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13840200000019

第19章 “超级女声”:电视本体理念的思考(2)

四、从电视心理学角度——电视传媒构建统一的社会文化心态

电视节目要想真正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主办者必须深入地、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观众的心态、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是电视节目得以成功,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关键。不仅如此,优秀的电视节目,还可以促成、建立、普遍的社会文化心态,构成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1.求新心理

电视屏幕上类似“超级女声”的电视综艺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选秀节目并不少,甚至包括央视的“星光大道”、“非常6+1”、“梦想中国”、“幸运52”等,观众已经司空见惯。但总的看起来,太正规、太庄重、太仪式化,不是耍电视节目主持人,就是玩参赛者,比赛也过于程式化、标准化、贵族化。观众企求电视选秀节目的突破和创新。恰在此时,屏幕上杀出了全新的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自然会使观众耳目一新、精神一振。

2.求异心理

过去电视屏幕上的歌手、演唱,做派多是一个模式,矫揉造作、搔首弄姿、拿腔拿调,不是所谓传统的靓妹,就是所谓标准的酷哥,早已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超级女声”却一反常态,全部由民间产生,追求的是平民化、中性美的体现,无论是演唱的歌曲,还是青春的做派,都显得那么特别,那么有个性,均为观众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求异心理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3.期待心理

电视选秀节目,本身就造成和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超级女声”更是将这种期待心理推向了极致。从“海选”开始,观众就对自己所喜爱的女生抱有极大的期待,期望她能一路过关斩将,冲上冠军的宝座。特别是将两个女生推上残酷的PK台以后,更将观众的期待心理推向高潮。胜利者连同支持者,自然会欢呼雀跃,失败者连同支持者自然懊恼遗憾。但是,PK的结果,却使任何一方都获得了期待心理的巨大满足感。

4.自主心理

以往的电视选秀节目,决定权掌握在评委的手里,当评委将一个并不能让所有观众满意的结论强加给观众时,则使观众的自主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超级女声”却把这种“选秀”的最终权利真正交给了观众,从“海选”一路走来,都是观众在做主,观众说了算,观众的手机短信决定胜败。由于观众的自主心理受到了尊重,自然会将“超级女声”看做是自己的节目。

5.亲昵心理

只要是屏幕上的人物,都应与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切感,使人物成为观众身边的你我他。这样才能调动起观众的亲昵感,进而特别关注人物的命运,为人物的喜而喜,为人物的悲而悲。如果屏幕上的人物与观众的情感始终保持距离,观众的审美趣味自然会降低、衰减。“超级女声”一路走来,从“海选”开始,已经与观众建立了亲昵的情感,对观众来说,那些参赛的女孩,就像自己的姊妹、朋友、邻家女孩甚至女儿,她们的命运如何,她们的拼搏和坎坷,成功或者失败,自然会引起观众深切的关怀。每周五晚上都会守在电视屏幕前,一刻也不想离开。

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办者,除去要了解把握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之外,还需了解、把握节目参与者的心态,就“超级女声”来说,就是要了解和把握参赛者也就是“超女”们的心理活动。应该说主办者根据参赛者的心理需求,所进行的品牌确立和品牌宣传是十分成功的。

(1)“出名趁早”

“超级女声”的参赛者,多是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这一代的心理诉求,就是想“出名”,这甚至成了这一代人的精神符号。“超级女声”了解他们的心理,为其“出名”搭设了一个机会的“平台”,当然会使青少年趋之若鹜地奔走相告,结伴参与,顷刻间便汇成了拥挤的洪流。

(2)“不设门槛”

正是由于“超级女声”对80年代后青少年心理活动的深入了解,主办者才提出了“不设门槛”的销售策略,为女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平等而自由”的平台。所以奇迹出现了,报载:成都赛区报名的当天,报名点排了1公里长的队伍,造成交通堵塞。有的学校因去报名的人太多,不得不停课。有一篇报道的标题叫做:“万人逃课,只为报名超级女声”。可见其盛况不一般。

(3)“想唱就唱”

根据80年代后青少年特别需要“展现自我”的心理活动,“超级女声”提出了“想唱就唱”的口号,在“海选”中提出“仅仅给你30秒,你可以自由地展现你自己”。这对女生们无疑是巨大的鼓励。并进而提出:喜爱唱歌的女孩,不分唱法、不限年龄、不论容貌、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加。从而给女生们一个展现艺术的舞台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总之,“出名趁早”、“不设门槛”、“想唱就唱”这些品牌意识,都是在深入地把握了参赛者的心态之后而精心设置的。

但是,遗憾的是,“超级女声”的大结局,也就是最后的决赛,作为一台节目来说,却是失败的。说它失败,是因为它囿于舆论压力,办成了一台平庸的观众司空见惯的电视综艺晚会,完全违背了观众的求新、求异、求期待、求自主、求亲昵的心理审美需求。

五、从电视艺术学角度——电视传媒创造全新的日常审美观

音乐、歌唱是艺术,电视屏幕上传播的音乐、歌唱,自然就构成了电视艺术。而艺术本身都具有审美价值,那么“超级女声”作为电视艺术也就具有了独特审美价值,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日常审美观。

1.青春的美

参加“超级女声”的演出者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子,在她们身上呈现着青春的活力,鲜活的生命感,全身渗透着率真、自信、爽朗的品格。李宇春洋溢着演唱娴熟、动作大方的青春美,周笔畅彰显着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青春美,张靓颖焕发着个性独特、大气成熟的青春美。“超女”们所展现的正是一种“青春中国”的美。

2.个性的美

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虽然他们身上往往带着有悖于传统美德的地方,但他们个性较强,重在参与、勇于表现、追求快乐的气质,以及她们身上的自我与主见,让那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评委们诧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造就的新一代,有人将其称之为“新新人类族”。

在成都海选时,评委夏青问一位17岁的“超女”:“小家伙,你知道自己走音么?”

“超女”说:“我知道呀”。评委问:“你身边的人知道你走音么?”“超女”大方地说:“我爹我妈都说我走音走得很厉害。”评委问:“那你为什么还来参赛?”“超女”自然地反问道:“走音和参加‘超女’有什么关系吗?”多么有个性的新一代。

总之,自主、自由、自立、自信、自我、自强,是这一代“超级女声”们的个性标签,充满了现代的审美意识。

3.中性的美

“超级女声”三甲中的两匹“黑马”李宇春、周笔畅向电视屏幕的传统审美习惯发出了质疑,传统的审美习惯正在遭到颠覆。她们与娇美窈窕、端庄贤淑的中国传统美女标准相去甚远。不论着装、发式、歌声都属于“中性化”,恰恰是这“假小子”的形象,同样可以征服观众,颠倒众生。于是,“中性美”伴随着李宇春的帅气、周笔畅的爽朗,成了2005年又一个在大众中流行的新词汇。

中性风格挑战了传统审美习惯,模糊的性别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于是才有了中性风格的李宇春、周笔畅们横空出世,人气大旺。在这强调自我、标榜个性的E时代,性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性。

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美的大行其道并非偶然,它暗示着社会语境中潜藏的特定文化心理。

4.情感的美

有人批评“超级女声”是矫情,是作秀,是煽情,其实这是一种误读。“超级女声”一路走来所流露出来的,却恰恰是动人的真情的美。

在“5进3”的比赛中,最动人的一幕就是“感动妈妈”。特别是张靓颖的妈妈讲述女儿15岁时不分黑夜白日照顾生病的父母,困倦地睡着了,以致把鱼汤熬干的小故事,让这个一直骄傲、追求完美的女孩子哭得妆都花了。小靓颖在父亲去世后搂着妈妈说:“不怕,还有我”,这真挚的母女之情,难道说会是“装”的,“演”的,“秀”的?

在“5进3”的比赛中,经过两次PK赛,纪敏佳和何洁先后出局。何洁先后跟周笔畅和张靓颖拥抱告别。但是,在她拥抱跟她最要好的李宇春时,何洁再次痛哭起来。

李宇春更是紧紧抱着何洁张嘴大哭,这种情景,持续了好几分钟之久。当眼圈红红的35位昔日落选的“超女”唱起《朋友别哭》后,无数观众眼中的屏幕舞台早已被泪水所覆盖。这无疑已成为“超女”比赛的一个情感经典。这些普通的中国女生们为观众上演了一场平民版的“感动中国”。批评这是在“作秀”的人,还是尊重一下人包括自己在内的情感吧。

由于评委的真情投入,致使两位最有个性的评委做不下去,不得不“退”出。

先是女评委柯以敏的退出。其原因是:“特别是PK赛太残酷,在赵静怡被PK出局时,我就决心不当评委了。我是一个爱快乐的人,我很在乎feeling、感觉。在当初韩真真出局的时候,我就感觉受到了创伤,我跟黑楠就像病了一样,难受了一个礼拜。”

又说:“我非常爱这些进入八强的女生,她们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宝贝,我不知道要拿掉谁。我跟她们相处已经擦出爱的火花,她们每个人都非常非常优秀,非常非常的强。我觉得没有办法评选下去。所以我决定退出。”

5.艺术的美

有人评论说“超级女声”过于媚俗、低俗、庸俗,实在想象不出它庸俗在哪里?公平地说,它充满了清新、高雅的电视艺术的多元美。

青春的歌声美“超级女声”主要给人们带来的是少女歌声的美。用评委黑楠的话来说:“李宇春是一个明星,周笔畅是一个很好的歌手,张靓颖是一个永远跟自己挑战的灵魂式歌手。”观众强烈地感受到的是一种音乐的美,歌曲的美。

然而,有人指责她们是“一夜成名”,其实她们都是充满梦想,刻苦努力,有着坚实艺术基础和艺术造诣的热爱音乐的女孩。

精彩的竞赛美有人说跟踪着“超级女声”犹如看优秀电视连续剧,只要看上一集,就会跟随着一直看到“剧终”。的确,“超级女声”要是作为一部电视剧,她有人物——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有情节——一场场的歌唱比赛;有故事——每个超女的人生故事;有情感——选手与“粉丝”之情,选手与父母之情,选手与评委之情;有悬念——残酷的PK构成一场场紧张的悬念……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竞赛美的审美享受。

动情的场景美“超级女声”所体现的一场场的比赛场景,给观众带来一幕幕的场景美:“原生态”场景的真实美;比赛现场场景的紧迫美;PK竞技场景的悬念美;“感动妈妈”场景的动情美;评委评议现场的思辨美,等等。

“超级女声”,的确提供了许多值得电视人认真思考的电视本体新理念,值得我们认真的总结、吸收、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