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13840000000010

第10章 广播媒体主持人的基本素质(7)

规章只能规定“硬件”,没法判别“软件”。遵章守时、流程无误只能说明主持人遵守岗位纪律,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只能靠主持人自觉地去“贯彻”,毕竟要“干一行,爱一行”。如果对工资不满意,可以找领导谈谈,对什么人看不惯、不想合作也可以找领导说说。心里有怨气,千万别坐在话筒前。要知道,主持人一个人说话,会有多少人在听?主持人的精神状态是会影响到听众的,因为精神状态决定语气、语感以及语言,积极的精神面貌传达的是积极的情感内容,反之亦然。“劣播”这种让自己和别人都不舒服的事咱可千万别干,有意的“劣播”有损主持人的职业道德,违反职业精神,于情于理都不应该是一位媒体工作者应该做的。空播、漏播、劣播对主持人而言可能只是一次事故,但对于媒体而言,这会给媒体公信力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媒体丧失了公信力,失去了听众,那还谈什么“竞争力”?

关于主持人的“纪律和岗位意识”,内容不多,但必须要强调,它是主持人基本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据说北京人艺在演员排练的时候会在排练场上悬挂一个条幅,“戏比天大”,而我们主持人应该在心里时时刻刻告诉自己:“责任重于泰山。”

五、团队意识

“团队”这个词已然成为新世纪的时尚用语。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推崇“个人英雄主义”,是因为所有人具备大致相同的劳动技能,这就使得能力排名有了统一的标准。而工业社会更注重分工协作,多个熟练工种共同完成工作,以便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劳动生产率。由此,产生了“合作”的概念。毫无疑问,信息社会的云彩飘到工业时代,生存状态的改变使得“紧密合作”成为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因为“头脑风暴”逐渐取代了重复劳动,思维意识领域的合作被实践证明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由此,团队的概念不再是简单的“分工”,而是把“1+1>;2”的课题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团队意识”对于主持人来讲,意味着什么?对于处在广播节目核心位置的主持人,“1+1>;2”的效果真的存在吗?以前,我们经常听到主持人在节目结束的时候,会说到:“主持人代表编辑、导播、监制感谢大家的收听。”这是在热线电话互动的时代最为标志性的结束语。现在,节目制作水准和传输技术的提高,让广播在技术层面更趋于完善,比如短信和网络的使用就解放了专门接电话那哥们儿。而主持人主导下的节目,似乎编辑也变得不太重要,这样的结论未免草率,还是要在具体节目的分工和运作中看编辑的作用。

主持人的所处的团队,大到一个台、一个频率,小到具体的节目制作团队和与搭档组成的主持团队。主持人的“团队意识”在各个团队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频率是一个大的团队,主持人作为某一个台、某一个频率的主持人,是构成整个台、整个频率的一分子。都知道东西是由分子组成的,可是单把分子拿出来,那不叫东西。按照整个台、整个频率的整体规划,认真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这就是“团队意识”。这个层面的“团队意识”可能更多的是影响媒体单位的整体形象。比如,北京电台搞了几届“听众最喜爱的主持人评选”,其中一项活动就是主持人与听众见面会。这项活动就需要主持人、营销策划人员等协同合作,共同为媒体的整体形象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这种见面会一般安排在周末,主要为了让听众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参加活动。可能有的主持人是在本台内跨频率主持节目,那他就要根据不同频率的安排参加几次见面活动。比方说,你这周特别累,赶上周末本来想好好歇歇,可是碰巧赶上一天有三场见面会,是三个频率的不同节目,时间还不连着,在室外大太阳下一等就是一天。可是为了举办好这个活动,有多少人在幕后忙活?从策划到布置场地,从设计宣传语到发布广告,从组织听众到现场疏导……多少工种的忙活就为了主持人在台上和听众聊聊天。这种情况下你能不去吗?忍心不去吗?你说这些哥们儿是为了自己吗?

是为了主持人吗?都不是,是为了组织、为了电台、为了媒体形象。你能克服所有的困难,积极参与频率、参与台里的活动,这就是“团队精神”在闪光。

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有点“营销推广”的意思,没错,媒体是需要经营的,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的运作机制转变的体现。频率和节目的“营销、推广、拓展”是一个与节目制作并重的环节,这是节目得以创收、从而获得资源、延续生命力的基础。所以,负责“营销、推广、拓展”的朋友们是广播媒体中的重要团队。主持人不要以为自己只负责节目而把自己划到“节目制作团队”中,而不重视营销推广。作为广播节目的主导和品牌建立者,主持人应该积极配合营销推广,自觉地加入到营销团队中,加强沟通,配合宣传推广。

在节目制作团队中,主持人在节目中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是说,编辑就不重要——当然,本条仅针对有编辑的节目而言,对于编播一体的主持人,本条可以忽略。主持人的作用是能够把书面的文字,通过听众喜爱的语言方式传达出去,虽然这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

编辑毕竟专门从事文字工作,在选题、策划、撰稿方面有主持人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发挥各自优势,台前的和幕后的经常头脑风暴一番,集体策划好点子、好创意,再由文字功力较强的编辑具体落实内容,最终由综合素质比较全面的主持人完成“传送”工作——这多和谐(当然,作为主持人的我,写到此处小小自豪了一把)。中国有句老话:你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潜台词就是“团队”的力量要大于个人的力量。

因此,主持人要清楚:单打独斗的农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处在新世纪的我们,要善于团结同志,善于处理团队内部的各种关系,发挥各人所长,集合各自优势,全力出击,做一档既“好听”又“好听”的节目(非郭德纲式句子不足以表达我激动的心情)。

主持人除了对频率、对营销、对节目要有团队意识,对同一话筒前的搭档更要有合作观念——搭档更是一个团队。几位主持人组成的团队,不仅仅是合作那么简单,而是要在风格上一致、特色上互补、配合上默契、衔接上放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从我主持的经历上看,我更愿意和男主持人搭档。我的主持风格是比较轻松幽默的,拿搭档调侃几句,给听众逗个乐是家常便饭。对于调侃,男主持人一般都不往心里去,还能相互调侃几句,所以我们的节目经常有“神来之语”,绝对没有刻意准备,反正是侃着侃着就侃出“语录”来了。而女主持人心胸宽得跟大海似的真不多见,一般是长相不能说、身高不能说、身材不能说、年龄不能说……那我就少了很多可以拿来逗乐的话题。所以,我更愿意选择男性搭档。总结起来就是:选择搭档一定要从节目本身的风格出发,寻找能够完美表达节目内容的合作伙伴;几位主持人,风格互补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样的搭档就算是找成功了。要不给您看看和我搭伙这几位?

2007年以后,主持《1039交通服务热线》的是“武林王”。

因为王为、武军、林贺都是男主持人,而且都开车,驾龄多年。

因为这是个修车的节目,男性听众比较多,“武林王”符合这个节目的特点,比较容易上手,和大家说些心窝子话。王为从事广播已经10多年了,主持娱乐服务节目有着相当的经验,在节目中能驾驭话题的走向,说很多喜闻乐见的事,深受大家喜欢和追捧。武军比较稳重,但很幽默,而且是那种冷幽默,很有直播感觉。林贺虽然声音显得有些老,但非常年轻,很有活力,反应快,最重要的他是个爱车到极限的人,与车的亲密接触可以给节目带来新的东西。“武林王”的组合随着磨合的深入也在走向更加的默契成熟。

因为《1039交通服务热线》是一档知识性比较强的咨询服务类节目,这个节目内容就决定了主持人第一要具备一定的汽车知识,最起码是愿意不断去学习汽车知识的人。第二,节目基调是轻松的、娱乐化的,要求主持人要有“能侃”的基因。第三,三个人风格互补,有负责出题的,有负责接题的,有负责起头的,有负责猛侃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因此才能产生《1039交通服务热线》独特的节目风格。说到“默契”,我有一个比喻:“俩人搭档主持,其实就跟两口子过日子一样。”

搭档配合默契的关键,就像两口子一样,第一要互补,第二要包容,第三要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俩人搭档主持,不管是年龄还是生活经历,无论是性格还是喜好习性,取长补短一进一退,这样的节目听起来才有滋有味,不至于走路一顺边儿。然后得互相包容,既然都互补了,那差异是肯定的。认为能改变对方是想当然,天天忍着也迟早有一天把自己弄疯,只有把对方的毛病习惯怪癖均转化为特色,那俩人的感觉就升华了。最关键是俩人都得放下私心杂念,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会让许多问题不成问题,即使炒勺天天碰锅沿,碰出的也会是快乐的音符。

这么一说,您就明白了“团队意识”不是喊口号的大帽子,这是和您的搭档共同克服苦难、实现理想的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最朴素的团队意识。把这种意识牢记在心里,就能自觉地把自己融入整个组织,就能跟其他同事和谐共处,就能和搭档在节目里敞开了说——您知道自己说了这句,旁边那位接得更精彩,根本不用提前写稿儿,这就是默契。请看王为和武军在《1039交通服务热线》中搭档的几个片段:

6723:胖总说话很像是港台明星嘛!

王为:您是说需要加字幕嘛?

武军:我发现杨总说话的时候老像打快板,胖总说话的时候老像弹吉他。

王为:你是说胖总乱弹琴?!

王为:先给一位朋友解解心烦。

2238:今天哥们儿可郁闷了,今天我在南四环碰见一个姐姐开捷达,车号京EL的,她的右后胎亏气瘪着呢,我就提醒她,她张嘴就骂我,给我气得,不行不行的!

武军:这人真够不开面的。

王为:我怀疑可能是您提醒人家的语气是不对的,2238,有可能吧?

武军:他怎么提醒?

王为:——哎,姐姐你的胎瘪了!

武军:——臭流氓碍你什么事!

请看王为和朝东在《1039交通服务热线》中搭档的几个片段:王为:2660说:“东哥,去踢球了吧,是不是球没踢着,还得到门后面找鞋去呢。”鞋抡出去了,还砸着另外一只脚的脚后跟了。

朝东:对,然后就摔一大跟头,你说我这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我不可能……我从小到大踢球,我百发……

王为:嗯?

朝东:百发十一中!

王为:刚才有人发短信,说咱们台春晓的声音,就像来自天堂的声音。

朝东:对啊没错!我们俩的声音跟春晓一比,那就是来自地狱的声音……不过没关系,没有我们的衬托,您哪知道天堂声音的美妙呢?

六、服务意识

服务是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媒体主持人需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服务。为您所在的媒体服务,为您所在媒体从属的阶级服务,为您所在媒体从属的阶级里面的人服务。如果把媒体比喻成一个大饭店,主持人的位置更像是……服务员?那还不至于。算是厨师吧,毕竟都是技术工种。

那为什么我要强调一下主持人要有“服务意识”呢?您说,我不研究那么深,每天好好做节目,领导也满意,听众也喜欢,这不挺好吗?

没错,我们绝大部分主持人其实是在兢兢业业地主动服务着。但是大家更不要忽略了一点:意识决定态度。主持人的服务意识决定了主持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否具有服务意识,决定了一位主持人是否具有谦虚的姿态,是否具有善于吸收各方面意见的胸怀,是否具有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是否具有勇于承担风险的责任感,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是否具有敢于挑战自己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否具有辨别是非关爱弱势的人文关怀……这些都取决于“服务意识”在主持人脑中“有”还是“没有”。

有个问题我问过自己,也问过别人:“节目归根到底是给谁做的?”

有人说节目是做给听众的,有人说主持人是党的喉舌,节目自然是做给国家的,而我说节目是做给时代的。这些说法都没有错,只是角度不同。实际上,节目做给谁,主持人就为谁而服务。

节目首先是服务于听众的。无论什么类型的节目,最终提供给受众的其实就是各种类型的服务。新闻节目、资讯节目提供的是信息服务,音乐节目、娱乐节目提供的是情感服务,访谈节目、热线节目提供的是心理服务……既然做节目就是做服务,那就一定要把内容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像中秋节的天价月饼——都贵在包装上了,这样的本末倒置不长久。老百姓过日子图的是实在,听众听节目也一样,内容上要实在,信息量一定要够。

以“服务意识”为出发点,我谈谈我做《1039交通服务热线》的感受,说说我们是如何定位这档“服务”类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