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口语艺术实用教程
13839200000035

第35章 口语艺术成长(19)

《香港人怎样排队》(颜纯钧)

竞争的社会自有它的游戏规则,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公平。在占有时间方面,香港人的习惯同样是以金钱去换算的。占有别人的时间便犹如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去掏钱包,实属不良之举。谁都知道,守候是要花时间的,在香港,等候的队伍另有一种排法。

那次是在香港大学的图书馆办理书籍的借出手续。借书处有三个窗口,每个窗口各有一位工作人员。照理说,每个窗口各排一个队应该算是十分公平了,然而香港人却认为还不够公平。在距借书处的窗口约两米处,地上画有一条红线,所有来借书的人一律排成一个长队站在红线外面。于是情况就变成这样:每个窗口凡有人办理手续完毕,工作人员便向这同一条长队最前面的一个举手示意,让他过去办理。这就意味着,三个窗口排的是同一条长队,同一条长队的人有三个窗口的办理机会。我一点都不理解,为什么不干脆就在三个窗口排三个不长的队,而要三个窗口排成同一条很长的队呢?

这种游戏规则的用意是在后来问了一个香港人之后才明白的。那个香港人只用一句话就消解了我的顾虑——“因为每个人办理的时间不一样。”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公平的问题是可以细化到这种程度。比如说两个人来排队借书,如果在两个窗口各排进不同的队伍之中,由于两个窗口办理的速度不同,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其结果同时排队的两个人却不能同时办理,无形中比较迟办理的那个人便被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侵占了时间。如果三个窗口排同一条长队,变成了以借书的师生为一方,办理的工作人员为另一方的对等局面,这种不公平自然地被化解了,排同一条长队的人花去的时间便大致相同。

香港人在处理排队问题上细致若此,公平的观念不可谓不深入人心了。(《文明大观》2001年第5期)

三、播音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播音员如果技艺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或者基本功训练不够,播音就不会有高质量。相反,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语感不流畅、情感不真实、意思不明朗等。

语感不流畅:

每个字都读得很到位(变调不好)或声、韵咬得太死,词的格式掌握不好;对稿件内容心中无数,把意思连接很紧的句子播散了;该停顿换气的地方没有设计而是按生理需要来处理。

情感不真实:

没有对象感,没有交流感;重音不对,层次不清;见字生情,情感把握失度。(见字发音,无“情”无“意”;见字生情,情感把握失度)

意思不明朗:

全篇处理一个样,没有重音、没有变化,没有起伏跌宕,无动于衷,说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只是机械地念字出声,无法在内容上,有效分析文稿主体旨意,所以思想空白,言语苍白;无法掌握播讲技巧,不能做到声随情动,意随情走。一个调子处理千篇文章,一个节奏应付所有文体,“格式化”语言完成播讲过程。使受众听之乏味,理解困难,无法有效接收播讲者传播的信息。

四、播音的特点

关于播音的特点,播音学专家张颂先生曾有过不少研究,他曾总结为“三性三感”。即: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和亲切感。简洁的界定是:“规范性是指语言规范、清晰顺畅;庄重性是指真实可信、落落大方;鼓动性是指情真意挚、爱憎分明;时代感是指胸襟开阔、新鲜跳脱;分寸感是指准确恰当、不温不火;亲切感是恳切谦和、息息相通。”这是张先生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很有说服力、令人信服。我们所要探讨的则是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专业播音一般是在播音室进行的,播音工作的独特环境是播音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它有以下要求:

(一)字正腔圆声音干净

播音员担负着语言规范的任务,字正腔圆是做好播音工作的前提。播音是在话筒前工作,与其他口语语体不同的是播音完全依赖话筒,(以电台的播音为例)一切意义皆要由话筒传出,除了副语言相助,没有其他的辅助手段,所以对声音的质量要求很高,要清晰干净。声音清晰干净除了先天因素外,还要求在话筒前、在自然区域内控制好音量,不要放得太大。播音时的发声、换气要清爽没有杂音。

要想做好播音工作,仅靠先天的漂亮嗓音是远远不够的。要注意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影响而形成不良的发声习惯和语音习惯。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勤奋用心,将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正确的发声方法、理解稿件的能力、处理稿件的技巧等结合起来训练,最终达到以得心应手的、富于变化的声音,去适应各种体裁的播音要求。

(二)生活感受细广深厚

播音员是以党的宣传员的身份播出真实的新闻内容,除了语言规范、声音清晰以外,还要求做到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语势平稳、不浓不淡等。同上。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切呢?唯一能够帮助播音传情达意的就是副语言。副语言的表现与语言截然不同,不是靠人为掌控,而是靠本能的反应。因此,除非你真正感受到了,否则你不可能拥有想要有的副语言表现。

新闻播音的内容是宽广无比的世界,这个世界远远超出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要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都有感受,的的确确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播音员们是怎样做到的呢?现有的研究表明:播音员是在用全部的知识和智慧来理解句子,理解越是深刻,感受越是生动和饱满,表达技巧越是多种多样,则越能够播音自如。在这里,理解是获得真实感受的基础,而真实感受才是令副语言出场的必要条件。感受越敏锐越丰满越是能够见微知著、风云际会。

对于稿件的感受以对于生活的感受为基础,播音不允许有字词而无感受。文稿可以写尽天下新闻,播音员就得对天下事都有感受,这包括知冷知热的皮肤感、知辣知咸的味觉感、知香知臭的嗅觉感、知响知声的听觉感、知大知小的视觉感等等。还有所有感觉引发的心理情感、社会情感等。播音员的感受世界无比宽广,如果要不被它淹没,只有清楚把握每样具体事物的个性,哪怕这个个性是隐藏着的,甚至是很深的隐藏着的,都要挖出来,捕捉到手,表现出来。否则播音员和观众都会被埋没于一片混沌之中,无所收获。

因此,播音员的日常习惯应该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现实世界的一切人、事、物、理、情等一律敏于感觉、见微知著,而且要像对待珍宝一样珍惜和记住每个点点滴滴的感受,把它们都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慢慢地使感受这个仓库中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这样才能在遇到每一个词语或句子时都会调动出具体而丰富的感受,播音时自然就会现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感来。这就是播音员能够那么快、广、深、细地分析稿件,能够那么快、真、活、鲜地调动感情的谜底。因此,我们应该多多积累,早日让自己的库房应有尽有堆满“珠宝”。

(三)副语言有突出表现

播音员由稿件唤起的宽广、丰富、细腻、深刻的感受是以什么为载体而表现出来的呢?这是认识播音不能不探究的播音奥秘。揭不开这个谜底,便谈不上了解播音。记得前苏联有一位世界知名的演员,他通过不同的表演让“今晚”这两个字拥有观众能够轻易看出的几十种意义;记得有一位艺术家通过自己奇特的朗诵声音让一份菜谱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以至于留下眼泪。播音室内通过话筒传出的新闻让人们都信以为真,这种神奇不亚于前面的真实故事,在神奇的背后一定有规律在起作用。

播音员面对同一份文稿,字词句没有改动,经过不同的播音处理后却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有了副语言的参与。当副语言在其中表现活跃时,播音就活了,就有血有肉地丰满了,目的也就实现了,否则就只是朗读而已。

什么是副语言?副语言是夹杂于语音中的、不是语音的声音。副语言与体态语不同,一个是听的一个是看的,它们是两个彼此不同的事物、相互独立的概念,不可混同。

如果说口语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交际的舞台上始终当主角的话,副语言只是配角一名,它依附于口语,出现在口语的字词之间,寸步不离地起些辅助作用。比如“钢板”“洗衣机”指称了两种实物,“打”“疼”指称了两种动作,这就是语义,至于每个词携带着播音员什么样的感觉或情感,那就是副语言承载的东西了。副语言作为一名助手,跟“语言”如影随形,而人们却往往看不见它的存在。其实,当人们在电话通话时、当人们遇到突然变故心理上不适应时、当人们遭遇突发的不幸事件不能接受时……口语的同时副语言都会表现得十分积极,甚至于可以评价为杰出,只不过是因为人们“不认识”它而没有察觉罢了。这也就是朗读时人们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的原因。

然而当一个人具有了很敏锐、很丰富、很细致、很深刻的感觉,并且有丰富的表达技巧后,这位堪称“播音明星”的朋友——副语言便按捺不住地想要表现,那时的语音要多么有味儿就会多么有味儿,可见副语言是附着在深厚的感觉功夫和语言功力上的表现形式。正因如此,“高明的播音员倒会从平庸的内容里发现新意,从陈旧的形式中看到色彩,并把它们体现在话筒前,传达到受众中。高明的播音是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能够道人之所未道,使稿件的表面意思深化,恰似别有洞天。这,绝不是孤陋寡闻、腹内空空所能达到的境界。”副语言的表现直接影响播音的质量、水平。有谁的副语言表现能力能够赶上或超过优秀的播音员呢?这是播音职业赋予他们的特殊能力,播音员可以并应该以此自豪和骄傲,一般人也可以并应该以此敬仰播音这个给副语言以“用武之地”的独特职业。

我们认识了副语言,懂得了它的价值,就应该在具体实践中去研究它、发掘它、用好它,使它更好地为语言添彩,使我们成为驾驭副语言的能手。

五、播音的准备

播音的准备即备稿。播音备稿工作是围绕播音目的展开的。播发稿件除了把标准优美的声音传送给听众外,更重要的目的则是:准确地传递信息;让人们确信播音内容为真;为信息注入生命活力来始终吸引听众注意。真实可信的播音把某点令人兴奋的“调味品”通过副语言加入信息中,却丝毫不显雕琢加工之痕。为此,播音必须集中注意力到稿件的核心内容上,仔细分析稿件的措辞,标注必要的记号以便及时自我提醒。

备稿的主要任务是正确理解稿件。稿件的意义不只在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上,因此必须挖掘出它们的内在语,想到它们携带的情感和有可能引发的反应,把它们全部都放在心里进行整合。标注稿件是备稿中很重要的工作,用笔标注比仅用口读眼看效果好,用笔标注出难字难词或容易读错的音、需要熟悉的关键内容、划定重音和层次、画出应该停顿和连接的地方。标注得多了,会形成很强的直觉能力,这会为偶遇时间紧来不及备稿时奠定应急取胜的基础。

备稿通常分为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两种。广义备稿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知识、情感和能力等,这是丰富职业储备的有效方法。储备的内容包括对上级要求传达信息的大背景的了解和把握,这对于确定稿件的准确基调必不可少;包括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情感等,懂得听众想从播音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包括了解当下国际和国内总的局势与情况等。狭义备稿是指对稿件的处理设计,一般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步骤:细看,默读,说出。细看为的是了解稿件大概讲了什么,知道稿件的感情基调是欢快、隆重或是忧伤、难过等,并疏通文字,把不认识或拿不准的字挑出来查字典;默读就是琢磨对稿件的层次、重音和停连的设计;说出就是在基调明确、字音无误、重音准确、断句清晰、层次分明的基础上口头调整,进行微细的加工以使进一步完善。以下分阶段具体说明:

(一)捕获意义阶段

捕获意义主要是指理解稿件的意义。稿件的意义不只存在于词语或句子的表面,还有更多更深的意义隐藏在字里行间,人们常说的“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挖掘它们的内在语,考虑它们随身携带的情感和引发的反应,并在心里使之整合。在备稿过程中,标注稿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挖掘内在语的必要手段。标注过重点的稿件是用心读过的稿件,比仅用口读眼看后播音的效果好很多。用笔标注出难字难词或容易读错的音,熟悉内容,划定重音和层次,划出应该停顿和连接的地方,稿件深刻的内涵就显露出来了。

1.选用播音基调

播音员首先必须理解文稿的主题以便于准确地选用播音基调来传达信息。

低沉的、激昂的、豪放的、婉约的、严肃的、鼓动的……这一切都跟歌曲演唱的情绪用语毫无二致。由此看来,所有艺术形式表情达意所选用的方法大多是相通的。

弄清了文稿的主题,你就能够确定播音的基调;选准了基调,播音就成功了一大半。譬如:建设事业取得了成功,基调应该是豪迈的、昂扬的;不幸事件的报道,基调应该是低沉的;快乐事件的报道,基调应该是欢悦的;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基调应该是严肃、庄重的……

在基调确定之后,再注意关键词和关键段落的细致的处理,播音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