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网络传播概论
13840100000034

第34章 网络舆论(6)

人民网的“人民时评”之所以被誉为“网上第一评”,就是得益于其主旋律与多元化的巧妙结合。作为人民网的评论专栏,“人民时评”本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适应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运用灵活的评论形式覆盖广泛的评论题材,引导网民冷静、深刻地认识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在多元中坚持主导,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作者构成来看,“人民时评”以职业评论员为主,也有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通网民,这样既保证了稿源的多元性,又有效地利用了人民日报社的资源,保证了评论作品的高品质;从题材来看,“人民时评”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但主要以社会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问题和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为主,引导人民群众进行正确认识,即使是以小事为话题,也能够由浅入深,引发出一连串深刻的思考;从评论风格上看,“人民时评”具有网络评论的多彩风格,特别是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网络写手,给“人民时评”带来了活力和多元的魅力,但所有作者体现出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关注国家,关注民生,引导主流文化,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准确地定位和有效地组织,“人民时评”不仅没有使网络的自由开放变得混乱,而且还将其作为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通过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新闻评论,吸引了受众的关注,实现了有效聚合网络舆论、弘扬社会主流舆论的目标。

3.注重实效——在具体引导中讲究方法

就新闻传播范围来讲,互联网意味着把我国的新闻宣传置于世界化的模拟社会——网络之中,大量的信息从各个不同的信源涌来,受众可以直接接触到所需信息。

我国新闻传媒常用的传统手段:不予报道、推迟报道、省略报道、内外有别报道等都将因互联网而无法有效运作。要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网络媒体也必须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在具体引导中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首先,网络媒体要积极把握报道主动权。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媒体已无法拥有以往传统媒体那样的信息优先发布权和控制权,对一些重要、敏感的新闻信息,如果网站不迅速做出反应,往往会失去制造舆论的先机,导致舆论引导中的被动。在网络中,你不报道,总有人报道,这些人可以是当事人、目击者,也可以是境外媒体。优秀的新闻网站应及时关注重大、敏感的新闻事件,及时领先于潜在的竞争者做出正确的反应,才能有效引导舆论,成为社会的“安全阀”、“减震器”。网络上的舆论主动权之争很大程度上在于网络新闻的及时、全面报道和恰当、快速评论。按照新闻报道的框架理论,第一家进行及时全面报道的媒体和第一家进行恰当、快速评论的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能否成为大众的议题,以及大众怎么去理解新闻,从而控制舆论的基本走向。

2007年夏,淮河流域持续暴雨,新华网在第一时间推出动态报道——《淮河上游降特大暴雨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安徽:因灾死亡28人部分公路恢复通车》、《安徽因灾紧急转移近50万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派出20多支医疗队进淮河灾区》、《江苏4.7万被紧急转移灾民正在得到安置》、《中央下拨1.59亿元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等等,向网民客观、全面地报道了最新的灾情信息。这样的报道,非但不会引起恐慌,反而能够迅速稳定民心。

其次,网络媒体要改变以往的受众观,积极利用网络快速有效的交互式反馈机制反映和引导舆论。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媒介市场,舆论不过是大众媒介内容的反映,受众接触媒介不希望陷入被操纵的境地,而是渴望平等交流。网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别于传统媒介从单方面意愿出发去引导舆论,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这种交互性要求将受众看成平等交流的对象而非被动的靶子。交互式手段将过去主要通过民间渠道传播的声音引向了主流渠道,使民意的表达更加畅达,它将过去被掩盖的方面揭示出来,从而使主流新闻媒介更好地观察自己所要引导的舆论方向与现实的民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也进一步益于判断自己的舆论导向是否合理,需要做哪些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最后,网络媒体应该建立一种以服务为手段、以引导为目的的“服务—引导”传播观念。这种传播观念是当下网络中技术、政治、经济和受众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其根本在于树立服务受众的传播心态,寓引导于服务之中。传统的传者中心的“宣传型”传播观念和绝对的“受众中心论”是不符合网络传播规律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两个极端。只有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同时考虑传者的需要和传播的社会效果,积极引导受众,才能促进社会的整合、发展和进步。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1.保证信息通畅

2007年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相比以前的草案(一审稿)有两处重要的修改:一是删除了第57条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二是删除了第45条中“并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管理”

这句话。这说明,在行政机构对信息控制权与信息公开原则的权衡中,最高立法机构最终倾向于对“信息公开”原则的捍卫,“信息公开”原则在国家理念中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和最高立法层次的肯定。

信息不畅是舆论引导的最大的障碍,给网络谣言的滋生和快速传播提供机会的往往是包括重点新闻网站在内的主流声音的缺失。当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地方和企业往往采取回避、堵击等方法,缺乏疏导的理念。事实上,在网络时代,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这种保守、被动的管理方式只能使事态变得事与愿违。正常信息流通渠道的过度控制会使真实信息在十分有限的流动中不断遗漏,容易使虚假信息通过其他渠道的广泛传播而不断增加,以致引起公众的恐慌,造成政府形象的损害及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丧失。

在今天这样的多元化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极易在受众心中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信息发布部门要及时地把处理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既能赢得媒体和网民的信任,也能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权。

政府着力打造优质的政府信息沟通平台,与网络媒体相互配合,对于形成主流舆论也十分重要。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公民参政的意识和途径,公民的话语权得到了很大提升,网络媒体也因此成为聚集人气的意见表达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立双向互动的政府信息沟通渠道和信息发布机制,打造优质的政府信息沟通平台,不仅是对公众民意诉求渴望和知情权的尊重,更是一个高效、负责的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政府建设优质的信息沟通平台作用可谓巨大:一是可以利用主流网站的信息“把关人”

机制,向公众提供可控信息,引导舆论;二是可以通过网站公开政策文件,发布政务信息,开展业务咨询,增加工作透明度,为公众提供更多参与和监督政府工作的渠道;三是可与媒体网站互动,针对政府的重大主张、重大行动、重大决策,通过建立专版、开设论坛等方式,发布新闻或与网民对话,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从而做出正确决策。此外,尽快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和重大案件,由负责处置的主管部门新闻发言人主动配合网络媒体保持信息的畅通,这也是实现从正面引导舆论不可或缺的途径。总之,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既能及时了解、掌握舆情动向,又能给公众解疑释惑,是网络舆论引导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重视“软”引导,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要有效影响网络舆论,严格的把关和强制性的“硬”措施必不可少。通常是运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如论坛管理者具有选择、取舍来帖的权利,可以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删除、锁定、解锁、移动、置顶、奖励、惩罚等。但是如果一味依靠这种“硬”手段,不利于网站的民意汇集,也很难引导舆论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因此,网络媒体应当更重视“软”引导、“隐性”引导,努力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

第一,网络媒体应充分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论”认为,意见通常从传播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

“意见领袖”就是人群中比较活跃的部分,他们比一般的人更多地接触媒介,比一般的人知道更多的媒介内容。他们把他们所知的东西,“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以至对这些“不太活跃者”产生决策上的影响。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就有一大批这样的意见领袖。如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新闻网站都设有讨论区,讨论区下面还设有分类版区,主持论坛的“版主”便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当今有许多网站都开始注重培养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上的独特所用。如千龙新闻网(www.qianlong.com)的“千龙评论”频道既有网民自由发言、真实表达的“网言网语”栏目,同时也有主要由千龙新闻网的特约撰稿人撰写的“千龙时评”。“千龙时评”作为千龙网的品牌专栏做到了每天一文,作者大多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是资深评论员,他们往往能够起到普通网民不能起到的作用,发出理智冷静的声音来影响舆论。

第二,尽管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很可能会减小,但在网络中议程设置仍然以一定的形式存在着。那么,应当如何发挥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呢?由于网民身份、职业、经历各不相同,所关注的话题也差异极大,由此造成网上舆论的多元和分散。

网络编辑应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信息过滤作用,精心筛选当日新闻,置于网页显著位置,并提供相关主题的超链接。当然,网络议程设置不仅体现在网页新闻上,还体现在网络论坛里。网络论坛中的议题设置主要表现为设立讨论主题。围绕国际国内发生的和读者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而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是网络论坛的习惯做法。如人民网“强国论坛”每天设置“推荐讨论”就是在考虑网民的讨论兴趣上,选择有质量的用户原创帖子或热点讨论新闻帖子进行推荐,引导网民对此话题发表意见和观点,在舆论引导上收到了良好效果。还有“特别策划”栏目每天刊发一篇对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的综述性报道,以开掘网络报道的深度,让网民既观全貌,又得“要领”。网络专题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另一种“隐形”而有效的手段。网络专题能把分散的信息以比较隐性、客观的方式集中起来,给予特定事件以突出的强调处理,以达到与受众进行良性互动、引导舆论走向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即希望现实的舆论呈现出引导者头脑里既定的理想图像,而议程设置作为一种媒介的功能则是客观的,只有遵循一定的条件,才可能使媒介的议程转变为公众的议程,成为舆论的一部分。”可见,媒体单方面的议程设置愿望与努力,并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效果,我们需要重视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因此,在舆论引导中为了避免“推定效果”,网络媒体有必要对受众进行研究。在信息传播前后,网络传播者应该对受众进行一定的研究与预测:受众是否会对自己发送的信息感兴趣?若不感兴趣,应该如何来改善内容或发送方式?受者对信息的价值判断是否会与自己基本保持一致?如有偏差,如何调整?等等。

第三,要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构建网络伦理。麦克卢汉说过:“由于电力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点的速度产生内爆,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提到了很高的程度。”由于网络的隐匿性,使得传统道德在网络时代发生了异化,但无论网络交往如何具有匿名性,其行为主体还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人,个人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网络交往行为的文明程度。在特定的舆论环境下,如果网民对各种信息缺乏基本的理性认识和批判意识,就容易被利用,甚至成为“网络暴民”。因此,我们必须对现实社会的公民进行网络素养教育,为成功引导网络舆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