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13839100000030

第30章 叙事文体(2)

第二节故事

一、故事的内涵

故事是文学的一种样式。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以生动而完整的情节描写人物。故事的语言通俗易懂,适于口头讲述。

故事与小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源异流而已。起初,故事是讲给别人听的,小说是提供给别人读的。而今有所变化,故事是口述的小说,小说是阅读的故事。故事,从远古到而今,都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可谓源远流长。

二、故事的类型

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许多种类别。一般来说,由于故事的题材性质不同,可分为虚拟性故事和写实性故事两大类。

(一)虚拟性故事

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是虚幻的,如古代神话、寓言和童话之类。

神话故事,是反映古代人类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

神话故事写的是远古时代的生活,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

寓言故事,是带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其结构简单,情节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如《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等。

寓言故事把人物置于虚拟的环境中,展示其言行,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讽刺意味强烈,劝谕目的明显。

童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样式。童话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对自然物往往做拟人化的夸张描写,像德国格林的童话、丹麦安徒生的童话。如《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

(二)写实性故事

写实性是指故事中的人物、事件,都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将那些感人的事或人,作形象的描述。

新闻故事,是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用文学的手法加以表现。这类故事既有文学的生动性,又有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真实性。这类故事,情节要求真实,即便是一些细节,也要求真实,不能“想当然”地虚构。

生活故事,以百姓生活中发生的有趣味又有意义的事件为题材,加以生动地表现。例如,《一朵玫瑰花》:一个小女孩儿在“绅士”叔叔资助下,买了一朵玫瑰花,献在母亲墓前,深深触动了“绅士”。

革命故事,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在当今的经济建设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他们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他们英勇牺牲的壮举,舍己为人的行动,助人为乐的精神,阶级友爱的情谊,都深深地感动着人们,教育着人们。像《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任长霞》、《张云泉》等,都是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

历史故事,是以历史事件、人物或传说为题材,经加工创造而演绎出来的故事。这类故事,直至现在,在老百姓中间还在流传,如三国英雄的故事和梁山泊好汉的故事等。

以上分类,是按故事的内容性质而划分的。如果从风格的角度看,有幽默讽刺类与荒诞浪漫类之区别。如若从传播媒体的角度划分,便有报刊故事、广播故事、电视故事、手机故事等类别。

三、故事的特征

(一)传奇性

所谓传奇,即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意思。一个动听的故事必然会有一些情节的设置出人意料,往往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给受众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故事《便当里的头发》:如果看到一个人总在吃着一种口味的便当,并总能从便当里捡出头发,我们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吃这个便当的人一定不被家人重视,他的家一定会很邋遢。然而这个小故事的结尾却打破了我们的这些惯性思维,它给我们的答案是,做便当的“是一位疼爱儿子的双目失明的穷苦的母亲”。出人意料的结尾让读者的种种疑惑得到了解答,让读者有“原来如此”的释然与感叹。

(二)曲折性

如果说人们在生活中做事情,所追求的多是直线般的捷径,那么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要寻求的,则恰恰与现实生活相反,这就是故事的曲折性。其表现方式是要通过故事中各种事件的发生,把故事中的人物“逼”到作者所营造的种种困境中去,造成故事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如故事《原来如此》中的叙事写人,就是起起伏伏,极尽曲折之能事。

(三)通俗性

故事的通俗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通俗;二是内容通俗,故事所叙述的内容多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接受或是想象的事情;三是情感通俗,故事既具有世俗的情感,也具有世俗的情理。如故事《没有上锁的门》,从内容上说,一个禁不住诱惑拼命想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闯荡的年轻人,一个在家默默守候,苦苦等待女儿归来的从未有怨言的母亲。从情感上讲,这个故事表现的是母爱的伟大与亲情的力量。这种通俗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一个故事的内涵,从故事中去找寻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四)情趣性

情趣性就像做菜时的味精一样,当它融入到菜里时,就会把菜的味道调配得鲜美之极。因此,故事的情趣性在更大程度上说是融合了作者的智慧、幽默以及故事的寓意等多种因素。这是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的。

四、故事的写作技巧

(一)悬念法

悬念,可以解释为因悬而未决继而产生挂念、关切的心理状态。一个故事是否动听,需要运用悬念的设置,来不断满足读者对故事未来发展方向的好奇心。

悬念设置的基本手法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顾左右而言他”法,把本应在此时解答的事件,拖后解决,这样可以使读者因没有及时得到答案而产生的好奇与期待的情绪持续下去。第二种是“抽丝剥茧”法,即根据故事发展的线索,随着故事中一个事件悬念的解答而引出另一个事件悬念的开始,如此顺应相承,抽丝剥茧地把整个故事最大的悬念给解开。

(二)巧合法

“巧合”代表的是一种随意性与偶然性。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巧合”的发生往往导致事件的突变、逆转,或是不可预期的荒诞结局。所谓“无巧不成书”,巧合法的使用打破了故事看似原本应该发展的轨迹链条,带给故事许多不确定的戏剧性因素。

故事《烫驴》存在着三种巧合,一是局长恰巧看见了王老汉的驴,二是局长又恰巧想尝试吃烫驴,三是王老汉的儿子在此时又有求于局长。这三种巧合构成了那头小青驴必然会为主牺牲的悲惨宿命。

(三)头尾法

1.故事的开头

一个好的开头,对于故事的展开与完成,既有激励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即它可以打破原先故事中具有的平衡性,为故事后续种种情节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埋下故事的伏笔;同时它又要推动故事的运转,尽快进入主题,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

开头的写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平铺直叙法和突发事件法。

所谓平铺直叙法,往往是平缓地把故事娓娓道来。这里并不是把故事直接带入主题,而是通过一些交代环境、历史等背景性内容,为故事能够顺利进入主题做积累与铺垫。如故事《南小飞的江湖路》的开篇用朴实无华的话语在交代了南小飞的背景、现状的同时,也给带着梦想而来的南小飞即将在深圳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埋下了伏笔。

所谓突发事件法是通过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快速打破故事原本的平衡,使故事迅速运转起来,把故事急速带入主题。如故事《见鬼了》的开头没有任何背景与铺垫,只是陈述了一个突发事件,即王先生的狗从外面叼着邻居家的猫回来,邻居家的猫居然死在了自家狗的嘴里,那么王先生将如何去处理自家狗咬死邻居家猫的事情呢?

2.故事的结尾

故事的结局是高潮的延续,是一个故事在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的必然性结果,是故事的收尾部分。结局的写法分为两种,即闭合式结局和开放式结局。

闭合式结局是指“用一个表达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的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讲述过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情感。”这种结局是最常见的形式,如英雄最终拯救了世界,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

开放式结局是指“一个故事高潮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满足的情感。”这种结局多运用在一些惊悚故事中,有意识地造成读者恐惧心理的延续,传递着“危险依然存在,下一个受害者将会是谁”的心理暗示。

第三节人物传记

一、传记的内涵和类型

(一)内涵

传记源远流长。上古,“传”的意思是对经书作解释的文字。如《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对孔子所著经书《春秋》的解释。因为解经文字均称为“传”,故又称之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叙事、议论均可称为“传”。至司马迁作《史记》,创“列传”体,这里的“传”仍有对传主的生平作解释、说明的意思,但已主要固定在叙事上,与今天的“传记”意义基本一致。后代正史也多沿用这一体例。“记”则偏重于记叙某事的首尾过程。古代戏剧小说中,以人物命名则称“××传”,以事体命名则称“××记”。传记合称则是近古之事了。

《四库全书·史部》有“传记类”,凡是圣贤年谱、名人谏录、名臣事略都归属此体。

传记作为一种文体,指的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它可以记述一个人的终生,也可以叙写一个人的某一阶段。

(二)类型

首先,从传记的叙述者来划分,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己叙述本人的生平经历即为自传。这一类传记可长可短,鲁迅的《自传》不到九百字,而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歌德自传》等长达十几万言到几十万言。

短的只是按时序概括个人的简历或仅择取几件事略加陈述;长的不仅详述个人的身世,也常常涉及周围的人事变迁。一位历史名人的自传,往往能够揭示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从一个人的自传之中能够反射出社会历史的面貌,成为时代的镜子,这是杰作的标志。

为别人的生平经历作传就属他传。下面就他传的写作模式,再划分一些细类。

首先,从篇幅长短来划分,可分为:

1.大传

只能用模糊的语言来说规模大、篇幅长的传记为大传,至于大和长到什么程度,很难划界。一般地说,大传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全貌,反映传主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风云变幻,反映传主周围与之有各种联系的其他人物的侧面。因其所揭示的客观世界范围宽、时间长、容量大,故称大传,像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和司蒂芬·支魏格的《巴尔扎克传》等。

2.小传

也称“略传”,用较短的篇幅简略地记述他人的生平事迹。近年出版的人物传记合集,多为小传,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和《世界名将正传》等。

不过,有的传记称小传,不一定篇幅短小。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开始写了十三万字,后增订为十八万字。看来小传不小,大传与小传的划分只能是相对而言的。

其次,从笔法上划分,可分为:

1.历史传记

历史传记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以选取人物的历史资料之准确性为立传原则。其文笔朴素无华,以叙述为主,但也不完全排除文学笔法。中国历代史书上的人物传记都属历史传记,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著名篇章也被称为传记文学作品,但司马迁的大多有关人物的本纪、世家、列传完全可以作为历史来读,与现代意义的传记文学几乎全面地囊括了文学笔法——诗歌的、散文的、戏剧的,尤其是小说的,还是有所不同。

2.文学传记

也可称传记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传记文学”条目指出:

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①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②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③它必须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记。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这里对传记文学与小说、与报告文学、与一般人物传的界说,阐述得十分精当。

简言之,文学传记可以说是介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边缘性文体,材料的历史真实性与笔法的文学性要完美地相互结合。

3.画传

画传在中国大约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种新兴的传记形态,之所以放在按笔法划分之中讲述,是因为它不仅以文笔,更要用画笔,主要以摄影语言符号(也有少量的绘画)组合成传主的生平经历。

2003年策划出版《宋美龄画传》的师永刚先生谈到创设这种形式的初衷:“我们想开创一种‘新传记体’,用客观的笔触与真实的图像,结构‘我们发现的历史’。”这种新的传记形式,诚然是在传统的文字语言传记基础上形成的,但绝不是在文字传记里加配几十幅图片,抑或给上百幅照片分别加添文字说明,即可称之为一种新的形式——画传。