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
13839700000003

第3章 绪论:中国电视剧的历史分期(3)

(二)政治与文化启蒙角色

从新时期始至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的题材主要集中在对历史的反思、对改革的呼唤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上。电视剧与电影、文学等艺术形式共同承担着80年代文化启蒙与思想解放的任务。这一时期电视剧的角色身份呈现出与当时思想解放、意识形态要求的一致,并自觉地从文化自身寻求艺术发展动力。因此,电视剧的文化身份凸现出来,文艺的政治角色包含在这种文化身份中,使得电视剧创作文化启蒙与政治改革、思想解放汇流的特色十分明显,形成了政治与思想解放、文化启蒙的合唱。

1978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部电视剧《三亲家》。以《三亲家》、《凡人小事》、《女友》、《有一个青年》、《新岸》、《大地的深情》、《卖大饼的姑娘》这些作品为标杆,宣告了中国电视剧的复苏。随后出现的《蹉跎岁月》、《女记者的画外音》、《生命的故事》、《今夜有暴风雪》、《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赤橙黄绿青蓝紫》、《家风》与当时文坛的改革文学、反思文学汇聚为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这一时期,发生在文艺领域的大事不断,对电视剧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0年初,党中央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为电视剧创作摆脱从属论和工具论的桎梏,从艺术本体探讨电视剧自身的艺术规律提供了政策支持。被称为屏幕上的革命的声画同步的“录像技术”得到普遍运用,电视机逐步在广大城乡普及。中国电视剧的品种、样式、风格逐渐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开始突破短篇电视剧的单一观念,使屏幕作品越来越多地向具有连续性的中长篇节目迈进。在以短篇电视剧创作为主的状况下,出现了电视连续剧、纪实性电视剧、历史人物传记电视剧、戏剧电视剧等多种类型。

1982年,以知识青年生活为题材的4集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第一次在荧屏上再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代知识青年的人生岁月,塑造了柯碧舟、杜见春、邵玉蓉等当代知识青年形象,表现了对人生人性新的思考。《赤橙黄绿青蓝紫》在直面现实、反思历史中表现出中国电视连续剧积极探索的进取姿态。这两部电视剧已初步显示出我国中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巨大潜力。如果说,由单一的短篇电视剧向多品种并存的连续剧形式的转换,是中国电视剧艺术从复苏走向大发展的外部表征,那么,更为内在的特征,则体现在创作者们从政治改革与文化反思双重视角把握现实生活的尝试。与新时期文化背景相关的改革题材电视剧,如《乔厂长上任记》、《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赤橙黄绿青蓝紫》、《走向远方》、《巴桑和她的弟妹们》、《新星》、《太阳从这里升起》、《雪野》、《大角逐序曲》等作品,尤其是《乔厂长上任记》、《新星》将镜头对准变革中的现实生活,上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改革活剧。《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作为一个改革者的形象,他主要针对电机厂经营亏损、制度混乱、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等不正之风,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让观众体悟励精图治、兴利除弊的艰难曲折。

《新星》中的李向南作为古陵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主要表现的是他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强烈责任感。尽管这部电视剧因把李向南塑造成了“李青天”而受到非议,但它毕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新鲜感。李向南的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大刀阔斧的改革壮举;既得利益者的抱残守缺,思想僵化;还有对积重难返、历史重负的深刻反思和对改革前途的掂量、忧虑……所有这些,都叩击着时代的脉搏。李向南形象既是长期以来的“青天”文化孕育和“人治”思想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孕育的产物。改革开放作为关系民族未来的最为重要的政治,自然成为电视艺术家描绘与思考的重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优秀电视剧对生活的审视开始越过呼唤与期盼改革的阶段,在表现由政治上拨乱反正到经济上由穷变富的历程时,纷纷将视角对准了处在改革漩涡中的人的文化心灵。《走向远方》是较早将镜头穿越改革事件的层面,深入到活跃于改革事件中并决定着改革事件发展走向的人的精神世界、揭示其心路历程的作品。再如《今夜有暴风雪》,通过裴晓芸渴望理解、渴望爱情、渴望温馨、渴望自由愿望的表现,触及了“人性的复归”的主题;《雪野》描写一位农村妇女吴秋香的人生命运和心灵历程,以及女主人公对爱情和自身幸福的不可遏制的追求,将改革的触角指向了新的社会婚姻道德领域;《师魂》、《商界》、《绿荫》、《神圣忧思录》、《大马路小胡同》、《裤裆巷风流记》、《艰难的选择》、《山不转水转》、《大雪小雪又一年》、《回娘家》、《双桥故事》、《神禾塬》、《一村之长》以及《篱笆·女人和狗》等,也都表现了各式普通人在社会大变革中的心态变化,展示出电视剧特有的魅力,标志着这一时期电视剧创作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追求。这样,电视剧创作在表现改革,探索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文化阻力方面,自觉地和其他艺术样式走到了一起。但在电视剧领域,却少见眼花缭乱的形式变革,也少见各领风骚数十天的文艺方法论思潮,它在思想内涵上的这种政治与文化的合唱,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显示出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强劲的发展势头,为电视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角色并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三)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角色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体制转型,大众文化崛起,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贴近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成为电视剧艺术创作的一种内在要求,以《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为代表,通俗剧创作蔚为大观。改革剧、反腐剧等社会问题剧也努力避免单一的政治话语,在表现时代重大社会问题中融入了诸多家庭生活的元素,如《外来妹》、《女人们》、《山不转水转》、《古船·女人和网》、《颍河故事》、《情满珠江》、《中国商人》、《大潮汐》、《车间主任》、《走过柳源》、《潮起潮落》、《半边楼》、《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苍天在上》、《英雄无悔》、《和平年代》、《忠诚》、《突出重围》、《大雪无痕》、《大漠风碑》、《希望的田野》、《DA师》、《世纪之约》、《云淡天高》、《三连襟》、《烧锅屯的钟声》、《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当家的女人》等,都在先进人物的塑造中蕴涵着普通人的人生理想和人格魅力。此外,世俗生活剧蔚为大观,电视剧加大了与百姓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对平凡生活的兴趣,出现了诸如《渴望》、《女人不是月亮》、《黑槐树》、《北京人在纽约》、《大雪小雪又一年》、《守望幸福》、《过把瘾》、《咱爸咱妈》、《牵手》、《嫂娘》、《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刘老根》、《好爹好娘》、《浪漫的事》、《结婚十年》、《亲情树》、《大哥》、《大姐》、《母亲》、《婆婆》、《妻子》、《中国式离婚》、《有泪尽情流》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与社会娱乐化、时尚化的要求相伴,还出现了《男才女貌》、《粉红女郎》、《双响炮》等一些表现都市情感和社会时尚的青春偶像剧,表现出世纪之交一部分年轻人的文化心态和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对电视剧的影响。在历史剧创作领域,更是热点不断,相继出现了《唐明皇》、《三国演义》、《水浒传》、《太平天国》、《弘一大师》、《林则徐》、《雍正王朝》、《大明宫词》、《一代廉吏于成龙》、《海瑞》、《文成公主》、《康熙王朝》、《大清药王》、《天下粮仓》、《孝庄秘史》、《乾隆王朝》、《少年天子》、《成吉思汗》、《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等一大批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含量的历史剧。同时也出现了《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3部)、《铁齿铜牙纪晓岚》、《少年包青天》(2部)、《梦断紫禁城》、《李卫当官》(2部)、《神医喜来乐》、《大宋提刑官》等历史戏说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更是硕果累累,佳作迭出。《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少年毛泽东》、《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命运的决战》、《长征》、《延安颂》、《恰同学少年》、《八路军》、《周恩来在重庆》、《解放》等,均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赢得了广泛好评。与此同时,《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红日》、《红旗谱》、《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改编剧先后登场,出现了改编“红色经典”的浪潮。由此引发了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的学术讨论,对这些改编作品的成败得失进行评判。

电视剧大众审美功能得到空前的放大和凸现。这种审美功能的位移,使得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创作体现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美学特征,即电视剧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仅仅是政治的角色,还包含了多重文化角色——在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交融的内涵的丰富性上,体现为大众审美文化的角色。即是说,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电视剧在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审美需求中,承担着重要任务。电视剧的思想内涵愈深广、文化意蕴愈丰富、美学品位愈健康,作用于广泛的受众心理,则有利于营造一种深刻而不肤浅、沉稳而不浮躁、幽默而不油滑的群体鉴赏习惯和修养,有利于提升民族的整体精神素质。反之,则产生相反的负面效应。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创作的突出特点。

思考题:

1.谈谈你对电视剧阶段划分的理解。

2.简述中国电视剧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