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13841500000046

第46章 参考文献(1)

一、中文论著部分

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冀、杨金志、程义峰、秦亚洲:《公开铸造公信力》,《瞭望》2009年第29期。

陈雷:《水电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国三峡》2010年第3期。

陈力丹、时潇:《我国传媒未成年人报道的违法现象——从“13岁少年爸爸”报道谈起》,《新闻记者》2009年第5期。

陈力丹、赵卓伦:《大胆履行职责,谨慎点名揭露——评通讯掖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业》,《新闻实践》2010年第1期。

陈涛、赵万普:《新闻安全生产观与媒体社会责任》,《记者篮》2008年第1期。

丁和根:《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述评》,《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丁未:《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现象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董天策等:《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蕉癌”风波》,《新闻记者》2007年第5期。

杜俊飞等:《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杜骏飞:《通往公开之路: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范明强:《社会学视野中的恐怖主义》,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甘伟姗、刘洪:《是什么在泯灭新闻——封口费现象剖析》,《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

高世屹:《媒体无法缺席》,《时代潮》2003年第11期。

高世屹:《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顾行洋:《健康传播活动中我国媒体的新定位》,《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1期。

郭一曲:《文化安全:大众传播的历史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2期。

韩纲:《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期。

郝庆军:《作为研究方法的知识考古学》,《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何其聪:《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何镇飚:《从FCC看美国的媒介安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7期。

何镇飚:《电影人的挑衅——写在华氏911夺得金棕榈》,《电影故事》2004年第9期。

何镇飚:《关于媒介安全的思考》,《当代传播》2008年第1期何镇飚:《广电传媒在金融危机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5期。

何镇飚:《媒介产品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3期。

何镇飚:《媒介即信息还是媒介即按摩?》,《新闻界》2006年第1期。

何镇飚:《媒介强国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0期。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让政府网在政务公开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8-8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胡光夏:《媒体与战争》,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胡赳赳:《2009十大关键词》,《新周刊》2009年第24期。

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胡联合:《关于恐怖主义问题的西方传媒因素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

胡雯:《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观评述》,《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华:《论话语的秩序》,《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黄敏:《“新闻作为话语”——新闻报道话语分析的一个实例》,《新闻大学》2004年春季号。

江冰:《新形势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第2期。

李建中:《国防经济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韧:《英国媒体的自我监督体系》,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6-08/26/content_1379440.htm

李伟、杨明杰:《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斗争》,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李小军、童晓玲:《风险社会视野下的食品安全与大众传媒》,《新闻世界》2009年第8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张玉国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林志明,《译者导言:福柯Double》,《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三联书店2005年版。

刘宏:《广告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第1期。

刘晓红:《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龙一春:《日本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鲁宁:《安全大于自由之“黑莓”案例》,《青年时报》2010年8月16日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马丽蓉:《全球软环境治理与媒介霸权主义——从“伊斯兰恐怖论”和“中国威胁论”谈起》,《回族研究》2008年第3期。

欧阳开宇、王安中:《媒介安全体系的价值认知与实现路径》,《现代传播》2008年第6期。

潘向光:《现代广告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伟步、李贺:《新媒体环境下官员应有怎样的媒介素养》,《中国记者》2010年第5期。

彭晓芸:《被混淆和被忽略的——关于校园惨案的媒介伦理》,《南方传媒研究》2010年总第24期。

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钱燕妮:《传媒霸权:表现和影响》,《新闻前哨》2009年第6期。

瞿坤:《当前中国新闻法缺位的法律思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任辉:《儒家学说与马斯洛“安全需要”的哲学思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尚小溥、张润彤:《信息安全:意义、挑战与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邵辉、王凯全:《安全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邵静:《论在新闻把度中消解媒介恐慌》,《新闻实践》2008年第10期。

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邵培仁:《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第4期。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邵培仁:《文化产业经营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邵培仁:《恐怖源于媒体?——媒体恐慌论介绍及启示》,《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

邵培仁等:《媒介理论前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邵志择:《恐怖主义与西方媒介的关系》,《新闻记者》2006年第5期。

沈昌祥、左晓栋:《信息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沈国麟:《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隋岩:《电视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孙吉胜:《语言、意义和国际政治——伊拉克战争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孙健、李天娇:《胡锦涛:给前线救灾部队每人配发一台收音机》,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5/20/content_8213724.htm,2008年5月20日。

孙藜:《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汤天甜:《“纸馅包子”背后的警示》,《青年记者》2008年3月下期。

唐圣平:《媒体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第3期。

唐思:《论国际传播中的传播主权问题》,(2009-10-2)http.//www.cddc.net/cnnews/yjszl/te/200910/11814.html

屠忠俊:《媒介的四重出售模式》,《当代传播》2003年第6期。

庹继光、李缨:《“媒介失语”比“媒介审判”更可怕》,《新闻界》2005年第4期。

万杏华:《记者的话语权把控》,《新闻前哨》2010年第5期。

汪民安:《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汪晓风:《信息与国家安全》,博士毕业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汪玉:《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中国国情国力》2008年第11期。

王飞:《扩张的帝国与冲突的世界——论美国传播霸权的实践》,《齐齐哈尔学报》2008年第1期。

王光辉、严贤国、牛莉萍:《厚报时代的文字规范与新闻安全》,《中国记者》2008年第12期。

王洪钧:《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王朋进:《美国电视节目内容管制分析》,《中国电视》2007年第6期。

王新伟:《齐心抗大旱携手保民生》,《经济日报》2010年3月2日第1版。

王逸舟:《恐怖主义溯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第7版。

王逸舟:《恐怖主义根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王永滨等:《媒体信息安全的整体监控》,中国传媒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魏永征:《PCC执业守则2007年版及其他》,http://yzwei.blogbus.com/logs/13760778.html

吴荣富:《科学报道可降低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慌——清华大学“乙肝新闻报道研究班”关注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健康传播》,《中国畜业导刊》2009年第10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肖欢、江心学:《浅析当代恐怖主义中的媒体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

肖伟:《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的运作机制》,《新闻记者》2006年第2期。

谢婧:《以风险社会的视角看媒介恐慌的三个层次》,《东南传播》2008年第4期。

新闻出版总署:《记者不得以“曝光”要挟索财》,《城市党报研究》2010年第2期。

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沁:《博士生媒介素养教育隐忧及对策——基于浙江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继续教育》2010年第4期。

薛薇、陈欢歌:《基于excel的统计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严三九、王虎:《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报道策略分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为例》,《抗震救灾报道评析专辑》2008年第6期。

严怡宁:《透视CSA强力监管与传播自由》,《现代视听》2007年第12期。

颜烨:《安全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杨红霞:《政府与新闻媒体在信息公开中的角色定位——由“封口费”事件引发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9期。

姚德全、乔海曙,肖晓敏:《传媒安全与发展:一个资本运作视角的分析》,《新闻出版交流》2002年第6期。

叶海亚·R·伽摩利铂:《全球传播》,尹宏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殷晓蓉:《话语分析:如何为媒介社会语言实践提供说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管理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曾海芳:《管制、放松与整合——透视当前英国广播电视政策的改革》,《新闻记者》2007年第10期。

查华:《论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基本渠道》,《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