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13839300000042

第42章 潮流与趋势(14)

3.社会制片综艺娱乐类栏目:借势新媒体,寻求新突破

所谓社会制片综艺娱乐类栏目指的是随着电视领域制播分离的实施,那些由民营资本生产制作的综艺娱乐类节目,如《娱乐现场》、《超级访问》、《最佳现场》等。由于没有播出平台,社会制片综艺娱乐类栏目在广告客户和吸引受众上长期处于劣势。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会制片综艺娱乐类栏目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销售渠道,赢得了一个广阔的播出平台,那就是网络。

由此可见,电视综艺娱乐类节目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并没有止步不前、不思进取,而是积极反思,在节目的传播理念、艺术风格、节目样式、节目内容等方面力求创新。

在悲喜交加的2008年,中国电视文艺不辱使命,自觉担当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唱响主旋律,探索多样化,以丰富多彩的各类晚会和综艺节目,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也取得了走向未来的新经验。

(本文与周建新合作,发表于《2009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五种视角看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经50多年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气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它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十年来的成长使其赢得了当今中国第一大众传媒的地位、角色与影响。那么,面对未来中国电视可能的前景,我们该如何看取今天的中国电视呢?笔者以为,有五种视角是不可或缺的。

一、政治视角

电视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至关重要、至为关键的。从政治视角来看中国电视可以从三点获得基本的判断:第一,电视对于政治的工具性。我们历来把中国电视视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尽管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出现过极左或极右的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主流电视媒体的管理者,还是大多数的电视从业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明确和坚定的。正因为此,中国电视对于自己的工具性的特质从整体上看占据着主流判断和主流认识的地位。第二,中国国家政治的状态直接决定着中国电视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视每一次大的发展和进步首要的因素往往取决于政治状态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使中国电视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型期的政治风云,无论是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如民主化、制度化、公开化、亲民化等等,都直接影响着中国电视的内容系统和运营系统。第三,电视反作用于政治。在西方,关于电视的说法如“社会公器”、“第四势力”等都表达着电视对于社会政治的反作用力。在中国,电视的成长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风云变幻,如央视的《焦点访谈》在十多年的时间内通过正面和负面报道极大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功能,其中不少节目直接构成了中央重大政策的决策依据,三任总理对《焦点访谈》的题词和关怀也从一个侧面显现了电视对于政治的巨大反作用力。

二、经济(市场)视角

经济(市场)与电视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西方电视一开始就进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运作之中,成为传媒产业和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我们对电视的市场属性、产业属性、商品属性的认知是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逐渐形成的。目前,人们普遍可以达成的共识是:第一,经济(市场)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电视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电视媒体的成长,无论是速度还是效率(包括质量)往往是与经济发展的状况相吻合的。一般说来,电视发展的状态是和经济发展的状态成正比的,经济发达往往带来电视的发达,而经济薄弱则往往导致电视薄弱。当然,在个别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与电视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不成比例,有的地方经济发达电视薄弱,有的经济虽然欠发达电视却相对繁盛,但从总体上看二者还是成正比的。第二,电视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繁荣。电视依靠自己独具的传媒优势,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以及活跃经济、繁荣市场等方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市场)的繁荣与活跃常常离不开电视媒体的支持与参与,不论是生产还是流通乃至消费,电视媒体在经济生活和市场运行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在某些领域,电视媒体既可以塑造市场品牌也可以销毁、打击市场品牌。第三,电视媒体自身构成了经济市场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领域和部门。中国电视从1979年播出第一条广告到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之后自觉地改革,再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它在资源配置、产业运营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潜力,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营销推广,乃至于电视自身的品牌打造,几乎电视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构成相应的产业链而营造出整体的电视产业。可以说,中国电视在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其产业属性、商品属性认识的自觉,相信未来中国电视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市场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三、社会视角

中国电视成长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它与这块土地、与这个独特的社会生态从来都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在中国电视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电视的发展状况。不论是某一时期社会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还是社会组织机构的状态、社会阶层的变迁乃至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等的变动,都会直接给某一时期的电视打上深深的烙印。不同时期的电视的风貌甚至可以从一个侧面见证一个时期的社会状态,如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健康与不健康等状态都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一定时期的电视内容之中。第二,中国电视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状态。有人说,八九十年代的一代是电视的一代,通过他们可以反映出电视对人们的影响,不论是什么样的电视内容,如电视剧、电视广告、电视纪录片、电视综艺节目等,还是特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乃至语言方式等,都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特别是正在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从成功人士或各界、各年龄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成长中,我们都可以见出电视对他们的深刻影响。第三,电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毫无疑问,从西方到中国有一点是大家普遍达成共识的,那就是电视由于其巨大甚至不可代替的影响力,面对社会生活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电视媒介在它的市场诉求和社会责任之间常常扮演着相互矛盾的角色,一方面电视自身需要建构自己的注意力经济体系,需要获取利润,以求得再生产、再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唯利是图”的市场诉求又可能与公众普遍认同的社会伦理相冲突。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承担起自身的媒介社会责任,是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电视所必须思考和迎接的挑战。

四、文化视角

电视与文化更是天然的一对关系。人类在现代社会创造了电视这样的媒体,而这种媒体正逐渐发展并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生态,电视与文化的互动构成了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文化中令人瞩目、前所未有的景观。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以下几点:第一,文化传统和文化思潮极大地影响着电视。文化传统更多地是遗传意义上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系统,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以儒家文化和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为主导构成了当代电视最重要的传统。而文化思潮则更多地是当下的,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锻造出来的时代文化,是人们当下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系统。对于中国而言,当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对于电视的价值观和话语系统不仅是背景而且直接呈现于电视的内容之中。第二,电视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当代文化格局与动向。中国电视在近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中,由于其自身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而使文化格局由主流精英文化主导逐渐改变为大众文化地位的提升。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文化取向相当大的动因来自于电视的冲击。由于电视深入千家万户而使大众文化几乎无孔不入,构成了当代文化不可忽略的乃至起决定作用的地位。同时,异域电视文化的进入也不断地改变着当代中国电视的文化格局,如韩国电视剧的风靡以及美国电视节目内容与样式的引入,都在改变着当代的文化生态。第三,电视自身构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与艺术文化景观。所谓电视文化,主体是由其媒介和艺术娱乐所构成的,电视作为媒介在发布信息、整理信息(如议程设置)、传播价值观念、制造媒介事件、设置媒介活动等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取向与发展趋势。作为艺术与娱乐,电视通过情感的宣泄、心理的疏导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制造种种偶像,满足人们的情感心理欲求。正因如此,对于电视的媚雅还是媚俗、深刻还是浅薄、优良还是拙劣等等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正是这样的争议使电视制造了我们时代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致。

五、科技视角

作为20世纪诞生的现代传媒与现代娱乐样式,电视毫无疑问是20世纪高科技的产物,是20世纪电子技术发展的结晶。从科技角度来看电视因此也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第一,科技的进步推动着电视的进步。作为一个高科技的产物,科技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电视的风貌与生产发展的状态,从无线到有线,从黑白到彩色,从微波传送到卫星传送,从模拟到数字,这一系列的科技进步都对电视的生产、制作、传播方式乃至电视的内容变化产生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与作用。第二,电视的进步也影响着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电视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它要求科技不断地改进和提升;另一方面,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在推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塑造人们的科学观以及推进新的科技发明与科技交流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各种探索发现类的节目对人类的科技进步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第三,电视自身科技含量的提高离不开相关领域科技含量的提高。不论是电视的生产还是制作乃至传播,我们可以看到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在电视科技含量的提升上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而催生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这些相关领域的科技含量的提升与传统电视的结合,不断地改造着电视的景观和形象。

总之,政治、经济(市场)、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与电视始终呈现着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进步的关系。因此,当我们观察、描述与研究中国电视的发展、成长与进步的时候,仅就电视看电视是不够的,我们至少可以从上述五个方面与电视的互动中来辩证地看,取其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等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认为,从这五种视角来看中国电视或许可以得到较为中肯的对于中国电视真实、准确而辩证的把握与认识。

(本文与顾亚奇合作,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7期)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推进电视新闻改革

——以《江苏新时空》的系列主题报道为例

众所周知,在中国发生新闻最多的地方是北京,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但新闻传媒竞争最为激烈的城市却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仅就电视传媒而言,南京地区的晚间时段(17∶45~20∶00)除了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以及各省级卫视集中播出的各地新闻联播之外,南京本地的新闻栏目就有《江苏新时空》(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江苏城市频道)、《直播南京》(南京电视台)等,这些电视新闻栏目在全国也负有盛名。其中,《江苏新时空》自2002年开播以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

与全国各地的新闻联播一样,《江苏新时空》一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与地位,其权威性与重要性自不待言;另一方面它也深受“联播体”新闻语态与报道模式的深刻影响和束缚,这一点对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甚是发达的南京地区来说,无疑是最容易被百姓冷落和业界诟病的地方。可以想象,《江苏新时空》所面临的压力显然是多方面的,如何破除这种束缚和压力,是《江苏新时空》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

开播五年来,《江苏新时空》不但很快在众多“联播类”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全国电视同行的认可与好评,由此成为全国十大名牌电视栏目之一。在这五年中,《江苏新时空》曾多次得到江苏省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而且其收视率也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广告创收也不断提升到新的水平。作为“联播类”新闻栏目,《江苏新时空》能够得到“领导肯定+精英认可+百姓喜爱”,在全国范围内都实属罕见,对于其中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和推广。

考察《江苏新时空》获得成功的原因,这与它五年来策划、制作并播出的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有着直接的关系。2003年,为呼应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江苏新时空》推出了大型新闻行动《黄金江岸率先路》(9集)。2004年,《江苏新时空》同时推出纵贯全年的大型新闻行动《科学发展在江苏》、《执政为民谋发展——新时空全省行》和《文化江苏采风行》,其中8集专题片《文化遗产与张力》在苏州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播出。2005年上半年,《江苏新时空》推出大型新闻行动《和谐发展·春满江苏》,深入展示江苏省委、省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下半年,《江苏新时空》启动实施以《新农村之路》为题的大型新闻行动,展示了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实践和成就。2006年上半年,系列报道《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看昆山》(7集)、大型新闻行动《科学发展四优先》(8集)、《扬子江、汉江、富士山——对话新农村》(8集)等连续推出,展现江苏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2007年上半年,《江苏新时空》陆续推出了《MG新传说》、《潮起扬子江》、《走进新街口》等系列报道,5月上旬连续播出大型新闻行动《小康江苏新征程》(10集)。

以上可以粗略看出《江苏新时空》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密集程度与厚度、重量。可以说,正是这些系列重大主题报道,是《江苏新时空》区别于其他“联播类”电视新闻栏目的优胜之处,或者说,是其自身独具的栏目品质和鲜明标志,对此,本文将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