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09
13839800000157

第157章 外国人酷爱中国古典书籍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少现代的成功者都以中国古典书籍作为案头常备的书籍。

《孙子兵法》虽然是距今约2500年前的兵书,但是,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很多战略和战术都以此作为参照;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还有在世界杯上连胜11场的葡萄牙足球队教练斯科拉里,他们都把这本书随时带在身边,对其爱不释手。美国网上零售巨头亚马逊公司评选的2001年度全美最畅销人文书即是《孙子兵法》。

《论语》和《孟子》堪称东方伦理的源流。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却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这两本书中包含的“革命思想”被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接受,成为打倒波旁王朝的动力源泉。即使从现代来看,日本软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北尾吉孝、日本东海铁路公司董事长葛西敬、渡美公司总裁渡边美树等事业的成功者,也都非常爱读《论语》等儒家经典。

在美国还有一个有趣的事例。据说使iPod媒体播放器风靡世界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深受“老庄思想”和“禅宗”的影响,在每每作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要打坐冥思。

中国的古典影响了全世界的成功者和胜利者,其力量源泉何在?

《论语》:孔子强调人之本色

“像你这样的金融专家为什么还要学习《论语》呢?”

在一次学习《论语》的课堂上,笔者向一名30多岁的就职于大金融机构的员工提出这样的问题。

他的回答是:“我经常会遭遇别人的冷眼,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因此希望通过学习《论语》,了解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当时,日本金融机构贷款问题成堆,受到媒体的强烈批评。

人活到三四十岁,成了企业或机构的中层管理人员,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和疑问: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作为组织中的一员一直工作到老吗?什么样的人生能够让人没有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对于被这些问题困扰的人来说,《论语》堪称最好的参考书。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的生活方式和处世之道,概括起来就是:快乐地分享自己、部下、孩子以及组织的成长过程,乐于把好的传统留给子孙,让自己成为历史的榜样。

实际上,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

说到《论语》,不免给人一种一本正经、高深莫测的印象,但实际上,《论语》的主人公孔子恰恰是一位体察人情、不避讳人的真实欲望、有血有肉的圣人。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篇》)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人都好色,但是爱德到了如同好色地步的人实在少见。”将好色与道德相提并论,古往今来,这样做的恐怕只有孔子。反过来说,正是孔子这种不否定人性中的俗的一面的人,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这就是孔子,这就是《论语》。

《孙子兵法》:与“胜”同样重要的是“不败”

《孙子兵法》是2500年前撰写的一部兵书,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读的经典,它一反所谓的“战争常识”,提出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在如何辨别胜负结果的问题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习惯于按照“胜方”和“败方”的概念来划分。一提到战争和竞争,人们一般想到的都是“胜方”和“败方”。然而,《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却不这么认为,他指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军形篇》)也就是说,战争的结果除了胜和败以外,还有“不败”的状态。

的确,无论是在商场上,还是在个人生活方面,“完全失败”或者“无可挽回”的情况并不很多。相反,没有取胜但也称不上失败的“不败”的状况似乎更多。

只要在斗争中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在生活中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顽强拼搏,这种“不败”的局面就能够得到维持。也就是说,成败在于自己的努力。

与非胜即败的单纯二分法相比,《孙子兵法》中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战争的内涵,便于人们在实战中更灵活地应用。

不仅如此,孙武还对“战争的必要性”这一涉及战略基础的问题提出了大胆质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这是一句人所共知的名言,但是细细推敲,这实际上不像是兵书上的内容。孙武敢于公然否定勇武的思想,这也是他的独到之处。

从历史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孙子兵法》中包含的战略真理。中国的项羽和法国的拿破仑都是战争天才,他们屡战屡胜,但结局却很悲惨,像项羽和拿破仑这样的英雄不在少数。

《孙子兵法》是一部打破常规的不朽著作。

《庄子》:天生我才必有用

人作为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但在社会中,如果不努力,就不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

包罗万象的大自然和宇宙当中,本没有什么“标准”和“评价的尺度”。但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当中,就存在这样的“标准”和“尺度”。要在社会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得到承认,真是难上加难。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尽管有很多人辞职,但只要有人来补充,就不用担心。从员工的角度来看,有时不管你工作多么努力,薪水也上不去。这就产生了自由职业者等问题。相反,像日本的棒球明星那样,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人,又处于另一个极端。他们拥有巨额财富,收入惊人。

那么,有没有一条大家都可以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人才的道路呢?庄子对此所作的回答是:只要坚持不懈尽到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成为社会中“独—无二”的人才。这一想法集中体现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上。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与资质,只要加以挖掘,就可以掌握一门“绝技”和非凡的手艺。

任何人都可以身怀绝技,这就是庄子的思想。

说到“老庄思想”,人们总容易联想到田园牧歌式的、仙人一样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实际上,“老庄思想”对现实处世也有非同寻常的启示。对于认识不到自身价值的人,或者迷失了自我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三国演义》:解决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国演义》是对《论语》《孙子兵法》《韩非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理论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这样说,是因为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时代的英雄和军事家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过去的思想和传统,并极力在现实中建功立业。

例如,曹操以精通《孙子兵法》而闻名,他把《孙子兵法》一些零散的资料编撰成册,并加以注解。曹操的善战正源于对《孙子兵法》的深刻理解。

不过,后世有历史学家批评说,曹操因为对《孙子兵法》过于着迷,因而未能统一天下。的确,从《孙子兵法》诞生的时代来看,它绝非—部统一天下的指南书,其中包含的一些理论,更适用于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中保存自己。

从这一点来说,《孙子兵法》这一不朽的战略巨著本身也有不足之处。

读《三国演义》可以发现,在三国那样的乱世中,人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而且,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理想,互不相同。

随着三国时代最终以晋朝统一而结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竹林七贤”。

他们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远离纷乱嘈杂的世俗生活,朝夕在竹林中饮酒作乐。

他们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对后世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掀起了中国文化的一次高潮。但是,“老庄思想”中也包含着逃避现实的一面,过分的逍遥导致了外来民族的入侵,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混乱局面。

《三国演义》描写了非常有趣而壮观的一个历史时期,同时,它也是一部帮助人们认识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经典著作。

(金点子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