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13839600000052

第52章 说说发财的事(上篇)(2)

请猜:骑鹤的人先到还是开车的人先到?

言归正传,说贫和富。

有一个词叫嫌贫爱富,为贬义。其实人的这个嫌贫,看是嫌谁。嫌别人贫,当然不好。但是嫌自己贫,却一定不坏,谁不想早一天富起来呢?人其实往往不是嫌别人贫,而是嫌别人富,看那么多人都富了,唯独自己还贫着,就着急上火。

富起来的感觉真好。

人本来是在差别中活着,就像春天里的桃花、杏花、梨花、菜花……姹紫嫣红,各有模样。花知道这些,所以各自开着各自的,默默无言。人却不行,人不是不愿意有差别,而是总愿意自己比别人强。就像王胡看不起阿Q,而阿Q其实更看不起王胡。其实他俩不知道,还有更多的人无论是王胡还是阿Q都看不起。而这更多的人又被赵太爷看不起。而赵太爷又被阿Q小瞧。

人的差别是怎么来的呢?是心灵上的原因。外在看来,人都有四肢、五官、六腑、九窍,差异不大,但心灵上的差异可就大了。同样一颗心,有人能装得起大山大河,有的人却装不下一句话。我老家就有一个人,别人在背后骂了他一句,他受不了,拿着刀子去拼命。没等走到那家门口,一口气没上来,倒地而死。而有另外一个人,别人当着面骂他,他笑笑。人家问他为什么还笑。他说,他骂,是他心里不平,跟我有什么关系?

前边这个人,心眼窄。后边这个人,心眼宽。

人就在心的比量上而有差别。

发财不发财,其实该在心量上说。

心量窄的人,容不得别人发财。容不得别人发财的人,自己怎么能发得了财呢?

听说在贫困山区有一家小药店,只卖几种药,还卖不出去,因此开了不多日子就关了门。周围的人不是不生病,而是没钱买药。只有大家都发了财,你在一个富有的环境里,才有财发。这也好比春天里,有一个开花的好气候,所有的花都开了,因此你也开。

你因为有他,而更好看。他因为有你,而更自信。

心量窄的人,自己纵然发了财,也太把财当回事,整天惦着,放在哪里都不放心。

患得患失,或者把事情弄乱,或者把自己弄病,最后只能是这样的结果:一、人在,钱没了。二、钱在,人没了。三、人钱都在,舒心日子没了。

心量宽的人,从他做事那一刻起,就想着好多人。他根本就不是为了自己而发财。

发财不是目的,为大家做事才是目的。把事做好做大而让好多的人都有好日子过才是目的。他真的富了,却不以此为骄慢,而是更谦逊,更爱别人。不把财放在心上,为了别人随意取用,因而财会更多。你看山上的清水潭,永远不用,潭水也不多,潭水甚至会发污。天天汲取,潭水也不少,清亮甘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潭不自私。

心量宽,肩膀也宽,愿意担得起天下所有人的苦难,这才是大富之人。

因此看来,发财并不只是多赚钱,仅仅赚钱不一定算是发财,虽然发财跟赚钱有着密切的关联。

发财是发什么呢?发的是心,心量越来越大。心量大,能容事,能容人,因而也能容钱。

心量宽的人不一定有钱,但一定有快乐。心量宽的人不一定有钱,但一定肯帮人。

有钱帮钱,没钱帮力气,没力气也会帮言,哪怕脸上的一朵微笑也愿意拿到大街上与人分享。而哭的时候却会躲到旮旯里,不让人看见。不是怕人,是怕带给人不愉快。

能够给人的人才是真富有。

总想着向人讨要的人,是贫人。你看贪官,总跟人要。这样的人在本质上等同于乞丐。心贫的人,是真贫,哪怕他守着金山。就因为他心眼小,只能容下自己。

贫和富,说到这儿,该总结一句话了:贫和富不是钱多钱少,而是心灵上的一种状态。宽绰,就愿意与别人分享。狭窄,就只想着把自己那个包袱紧紧裹起来。

我刚说了这句话,便看到香严智闲禅师那一段有关贫富的话:“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还有虚云老和尚的一段:“去年贫未是贫,大雄山上起白云。今年贫始是贫,殿堂剩下破沙盆。拈著东来失却西,惟有这个旧主人。去年富未是富,添得一条娘生裤。

山中有个陈樵子,不知春秋多少数。遂竖拂子云:贫富贵贱,俭素奢华,都不出这里。”

忽然明白,我说了半天,其实没说到意思上。自己的心量越是宽大,自家的东西才越不占地方。自己的一己之私的东西那是越少越好,一点点这么“贫”下去,“贫”到无,也就富到了家。就像虚空,就像大地,阔大无边,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却又没有一样不是自己的。

贫和富,全在心灵里,如同乌云白云,全在虚空里。

老本

小的时候我们玩杏核儿,这东西现在的孩子都不玩了,不屑于玩。现在的孩子会觉得我们那时怪可怜,但我们照样玩得淋漓尽致:双方各把一枚或者几枚杏核儿添到苹果大的一个小坑里,划拳分出先后,手捏一个铜板抡圆了胳膊朝坑里猛力掼去,靠铜板的力把坑里的杏核儿冲出来。这样玩的结果,是本来一样多的杏核儿,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会儿他多了,一会儿我多了。有时会把对方赢得一干二净。输净了的不甘,就会这样跟对方商量:“借给我一个,只借一个,好吧?”这一个,就是本钱。没有了这一个,就没了玩的资本。这一个在这时候就变得非常重要。

做生意需要本钱投入,就好比我爹种蒜,把一瓣种下去,这一瓣就是本钱。再加上水肥人工,构成成本。几个月之后,一瓣蒜变成一头蒜,无数瓣蒜变成无数头蒜,刨去水肥人工等费用,余下的就是赚头。如果管理不好,或者水土有问题,蒜苗枯萎了,拔下来看,连那一瓣蒜也烂却。水肥人工白搭不说,老本也赔了。这时我爹就慨叹,说不如种姜了。如果种姜,即使不赚,也永远够本。种姜也如种蒜,把一块母本埋到土里。

种下之后,母本之上滋长新姜。不管长出多少新姜,那块老姜却不烂不失,仍旧鲜亮如初。纵然一块新姜也没长,那块老姜仍在。

姜是个例。

因此做生意的人,都讲究成本核算。财会就是干这个的。当年在生产队,我也做过两年会计,刚上任时,不懂得算账,老会计手把手教我。说这个大数减去这个小数,会有个余数,这余数就是我们要的。原来的数大,就亏了,现在的数大,就赚了。我问,就这么简单吗?他说,本就这么简单。

本钱,是一个永远存在的数。本钱数小,就赚了,本钱数大,就赔了。

因此没有不讲成本的企业家,讲成本的企业,一般说是不会赔的。

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活到92岁。死后留下好多金钱,也留下好多故事。他在16岁那年借了200元钱开了爿小小的米店。巷深店小,生意冷清。谁也没想到他会火,偏偏他就火了。他是靠一份真心,把吃米者当爹当娘。一是将米里的沙子、秕糠等杂物细心拣干净;二是送米到门;三是送米时记下那家的米缸尺寸和吃完一次米大致的时间,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去;四是每次送米上门,不仅把米倒进米缸,若有剩米,会将剩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把剩米放到新米之上。

这样做的结果是,王永庆想不火都不行。

王永庆的本钱是借来的。但是还有一样本钱是他自己的,那便是他的真诚和细心。前一种本钱是有形的,后一种本钱是无形的。无形的本钱,就好比埋在土里的那块老姜,永远不坏不失。这块土不适宜,换一块土照样葱茏。若没有这无形的本钱,有多少有形的本钱也会赔干净。

做生意需要本钱,需要赢利,做人更是。为人一世,也讲投入和产出,也讲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的回报,赢得盆盈钵满才好:吃穿不缺,儿女不缺,钱财不缺,声誉不缺,身体不赖,心情不坏……从心所欲,而无障碍。这也真好。可是这也得有本钱。

什么是本钱呢?钱财是,聪明是,力气是,言语是,好人缘是,四肢百骸都是。这些都舍得投入,再加上其他必要的条件,才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这些是本钱,但还不是老本。老本是什么呢?是做人的那颗心。

做生意赢得第一桶金时,往往没有很多的资本可投,都是以小本开始,像幼芽那样,有一星星绿。谁也不知道长大后会是一丛蒿,还是一株松。其实是蒿是松,在胚胎里就有了分别。我们分辨不出来,是因为不懂,人不也说三岁看老?企业也是,从一开始,看他的经营方式,看他对顾客对员工的态度,就已经知道是蒿是松了。

僧问本寂禅师:“古人说人人尽有,弟子我在尘蒙中,还有没有呢?”本寂禅师说:“你把手拿过来。”弟子把手递过去。禅师便掰着他的手说:“一二三四五,足数!”

真好禅师,一下子就说着根本。成佛的本钱,人人本有,足额足数。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做人比做佛简单,做佛都不缺,做人应该绰绰有余,别蚀了老本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