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
13839700000050

第50章 走向成熟的中国电视剧(1990年至今)(20)

在电视剧热衷于家长里短、青春偶像、“哈韩”“哈日”的情感抚慰下,表现英雄、呼唤英雄血性、重塑英雄文化就成了电视剧极度缺乏的“维生素”。在当前多元化的审美趣味中,能够抒发百姓情怀、具有阳刚气息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当今时代尽管不再需要除暴安良的侠客,也不再寄希望于某位英雄的振臂一呼,但我们这个社会仍然存在社会的不公平和无处不在的压力与焦虑,因此也就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来释放普遍的社会情绪。《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等电视剧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对英雄形象的创造,无疑成为社会情绪宣泄和获取审美自由心境的有效途径。《亮剑》中李云龙身上的“亮剑”精神,是以“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来加以阐释的,李云龙用他那粗砺的嗓门呼喝着要求他的士兵“只当我们是啸聚山林的好汉”,要求他们成为一群“狼”,成为“让老虎也害怕三分”的“群狼”,“碰到鬼子才是改善生活的时候”,对日本鬼子和汉奸,“伏击、摸营、挖陷阱、打闷棍、绑票都行”。李云龙意志的坚定,性格的桀骜不驯,思维方式的灵活多变,处事的不拘泥于形式,甚至他的离经叛道,都融会了百姓生存的智慧,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即便是在自己队伍内部,李云龙也从不吃亏,他不愿与孔捷分享从皇协军那里弄来的军马,从被服厂任上离开时,他还“顺手牵羊”带走200套军服,都体现出李云龙那种中国农民式的精明。这种性格的揭示,充满了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民间审美趣味。

从审美趣味来看,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通过这类形象的创造,使得大众的审美趣味得到张扬,体现出主导文化对这种大众审美趣味的升华与提纯。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中国共产党就创造性地提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倡导文艺的大众化路线和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并以方针、纲领的形式确认下来。

其中,最为本质的是要使农民的趣味得到强化和普及,并在不断的理论提升中得到发展。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这种趣味得到了提升。电视剧《亮剑》在李云龙身上体现出的审美趣味就存在一个不断升华与提纯的过程,这种升华是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与一系列事件的描述来完成的。开始,李云龙正面突围并干掉了坂田联队,然而却因抗命被八路军总部送到被服厂当厂长,按照八路军副总指挥的说法,李云龙不论有多大功劳,也不能违反纪律,这是对李云龙桀骜不驯的性格的纠正。在李云龙对士兵尽兴发表“只当我们是啸聚山林的好汉”的战前动员时,赵政委适时地纠正了李云龙的言语不当之处——“八路军怎么是绿林好汉”?在赵刚政委的帮助下,李云龙开始识字,学文化。赵刚政委总是不失时机地纠正李云龙的离经叛道的言论和作风。日寇抓走了李云龙新婚的妻子秀琴,焚烧了独立团所在地赵家峪。李云龙指挥部队攻打平安城并救出自己的老婆。总部对这次战果颇丰的战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因李云龙未经请示进行战斗而功过相抵,电视剧通过旅长的批评来完成对李云龙的进一步修正。这是对李云龙桀骜不驯的性格的再一次纠偏。此外,还有李云龙为魏和尚报仇,挥刀砍杀黑云寨二当家性命被降为一营营长,老师长对李云龙到南京政治学院学习过程中捣乱课堂、顶撞教员、聚众起哄的批评,都可以看做是对李云龙草莽气息的改造。

而田雨作为李云龙的妻子,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也实施了对李云龙更为本质和全面的文化改造,这从新婚之夜田雨送情诗以及进城时两人因一幅油画和一架钢琴发生争执可见一斑。通过这一连串的对李云龙行为的否定和对其本人的思想改造,李云龙成为了新中国的将军。

《历史的天空》中的主人公姜大牙也是如此。姜大牙也同样经历了从外到内的改造过程。

政治部主任张普景对姜大牙的军阀作风、土匪气息、违纪事件总是坚决要求处理;东方文英几乎做完了姜大牙从一个乡野村夫到文明战士修炼的全部“功课”,姜大牙学写字,学刷牙,学穿着,学礼貌,看书看报,讲究卫生,练习演讲……最终实现了从一个流氓无产者到真正革命者的转变。对于这个形象的提升,电视剧还安排了许多能够让受众体会到对象主体道德力量的生动细节。在电视剧中,姜大牙带领县大队拔掉了鬼子一个小据点,打扫战场时发现里面藏着一个日本小女孩,姜大牙盯着女孩的可怜眼睛说:“对这么小女娃子下手,咱们不也成了他娘的东洋鬼子了吗?”于是找来老乡把这日本小女孩给日本军送了回去。这种艺术处理,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和伦理规范的,也是符合八路军的革命传统的。因此,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提纯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必然要求。

《狼毒花》中的常发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过程。开始,常发试图枪毙嫌犯而打倒了副政委兼地委书记甄一然的警卫员,并拘禁了甄一然,以致司令员要枪毙他;后来,常发随甄一然到延安扫盲班学习,同样受到其相好梅子的胞妹夏雨“十分刻薄”的改造;常发还将孙大宝绑在树上殴打,被告到了解放区法庭……常发的种种不合八路军规范的行为都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修理”。最终,常发在甄一然的教育下,从一个土匪司令变成一个真正懂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八路军战士。

这种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转变,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主导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也蕴涵着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它摒弃了大众审美趣味中落后的因素,提炼出其健康、有益、无害的内容,并将这种内容贯穿到主导文化的诠释当中去。因此,电视剧中,观众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不仅是正义之师、英勇之师,还是仁义之师。

《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还以性格元素的介入,克服概念化、类型化的弊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首先,从主要人物形象的角色身份上来看,就与领袖人物和作为道德楷模的英雄人物有别。《历史的天空》写的姜大牙是蓝桥埠瑞泰米庄朱二爷家的干儿子兼两代伙计。电视剧一开头,就写了镇西头韩染匠家堂侄女韩春云宁可上吊、跳河,也不愿意做姜大牙的新娘子,因为在韩春云眼里,姜大牙自小就是个“泼皮无赖”,打架耍蛮,满口脏话,习气粗野,嫁给他还不如死了的好。《狼毒花》里的常发,是一个因为杀死地主恶霸,做过土匪、国民党地方司令,后来投奔共产党武工队,马背上有酒、有女人的“狼毒花”。《亮剑》中的李云龙尽管是八路军的团长,可也是一身的“痞子气”。这样一群人依照传统的美学规范,当然是有损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的,因为他们粗俗不堪的外在形象还比不上一个普通士兵。然而这些形象何以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如何看待这种审美文化现象?显然,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趣味变迁,是建立在民间趣味基础上的形象创构,它并不拘泥于形式的整肃,更在意于内容的价值和这种价值的真实。因此,在粗俗的外表下,依然蕴涵有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的内容。

其次,为什么粗俗的形式没有导致对主体伦理力量的消解,反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建构?李云龙人物语言很大的一个特点即“俗”;姜大牙也是满口脏话,说话离不开“狗日的”;《狼毒花》的主人公常发也是满嘴“粗口”,开口“老子”“他娘的”“狗日的”等。这类粗俗的语言,客观上造成了审美内容与审美形式的不一致,但在这种外在的语言形式熏陶下的英雄人物又绝非草莽英雄,他们有中国农民式的智慧,为人正直刚烈,不媚上,对百姓有深厚的感情,视死如归,不计生死、压倒一切,个性分明、有血有肉。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分析粗俗的语言形式在艺术创作中的合理性。当这种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的时候,它是有用的,当一种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下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时,它也是审美的;但当它指向纯粹的生理快感层面,并津津乐道于一种低级趣味时,它就是非审美的了。显然,上述几部电视剧把握了粗俗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达到了有利于形象塑造的审美效果。

二、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艺术虚构

一般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创造主要建立在艺术虚构的基础上。因此,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同,一般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取材上对于历史事实多取一点因由,或给予历史不同程度的艺术净化,使其符合现实主义注重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创造的艺术真实原则。

这种虚构文本的出现,进一步解放了这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本特征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特性的审美化。自觉地参与当代社会新型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价值的建构,正确处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在艺术表现时代政治理想、满足观众审美需求方面,为电视剧艺术创作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艺术范式。艺术离不开政治,政治也需要艺术。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虚构大多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虚构,而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虚构,它的艺术功能和价值取向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基本上是一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狼毒花》、《亮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莫不如此。

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意识形态内涵也需要审美表达才能寓教于乐。为避免形象的概念化,在内容的审美化方面,更需要注重艺术典型的创造。19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也明确说过:“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伟大的典型,并将完美的人物提到理想的高度。”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革命历史题材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本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而且对于这种价值的认识,随着历史的推进越来越深入。在中国的革命史上,领袖之于历史的贡献固然重要,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英雄同样令人景仰。因此,要表现千千万万这样的英雄,就需要创作出能体现他们英雄本质和代表他们大多数的典型形象。这种典型形象的塑造,就需要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需要以艺术虚构的形式提炼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创造符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典型形象。同时,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使得艺术家对于那段革命历史的认识不断注入新的历史体验和新的审美情感,即需要在现实主义的表现和描述中表达他们的社会理想。为了更为全面、辩证地艺术表现中国革命的历史,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立足于历史精神和美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创造生动形象的多样艺术典型,是大势所趋。

思考题:

1.简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特征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2.以电视剧《长征》为例,分析该剧在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3.以《历史的天空》、《狼毒花》、《亮剑》为例,谈谈该类题材电视剧所体现的多元文化互动以及审美趣味的变迁。

【第十四章】电视剧领域的“红色经典”改编现象

主要内容

★“红色经典”的含义

★评估“红色经典”改编

★单向思维是改编的误区

★改编者应当忠实于电视剧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

★“红色经典”改编的新思维

第一节 “红色经典”的内涵和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2004年4月,“红色经典”改编剧引起广泛讨论。世纪之交的“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绝不仅仅是一种文艺现象,而是商业图谋的结果。一部分从电影、小说或戏剧改编的电视剧,比如《红色娘子军》、《沙家浜》、《霓虹灯下的哨兵》、《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红岩》、《林海雪原》、《烈火金刚》、《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智取华山》等,再次把观众带入红色经典所表现的时代,重温历史记忆,成为艺术创作和鉴赏中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一、“红色经典”的含义

何谓经典?经典是某一文化范型、情感形式、精神模式、伦理规范乃至工艺技能的典型。

而文艺作品能否成为经典,必须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才水落石出。至于时下所说的“红色经典”,事实上包含两层内涵:一是已经成为革命精神和革命伦理的红色经典(文化心理);一是反映、表现了这种革命精神和革命伦理的红色经典作品。改编这种红色经典作品(包括小说和电影)为电视剧,触动了红色经典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伦理,从而引发了这场关于经典作品改编问题的讨论。应该严肃对待这场并不严肃的改编活动,其意义不在于如何评价这一批靠商业炒作、以利润方式冲击乃至取代审美方式的电视剧,而在于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的电视传播,通过改编“红色经典”作品来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和革命伦理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以来,至少各种文科的“学”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广告学的影响,经典在不少场合竟成了畅销书中的常用语。不管“红色经典”的本义是什么,当学术界也跟着讨论所谓的“红色经典”时,恐怕就多少上了制片商的当。包括有关部门下文管理此事,也等于在事实上承认了这一说法。如果下文说:一些革命题材的小说和电影不宜称之为“红色经典”,由这样的小说和电影改编成的电视剧也不要称之为“红色经典”改编,这就从根本上粉碎了这一炒作的阴谋。因为究竟何谓“红色经典”,实在是一个情随时迁后很难界定得十分精确的概念。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冠以“红色经典”之名并纳入市场消费报道,本身就隐含着借这类特殊题材作品内蕴的政治权利资源去实现权利资本的利润最大化的图谋。这就势必要消解崇高、消解品质、消解革命精神和革命伦理。仿鲁迅论“名人的遭殃”的名言,可以说:名著的遭殃,也不在问世之时,而在传世之后。商家蜂起,借改编以赚钱,实在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