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13839400000064

第64章 回望百年电影再创精品力作

——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问

(2005年12月)

问:欢迎您到中央电视台接受我们的现场采访。今天上午,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0年来,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了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年历史的记忆点上,我们一起回顾中国电影所走过的路程,一起总结中国电影发展的经验教训,可以说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电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电影到底意味着什么?

答:如果说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要看这个国家的GDP,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就要看电影。因为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不仅需要编剧、导演、演员,还包括摄、录、美,服、化、道、声、光、电。所有最美好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电影来展示,所有最美好的想象都可以通过电影制作来表现。电影作为高投入、大制作、高科技的产物,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电影的大荧幕、环绕声最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娱乐感官。所以说,电影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中居于非常特殊的位置,是国家文化综合实力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电影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问: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100年来,中国电影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路程。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电影经过了几个阶段走到了今天?

答:我认为,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05年至1949年,这一段是中国电影从诞生到初步奠定基础的时期。100年前,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出中国第一部电影,名字叫《定军山》。这部以京剧为内容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将科技和中国的民族艺术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早期电影大多粗糙稚嫩。进入30年代以后,共产党介入电影业,开展了“左翼电影运动”,一扫早期影坛和神怪武侠片、鸳鸯蝴蝶片等积弊,使电影汇入了抗日和民主的洪流。《渔光曲》首获国际大奖,1935年拍摄的《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当时还拍摄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电影,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揭露了反动统治的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向着理想的道路飞奔。

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新中国非常重视电影,建国后立即组建了北影、上影、长影等大型电影厂,每年都生产出很多优秀影片,尤其是1959年到1960年初这一段,拍摄出《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李双双》《早春二月》等著名电影,被称为“难忘的1959”。

第三个阶段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是电影发展的困难时期。尤其是十年“文革”,8亿人民只有8个样板戏,但是就在这个时期,电影人顶住压力,拍摄出《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而且得到了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肯定。

从1978年到90年代,可以称之为中国电影的第四个阶段。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展了思想解放运动,电影界拍摄出《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城南旧事》《芙蓉镇》等一批对历史进行反思的优秀影片,后期拍摄出《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革命历史大片,形成了一次新的电影创作高潮。

问:从这四个阶段来看,中国电影每一个阶段都有精品出来。对最近这些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的成就,您作何评价?

答: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电影遇到了严重困难,除美国一枝独秀外,其余各国的民族电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国家甚至不再生产民族电影。但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影的发展,1996年专门在湖南长沙召开电影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大力实施“电影9550工程”、以电视补电影、免征电影拷贝增值税等,保证了中国电影的顺利发展。最近几年,党和政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2002年中国电影只有100部,2003年增加到140部,2004年跃升到212部,2005年提高到260部,而且票房逐渐上升,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不仅拍摄出了《卧虎藏龙》《十面埋伏》这样适应市场的大片,而且拍摄出了《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惊涛骇浪》这样代表我们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和艺术俱佳的优秀影片。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很多优秀影片进入国际市场,不仅获得大奖,而且票房成绩超过国外大片。如《英雄》在国内创造了2.5亿票房,在北美地区连续两周高居票房榜首,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情形。

问:今天上午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大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多出精品力作。请问朱虹主任您如何理解精品,我们到底应该出什么样的精品?

答:精品主要有三条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思想性就是这个片子要有深刻的思想含量。影片不一定阐述某种政治观点,但是它必须要有一种内在的思想力量。所谓艺术性,就是它在讲述故事、创造人物乃至情节、细节和表现上要有艺术性。观赏性就是要拍得好看,能被观众认可。第二个标准就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群众不喜欢的影片不能说是好影片,既不可能有经济效益,也不可能有社会效益。第三个标准是要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有一些影片当时轰轰烈烈,过一段时间就销声匿迹,再拿出来就看不下去,所以只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电影才是优秀影片。所谓的精品,都是历史上能够留下来的重要作品,所以我们强调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少年以后人们提起来,这个片子还能站得住,这才叫精品力作。

问:说到精品的问题,这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作品出现,现在已经进入贺岁档期,有很多人把岁末放的这些电影称做贺岁片。这几天很多电影院都在放《无极》《如果·爱》《千里走单骑》《情癫大圣》,为了了解目前电影市场的情况,我们的记者也到电影院做了采访,很多观众朋友对《无极》有不同的评论。《无极》给人突出的印象就是它的票房飙升得非常快,据统计,到今天为止已经创造了1.4亿元的票房。请问朱主任您对《无极》这部电影怎么看?

答:《无极》的特点就是高投入、大制作、高科技,这是它的主要特点。很多通过电脑制作的场面非常好看,这也是《无极》能够吸引青少年观众最重要的砝码,而且它是中国电影在崛起的过程当中学习世界一流的电影科技的一个展现。有的人觉得《无极》的故事性弱了一些,我们的目标是今后既要有好看的形式,也要有好看的内容,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

问:接下来谈一下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问题。朱主任,您刚才谈到了中国电影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距离世界电影的脚步是非常近的。1895年在法国巴黎鲁尔兄弟放映了第一部电影短片,7个月之后,我们就在上海放映了这部电影,1905年中国就拍出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我们是跟随世界电影的脚步在发展。30年代《渔光曲》就已经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那个时候我们的电影已经走向世界了,但是在100年的时候,我们依然在探讨中国电影如何国际化的问题。请问朱主任,您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国际化?

答:中国的电影要演给中国老百姓看,首先要满足中国群众的需要,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是世界性的,只有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的影片才能在世界上真正站得住,如果我们简单地模仿国外的大片,简单地模仿高科技和形式,并不一定能够真正在历史上站得住。

问:中国的电影经过100年的发展,我们确确实实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每一个阶段都有精品出现。我们经常在思考中国电影下一步应该怎么样走,我们现在还面临哪些问题。朱主任,您觉得目前来看,中国电影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我认为,中国电影的问题,第一个是好的精品力作相对比较少,真正能够被群众认可的数量比较少。第二,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有重大影响力的还不多。第三,电影的体制和机制跟市场经济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第四,我们的创新能力、高科技制作能力跟最发达的好莱坞影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做比较大的改进,追赶世界一流电影的发展步伐。

问:现在很多电影采取大制作、大场面,实现形式上的冲击力,从视觉上征服观众,从票房来看也还是不错的,但对电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着笔较少。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样引导?

答:要创造好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首先要深入生活。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始终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如当时拍《李双双》,一深入农村就是半年时间。现在有些就是简单地赶场,这个地方演完了以后马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演,没有深入生活,不了解实际情况,也没有找准影片中人物的定位,最后演出来的东西难以在人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东西就是在宾馆里编出来的,不能真正地反映实际生活。像《小兵张嘎》《李双双》,大家到今天还能记忆犹新,所以我们今后还要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工厂、深入实际,真正了解普通老百姓的心态,了解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创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人物和细节,真正在人们头脑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中国电影在迎来自己百年诞辰之际,也迎来一个新的百年时刻。对于中国电影下一步如何发展,作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新闻发言人,朱主任您怎么看?

答:第一条,我们还得要求我们的电影艺术家、编剧、导演和演员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能够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做贡献,要有志气和信心。第二条,要强调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因为只有从老百姓当中才能真正找到创新的源泉。第三条,我们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第四条,所有的电影人都要有创新意识,不仅是艺术方面的创新,也要有科技创新,要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五条,下决心把我们的片子推出去,在国际上一争高低,一方面要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要考虑的一些因素和环节。《无极》整个拍摄资金1700万美金,国内还未放映就在海外全部回收了资金,这是进行国际化运作的一个范例。我们今后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为中国电影人才的培养创造环境和条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环境和国际环境,使我们中国的电影能够真正走向世界,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让我们的电影文化跟我们的综合国力相匹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