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13839900000017

第17章 电视采访策划(7)

第四节策划的基本要求

一、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基础

电视采访策划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充分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它为新闻报道道提供灵魂和方向。

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已经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前期调查工作机制。《新闻调查》作为调查性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目前已形成了由固定人选组成的“策划组”,在“前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每一期报道提供一个详细的策划方案。所谓“前前期”,是指在前期采访拍摄之前的采访调查,是介于选题确定和前期拍摄之间的工作环节。前前期的工作任务是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确定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的被访人,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策划完成前前期调查后,如果发现节目难以进行拍摄,要向制片人提交书面报告;如可以拍摄,编导应拟定书面拍摄方案,提交制片人,经策划会讨论、制片人认可后进入拍摄阶段。

二、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新闻采访的策划必须严格遵循新闻规律来进行,新闻采访应该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策划不能无中生有地制造新闻事件,不能凭空想象和捏造,更不能通过揭私等手段来制造新闻事件。比如说现在颇受争议的考验式隐形采访拍摄,即在被摄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预设许多圈套,考验被访人的行为及形态。多年以前,某电视台为了调查社会上人们是否真的乐于助人,派一名记者假扮成盲人在街头行走,假装遇到许多困难,然后用隐藏的摄像机拍下人们对这位假盲人的态度——这种从开始就对观众、对行人不真诚的采访策划,即使真的拍到了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也是违背新闻规律的,不值得提倡。

三、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策划方案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它应该由经验比较丰富的记者来完成。经历过各种现场的记者能在策划时比较准确地预测策划方案是否可行,避免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以及情况变化带来的“停摆”。在这方面,《新闻调查》已经做了多年的探索。关于其策划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新闻调查》前编导刘春谈到:《新闻调查》节目的策划,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45分钟的节目,单靠个人的智慧、单靠记者和编导的前期把握很难完成,于是,我们想通过策划,给前期采访一个智力上的支持。最初,我们请了北京的一些电视圈外的学者定期开策划会,对某一选题进行论证,他们主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和前瞻性建议,但具体节目的采编制作还是由编导记者完成,由此开启了策划之路。这种策划方式进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这些学者对策划工作仅仅是客串参与,无法自始至终关注这项工作;二是有时编导较难准确把握策划建议,使节目质量难以保证平稳。由于很多东西要到前期拍摄时才知道,编导的压力仍旧太太。这样我们又想出一个点子:请一批外面的人过来形成一个固定的策划圈,每当选题出来后,先由他们到实地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确定节目的报道思路,结果这种方式为编导提供了更大的帮助,但同时又遇到一个问题:这些策划人员先前几乎没有任何电视新闻工作经验,他们可以搜集丰富的资料,并提供一份可看性很强的文字方案,但离节目状态仍旧很远,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于是,我们又借鉴国外的做法,想通过社会化分工,通过一个工业化流程使节目正常运作,抽调有电视工作经验的人来专职策划,最终拿出一份非常详细的表格式策划案,策划工作具体到采访对象的选择,提问的方式,镜头设计以及串场等。

四、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有应变的多个方案

为了应变现场,策划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甚至麻烦,制定几套方案,以便一套方案行不通时依然有后备方案可以继续采访。否则,记者到了新闻现场会因为事件的突变而出现思绪混乱,无法高质量地完成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策划的重点在行动方案、风格样式、应变方案等,而具体情节、人物行为、对话等全靠现场的抓取和选择。

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可预知的新闻事件的采访前,电视记者应该对拍摄现场进行事前的勘测,作好充分的技术准备,确定好机位,设计合理的运动路线。电视记者还要在拍摄前作好设备的检查,带好所有拍摄必需的各种设备,防止因“小”而失“大”。

当然,在实际的采访中,很多纪实性的节目的策划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蓝本。节目最后完成的时候,我们再把最初的策划拿出来比对,也许会发现作品完全没有了当初设想和策划的影子。比如《新闻调查》“大官村里选村官”这个主题性的报道,在节目的实际拍摄中,出现了与策划案完全不一样的情况,记者根据当地村民的竞选实际过程结构出了完全超出策划案的调查报道。还有一些策划案是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调整的,比如,采访对象、采访现场发生了变化,这些状况可能都有,这就需要记者在前期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带有开放的心态,在实际拍摄中不断调整报道方案。

附录: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策划案

1998春天,《新闻调查》成立了“策划组”,设置专职策划,对每期节目进行前期策划,为记者编导的采编环节提供更先一步的智力支持。策划者的策划工作大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信息的收集:用各种渠道,查找资料,访谈当事人和知情者,为节目搜集大量背景资料并进行处理,初步明确主题方向,形成节目观点。二步是节目样式的设计: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电视化”,利用电视手段进行表现,进一步明确节目的基本结构、主要采访对象、记者出镜状态、设问问题、开场白、串场、演播室包装以及摄像、照明、特技等各个环节。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策划案

揭秘亿霖神话本策划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策划原案,在收录本书过程中,作者做了部分字句修改。作者在此感谢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特别节目组负责人王猛先生、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编导武卿先生。(2007年5月23日播出)

策划:王猛 编导:武卿

【编导阐述及主题思想】

我国森林资源匮乏,仅占世界林木资源的3%,而人口却占了全世界的22%,木材供需矛盾十分严重;2002年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工程的最后一个工程“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随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发布,国家合作造林的政策大门敞开,托管造林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地面。

托管造林模式是指,造林公司承包、收购某地区已有林地或新造林地,再将林地以单位面积出售给投资者,同时林木权也流转给投资者,投资者再委托造林公司进行管护经营,到一定年限后,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利益分配。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最大程度地把市民、农户、公司的利益连在一起——市民出资成了林场主,等于有了自己的“绿色银行”;农户供地有了租金,自己变成了林业管护工人;公司流动资金良性周转。且由于托管造林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三方营林的积极性,因此受益越来越多,而且生态环境也得以改善。

但是从一开始,托管造林行业在我国就没有得到好的规范:资金难监管、宣传有夸大、林权证作假、疑似搞传销,监管漏洞逐渐扩大。这些,都成了亿霖传销大案的制度成因。

以赵鹏运为主的亿霖集团的主干,是一批资深传销者。他们有包括5个子公司、2家分公司、12家关联公司在内的庞大的传销网络;他们有严格而庞大的销售金字塔:以分公司总经理为主,下设有部长、经理、主管、销售代表等职;他们一反以往传销在地下秘密进行的方式,大规模公开进行集团化经营。他们倒卖了11省市的林地,两年卖掉34万亩地,骗了22000人,非法经营额达16.8亿元。

2006年12月1日起,他们在北京相继被逮捕。

一面是北京历史上最大的传销案,一面是中国林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现实,亿霖大案之后,如何恢复林改进程中的林业产业信心,相关规范如何建立,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调查要点】

1.事实调查:从“人员”和“技术”两方面入手,揭示“亿霖”集团非法获利16.8亿元的原因——人员又包括人与人间的关系,人的经历故事。

2.心理调查:围绕“逐利”与“骗术”两方面,展示各个利益团体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态。

3.反思:投资者?广告代言人及媒体?公安局?林业局?社会各行业都需要以人为本健全法制。

题眼:钱,骗;

【内容概述】

一帮来自东北的资深传销者,利用国家的林业政策法律监管方面的漏洞,在北京利用传销方式圈钱,后来又被公安机关抓获彻底“载倒”;以记者为主体、以记者行动为主线,调查加纪实拍摄,有极强的侦探片感觉。

【矛盾分析】

主要矛盾:投资人——葛优和媒体、亿霖、公安、林业(可怜所有人都在向他们发飙)

次要矛盾:专家——葛优和媒体、亿霖、公安、林业

部分亿霖残余部众——公安及政府

公安——亿霖

广告代言人——亿霖

【结构方式】

1.以记者调查亿霖骗术为主线,把对投资者、广告代言人及媒体、犯罪嫌疑人及其工作人员、公安、林业、工商、专家等利益团体的调查串起来,挖掘各自的心理状态,使社会众生相在主线的串联下浑然一体,最终使成片的结构就像一座倒金字塔;

2.现象篇(两位投资者的故事),揭示篇(揭示何人用何方法干何事然后推理出后果),反思篇(关于揭示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3.倒金字塔、倒剥笋结构:切口很小,一点点走成线形结构,最后完整展现整个金字塔。

【主要人物】

可调查的利益团体——

投资者

广告代言人,发布广告的各级、各类媒体;

亿霖:金字塔上的各层级;

政府部门:公安局、林业局、工商局;

专家:林业专家、法律及犯罪心理学方面的专家。

人物——

1.投资者:张清平、韩素兰;

张清平:女,73岁,高级知识分子,和老伴儿遛胡同时“被亿霖的销售人员包围”,被劝说着拿了外孙的生活费,买了120亩林地,花了约40万;后无意中发现自己买的内蒙通辽的林地,根本不像合同中说得那么好,于是认定“亿霖”是个骗局。因受骗的事,常和老头吵架。张清平曾组建过针对亿霖投资人的维权组织,用以揭露亿霖骗局。她说,对亿霖公司在全国其他省市的七块林地的情况,自己都掌握。

韩素兰:女,63岁,退休教师。2004年10月底,看报上的广告去亿霖公司“应聘”,后被劝说拿出所有积蓄并向姊妹借钱买了160亩林地。2005年初发现林地不好,就去退地,亿霖公司以“退地就要损失8万”为由说服她不要退;拿到林权证后,她去内蒙看了自己买的地,发现地很差,而且没有得到合同中规定的管护。韩素兰表示要告亿霖公司和内蒙当地的林业局。

2.广告代言人葛优;

3.亿霖:赵鹏运、赵代红;英晓明,部长刘兰,经理谭得智,讲师谷颜;

4.公安局:经侦处工作人员1名,预审处工作人员1名,领导1名;

5.林业局:政策法规处的同志;

6.工商局:直销管理局;

7.林业专家:陈章水

法律及犯罪心理研究方面的专家:长期关注亿霖案的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北京汇加律师事务所邱宝昌律师

8.内蒙通辽林业工作人员

【演播室】略

【成片概貌】

第一部分现象篇3分钟

【调查要点及质疑点】

1.亿霖广告:葛优广告出现,此广告以各种形式飞遍千家万户,很多人做起了绿色的梦,而广告主就是位于长安大戏院的亿霖公司。除了做宣传林业托管项目的广告外,亿霖公司还大打招聘广告,其承诺的高薪让海淀区的退休教师韩素兰动心了。

2.韩素兰:为什么要去工作?广告的内容是什么?是怎样去应聘的?谁接待的?进入之后的经历是什么?(假招聘,洗脑,看到了公司规模和葛优广告放心,一对一各个击破防止交叉感染,挑选人苗,劝买:效益、售价、林地情况和托管)决定买林地时的梦想和目标?买地时有没有去看过?买的人多么?不久后发现的问题?(沙砣子、无托管)之后的心情如何?

3.张清平:与她命运相似的还有张清平。(韩张二人故事可并列、可交叉)

4.报案立案:韩、张二人都到公安局报了案。公安局经侦处的工作人员老王,到内蒙后调查发现:林地确实很差。随着报案的人越来越多,2006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开始对“亿霖”进行秘密调查。在大量访问侦察的基础上,他们发现了很多疑点——

悬念1:亿霖到底是怎样的公司?以葛优为广告代言人的公司难道有假?韩、张二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