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
13839700000009

第9章 复苏时期的中国电视剧(10-1981)(1)

【第四章】复苏时期中国电视剧的文化探索与美学追求

主要内容

★中国电视剧的复苏及其取得的成就

★以《凡人小事》、《乔厂长上任记》等为代表的短篇电视剧的主题开掘

★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的成败得失

★引进剧对内地电视剧创作产生的影响

中国电视剧的初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复苏时期这三个阶段的作品,其文体基本上都是短篇电视剧。所谓短篇电视剧,系指1集或2集(每集45分钟左右)的电视剧。从情节、结构来看,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就其结构而言,短篇电视剧不像电视连续剧那样,可以不断地连续下去,每一集只是全部故事的一部分;也不像电视系列剧那样,虽然每一集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又只是整个系列故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短篇电视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构成,因此它的结构要求有头有尾,整肃完整。

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国的电视剧历史都是从短篇电视剧开始的。英国广播公司1930年进行实验性播放的第一出电视剧——皮兰德娄的《花言巧语的人》(又译《嘴里叼花的人》),就是一部与舞台剧联系密切的独幕剧。在西方,短篇电视剧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就进入了其黄金时期。电视剧的诞生伊始,向舞台剧学习或改编舞台剧是其主要创作形式。

在电视事业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从模仿戏剧和电影起家无疑也是一条迅速成才的捷径。

当然,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便是电视剧的“贫血”: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戏剧、电影的依附使得电视剧作为独立艺术形态得到认同的步履迟缓。在电视剧创生初期,由于技术缺陷带来的图像不清晰以及直播电视剧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导致的作品不能存留与稍纵即逝,加上直播状态下表演的漏洞,电视剧被人贬斥为“玻璃盒”、“活动墙报”,甚至被排斥在艺术大门之外。

鉴于中国电视剧历史发展的特殊背景,复苏时期的电视剧创作在向电影学习、向舞台剧学习上痕迹明显,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约了电视剧的文体创新。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连续剧和系列剧在世界各地已经逐渐风行,至70年代甚至到了威胁生存短篇电视剧的程度。这种情况在美国更突出,短篇电视剧实际已经消亡而让位于连续剧和系列剧。

中国电视剧历史发展复苏阶段的特色在于:第一,尽管初创八年积累了一些电视剧艺术创作的经验,但经过十年浩劫,人员技术荒废,有待重新学习。第二,“文化大革命”过后,百废待兴,无论从技术设备、创作人员组成,还是经济实力,甚至包括对电视剧艺术认识的理论准备,都没有形成连续剧的创作气候或大环境。短篇电视剧便以其投入少、反映生活快、制作周期短的优势捷足先登电视荧屏。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的复苏及其取得的成就

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心大快,群情振奋。中国电视剧和其他艺术一样迎来了生机。

中国电视剧的复苏首先是从清理广播电视部门的左倾错误开始。1977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为“文化部批判组”的文章——《评“三突出”》。文章指出,“三突出”是“四人帮”炮制的对抗毛泽东文艺路线的谬论,“在理论上是十分荒唐的,在政治上是十分反动的,在实践上十分有害的”。《评“三突出”》文章的发表,在文艺界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为中国文艺的发展包括电视剧的发展摆脱混乱,步入正规,提供了指南。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澄清了许多冤假错案,一批老广播电视艺术工作者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些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电视工作者,重新焕发艺术青春。

1978年,从《三亲家》开始,中央电视台陆续创作了《窗口》、《教授和他的女儿》、《痛苦与欢乐》《卖火柴的小女孩》、《爸爸和妈妈谁好》、《奔腾吧!小骏马》、《来历不明的黑鲨鱼》等8部电视剧。这些电视剧受到观众的欢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的第一次盛会。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祝辞。大会肯定“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指出所谓“黑线专政”,完全是林彪、“四人帮”的诬蔑。大会提出,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大会拨正了文艺发展的方向,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受到极大鼓舞。

1979年6—7月间,文化部实现电影放映体制改革,虽然没有在全局问题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在局部却取得了突破。1979年8月,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决定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发行放映体制,增大发行收入留成比例,用于发展发行放映事业。同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前的影片大量恢复上映,发行放映部门的效益看好,而生产制作部门获利很少,利益不均的矛盾十分尖锐。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认为电视台播放新出的拷贝影响发行放映收入,便断然停止向电视台提供新的故事影片,致使电视台的节目来源发生危机。8月18日至27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首次电视节目会议,研究解决电视节目的来源危机问题,正是因为电影的“断奶”,激励电视剧“一定要学会自己走路”。从此,中国电视剧创作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坚定步伐。这一年,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永不凋谢的红花》、《神圣的使命》等短篇电视剧和《岳云新征》、《万卡》、《七个铜板》、《灰姑娘》、《小哥俩》、《谁最能》等儿童题材电视剧。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有131部,是1979年播出量的7倍。这一年进入我国第一届优秀电视剧选评视野的电视剧就有28部,它们是:《凡人小事》、《女友》、《有一个青年》、《洞房》、《唢呐情话》、《乱世擒魔》、《乔厂长上任记》、《瓜儿甜蜜蜜》、《宝贝》、《家乡红叶》、《结婚现场会》、《鹊桥仙》、《首席法官》、《微笑》、《何日彩云归》、《神圣的使命》、《最后一班车》、《响铃公主》、《深情》、《这仅仅是开始》、《好好叔叔》、《故乡》、《铁蛋》、《小淘气》、《阿凡提和孩子们》、《什么在闪光》、《红军洞》、《他们走向哪里》等。这一年,中央电视台还初次探索了长篇电视剧的创作。作为第一部中国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并不尽如人意,受到观众批评。

对此,该剧导演王扶林深有感触地写道:《敌营十八年》共分九集,每集平均三十五钟左右,共三百一十五分钟,即五小时又十五分钟,分七次播出。全剧约两千个镜头,一百多个场景,分别在北京、庐山、九江、汉口、福建等地录制,投资十万元。共拍摄九十七天。

去掉阴雨、转换场地、旅途、必要的休整,实际拍摄七十五天,每天平均完成二十八个镜头。其中有几天,竟达到一天拍五十多个镜头的速度。

摄制组为了春节播出这部电视剧,几乎被时间牵着鼻子走,腾不出工夫对剧本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作必要的研究,连案头工作以及广泛吸取对剧本的意见等这些必不可少的环节都被挤掉了。现在回顾拍摄中的一些情况,是很可笑的。主角江波的国民党军装,没有时间特制,只能借。

借不到裤子,只好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领子太小,系不上风纪扣,国民党上校高参居然整场戏敞着领子;帽子太小,就拿在手里,作戴帽状;八个匪兵,只借到两条裤子,于是,让有裤子穿的匪兵在前景,用他们的身体挡住后景没有军裤的另外六个兵的下半身,可谓煞费苦心。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新岸》、《大地的深情》、《卖大饼的姑娘》、《你是共产党员吗?》、《洁白的手帕》等。至当年年底,全国电视机的拥有量增加到1000万台,电视观众的拥有量接近1亿。

由许欢子、蔡晓晴导演,于1978年5月22日播出的《三亲家》,是电视剧复苏阶段的第一部电视剧。这是第一部全在实景中拍摄的电视剧,从技术上看,真实的环境、多变的场景和灵活的镜头角度、还原的色彩,显示了当时电视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随着后来轻便式的摄录设备的进口,电视剧的技术优势也更进一步地显现出来。从内容上看,它把关注的视点对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反对铺张浪费大办婚事,既反映现实,又寓教于乐,显示出改革开放艺术“松绑”后的新气象。

更为可贵的是电视艺术家在艺术表现上勇于开拓。《窗口》的主要情节是青年女画家以老妇人做模特绘制的《窗口》获奖,女画家买眼药和点心,准备送给老妇人去慰藉老人那颗枯寂的心。当女画家兴致勃勃地穿过小巷,来到老妇人每日相倚的窗口时,她所看到和听到的是一个工人正登着梯子在老人的窗口上钉着商品的广告牌,说明老妇人已经含恨离开了人间。而那一记记深重的铁锤声,既敲击在老妇人的窗上,也敲击在观众的心上,实在是独具匠心的独特结尾。此外,《窗口》在意境和情趣的深入开掘上也可圈可点,充满了浓郁诗情:“那古朴优雅的小城,那狭窄幽深的小巷,那昏暗深沉的窗口,那舒缓深情的古老民歌,那默默无言,心灵映照的深情凝眸,都将观众带入了特定的诗的氛围和情境之中,使其感受到诗的意韵和深沉。”

从复苏时期电视剧的题材选择看,电视剧艺术家的视野也十分开阔。1978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录制的4部电视剧中,《三亲家》是根据同名锡剧改编,《窗口》和《教授和他的女儿》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痛苦与欢乐》根据同名独幕剧改编,1980年的《女友》根据同名电影剧本改编。也有剧作家独立编剧的,如1979年反响强烈的《永不凋谢的红花》是由黄允编剧创作的电视剧。儿童电视剧题材也十分广泛,既有中外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也有现实生活的反映,像果青导演的《鹊桥仙》、《岳云新征》还从历史故事中开掘题材,丰富了电视剧的表现领域。

总之,电视剧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坚冰已破,开始复苏。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为艺术家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空间,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电视剧创作不竭的动力,电视机的普及和在家庭欣赏艺术使观众对电视剧情有独钟。为制作提供广阔的时空自由度的电视技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电影、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分明感受到了电视剧这门新兴艺术咄咄逼人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