出现和延展,都意味着媒介形态的变化,它改变了人际间交流的方式和效果,从而影响信息的转换和传递。

在遥远的古代,城市的规模远不能和今天相比。中世纪,从城市的中心出发,半英里的半径就是城市最远的地方。而如今,大城市的街区沿着街市的大道不断增加。在这个城市的扩张过程中,道路的扩展与社会的物质、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接受并利用了现代技术。所以,道路的开辟,便是技术与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结合方式。随着路的延伸,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被带入原本单一的文化生态圈中,并与之交融,信息的加速传递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社会之间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摆脱了原先的局限性。

由现代工业催生出的城市中心,与公路所延伸出的边缘化地理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公路,不仅是城市扩张的路径,城市之间连接的纽带,也是都市人群想要逃离现实生活一个可行的去处,尽管这种逃离最后大多以回归结束。作为一种承载速度的技术性媒介,公路不断更改城市和边缘地带的意义。原本的中心与边缘,由于公路的连接而相互渗透和交融,而公路上的人,就只能不断地寻求更为边缘的地带作为游走的方向。直到公路延伸的区域变为新的城市,新的城市继续在外围建造新的公路。

汽车作为另一个媒介,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与公路相生相息的生活方式。汽车出现之后,城市的扩展变得轻而易举,地理空间的改变成为常事。汽车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重构原有的地理空间。汽车工业的兴起及大规模的发展,反映并促成了高度去中心化的城市形态。高度集中的经济区域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需求,急需向外部扩展,必定引起人群的迁徙。在大工业城市中,不仅有阳光明媚的经济发达地带,也有灰暗的工业衰败的没落地区。所以,随着现代社会中生活、生产以及消费的速度加快,人们逐渐感受到生存空间的狭窄,以及精神空间的压抑,汽车成为逃离的媒介。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足以说明美国汽车拥有量之高。建造在车轮的快速运转之上的文明,使得地区文化具有了高速的流动性。但是,正如汽车能够让人躲避城市的困扰,随着车轮的转动,人又将再次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因为城市的扩展速度与车轮的运转速度不相上下,地理景观总是被人为地改变。城市向乡村拓展,又使得乡村成为下一个城市。

道路与汽车等交通工具能够成为城市扩展的工具,同时它们也是使城市与乡村界限变得模糊的重要原因。不仅中心和边缘的地理格局发生变化,还使得城市与乡村相连,生产出城郊这个独特的空间。其他交通方式如航空、航海等等,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原有的范围,突破了城市的界限,将更多的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导致地理格局的不均衡发展。当然,也正是这种不均衡,才形成了一种张力和动力,促使城市版图的不断变化。

二、大众媒介对城市格局的组合与拆分

在莎草纸等媒介出现之前,有围墙的城市和城市国家是经久不衰的自然而然的形态。但信息流动的速度很快就突破了围墙的限制。除了道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之外,信息的传递所依靠的媒介也是新社区形成、新中心建立的重要因素。所以,城市中的地理构造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刘易斯·芒福德将城市描述为“社会活动的剧场”,各种城市景观都被认为是社会关系的标志,包含了多样的社会功能,而且成为这个剧场的舞台和背景。城市中的个人融入剧场之中,表演各种活动并获得关注,人、事、团体通过不断的斗争与合作,达到更高的契合点。艺术、政治、教育、文化推动了人们在其中的表演,并赋予了城市剧场以更为重大的意义,大众媒介便是充分呈现这个剧场面貌的工具,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手段呈现出城市百态。当然,媒介并非仅仅是一个反映者,同时也在剧场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卡斯特尔说:空间不只是反映(reflect)了社会,空间还表现(express)了社会。其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媒介的描述:媒介不只是反映了社会,还表现了社会。

当各种机构、建筑、场地在城市中纷纷建成,人们的生活便很快投入其中。不同的行业、组织逐渐成形,多种产业维持着城市的日常运作。而媒介,却将自身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碎片,渗入到相关产业中去,以此将人类的城市生活变为媒介的一部分。文化、体育、商业、娱乐等领域,都受到媒介技术与形式的影响。媒介与日常生活的难以分割,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占据和利用而制造更为充分的互动作用于城市的景观。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媒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创造了城市的地理格局。

城市环境实际上是众多社会力量的符号与空间象征。而各种力量抗衡的结果便会导致城市景观的形成或瓦解。在媒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城市景观进行充分的把握。例如电影,从场景设置、视角选择、剪辑手法和叙事方式等手段描述城市的方方面面,观众通过观影而形成对城市的体验。电影中的画面经过剪辑,打破了空间的局限,将复杂的城市主体组合成为连贯的视觉图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些国际化的大都市常常作为电影中的主要表现对象,例如纽约、洛杉矶、巴黎、伦敦、东京、上海等等,在电影中频频亮相,并借助科幻或写实的手法来展示出不同的城市地形图。人们从中看到的,可能是体现现代文明成果的繁华街市,也可能是空虚黑暗的异化城市。当然,要对这些电影中的城市特质与文化景象进行解读,还需要结合电影本身的主题与叙事技巧,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

与电影类似,电视媒介也依靠声画的组合来创造媒体空间,进而反映出地理景观。但与电影不同的是,电视将观看地点转移到了人们的家居生活中,对所在城市以及地处千里之外的其他城市,经过电视画面的拼贴组合,强化了人们的认识与体验。

在大众媒介所构筑的城市空间中,经由媒介而连接起来的受众群体也会组成独特的景观。此外,媒介环境包括媒介的消费地点、消费层次等,也是另一种媒介地理。一个城市的大众传媒状况与格局,将影响原有的地理景观,因为在媒介的作用之下,新的经济中心、消费群体会形成,新的地理格局被创造出来。人们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方式因为有了电话、电视、收音机等媒介,而改变了原来稳固的地理区域。而且,在电信与互联网络等的作用下,更加剧了空间的集中与分散的速度,导致遍布城市内部、城市之间乃至全球的新型地理版图。

三、媒介集群对城市地理的影响

媒介集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媒介实体所形成的集合体。在这一区域内,各种媒介之间由于媒介人员交流、信息互动、资源互换、自由竞争以及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政治经济生态的影响,从而会形成自己的地理优势、传播特色、媒介形态和特殊功能。单个的媒介样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也能描绘出城市的外观和景象。但如果城市中的媒介形成力量更为强大的集群,那么它们对城市地理的作用将更为明显,不仅会改变地理景观,其自身也成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不断深入,具有竞争实力的媒介产业往往倾向于在某一特定区域集群发展,而且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地区,往往其媒介业也比较发达。从城市本身的特征来看,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口状况,经济基础与消费能力,使得传媒业获得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并以城市为中心实现媒介业的空间聚集。媒介集群不仅是媒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经济模式,同时也是城市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它在城市景观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城市加速发展之后,媒介渗入到商业、文化、娱乐、工业当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多元化经营。因为借助了其他产业的力量,媒介本身的发展就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增强了对城市景观的形塑作用。大都市的形成,城市带和城市群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媒介集群形成的有利条件,例如纽约、洛杉矶、巴黎、伦敦、北京等,不仅本身就拥有极其发达的媒介样式,而且还吸引了大量全球化的传媒集团驻足于城市。甘尼特集团、新闻集团、维亚康姆、贝塔斯曼等等,都越出了本国的区域,将触角伸向更为遥远的地域。媒介集群以城市为立足点,不断地追求更大的视听空间,原有的社会群体边界被打破,文化的、商业的战略成为新的媒介秩序得以建立的重要动力。多样的媒介形式与媒介内容,深深地影响了城市格局。这些媒介集群通过自身的强力,将势力范围尽力扩散,并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不断吸纳小型媒介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媒介地理。而且,城市的边界也逐渐被突破。不仅创造了“全球城市”的景观,同时也创造出全球性的消费者。媒介在城市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转变,正好成为城市的吸引力所在,这也是媒介用以表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正如戴维·莫利对电子媒介与全球化所交织而成的文化背景变化的描述:视听地理正在逐步脱离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空间范围,而在国际消费者文化这一更为“普世化”的原则下加以重新调整。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媒介对城市外观与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